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10-002-05)

作品数:11 被引量:101H指数:6
相关作者:刘义坤王永平王凤娇胡超洋梁爽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薄差储层
  • 4篇储层
  • 3篇油田
  • 3篇注采
  • 2篇油藏
  • 2篇油藏数值
  • 2篇油藏数值模拟
  • 2篇油层
  • 2篇渗流
  • 2篇渗透率
  • 2篇驱油
  • 2篇井距
  • 2篇聚合物驱
  • 2篇薄差层
  • 1篇动压力
  • 1篇断块
  • 1篇压力梯度
  • 1篇压裂
  • 1篇压裂规模
  • 1篇压裂井

机构

  • 9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
  • 1篇教育部
  • 1篇大庆油田有限...
  • 1篇河南油田
  • 1篇哈尔滨石油学...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5篇刘义坤
  • 3篇王永平
  • 3篇王凤娇
  • 2篇周志军
  • 2篇胡超洋
  • 2篇梁爽
  • 2篇唐慧敏
  • 1篇姚振杰
  • 1篇肖立国
  • 1篇黄泽明
  • 1篇刘洋
  • 1篇尹洪军
  • 1篇吴安东
  • 1篇文华
  • 1篇杨树人
  • 1篇于倩男
  • 1篇黄有泉
  • 1篇杨昕谅
  • 1篇闫文华
  • 1篇刘巍

传媒

  • 3篇特种油气藏
  • 2篇当代化工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数学的实践与...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年份

  • 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动态驱油实验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为提高萨尔图油田三类油层实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开展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注入时机、不同聚合物浓度、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及不同注入方式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三类油层,水驱转注三元复合体系的时间越早,采收率越高;三类油层实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时,主段塞聚合物浓度越高,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采出程度越高;注入聚合物前置段塞的体积越大,聚合物后续保护段塞体积越大,采出程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为620×104聚合物的三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浓度大于2 750 mg/L时,在水驱基础上化学驱采出程度大于11%;相对分子质量为700×104(抗盐)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 400×104聚合物的三元复合体系在水驱基础上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20%。
闫文华姚振杰石晓博吴安东潘文辉
关键词:三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采出程度萨尔图油田
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指标变化规律被引量:4
2015年
二类油层与一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聚合物驱动态特征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研究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动态特征,基于二类油层地质特征和聚合物驱开采的特点,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对大庆喇嘛甸油田3个二类油层注聚合物区块的动态开发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压力与累计注聚孔隙体积倍数呈对数关系;注采压差与注入压力呈线性关系;含水率与累计注聚孔隙体积倍数呈多项式关系;在开采一定时间后,累计产液量的对数与累计产油量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经过现场实际数据验证,各数学模型的计算精度能满足生产需要,均可实现对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指标的有效预测。
周志军张国芳陈建康王福平
关键词:二类油层聚合物驱
薄差储层有效动用井距和合理井排距比研究——以大庆油区杏六东块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随着油气田开发的深入,水驱开发的主要对象已由中高渗透层转变为薄差储层,薄差储层开发井网部署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地层压力水平低、动用程度低等问题。以大庆油区杏六东块为例,通过油藏工程方法计算出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的有效动用井距,以流管模型为基础,求解菱形五点法井网不同井排距比的有效动用系数。结果表明,薄差储层的平均渗透率为12×10-3μm2,对应的有效动用井距为180 m,合理井排距比为1.8。数值模拟法验证结果表明,井排距比为1.8时,薄差储层的波及范围最大,见水最早,采出程度最高,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
梁爽刘义坤于倩男陈实张宁
关键词:薄差储层渗透率井距
薄差储层油水渗流规律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应用岩心水动力实验数据归一化得到薄差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引入有效驱动系数,对驱油效率、含水上升规律、不同条件下采液采油指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薄差层两相共渗区范围窄,驱油效率低,其相渗特征主要受表外储层影响;含水上升率在含水率为40%时达到最大,且分布不对称;较高的油水黏度比、较大的有效驱动系数有利于提高无因次采液指数、采油指数,因此薄差层开发应有效提高低含水期采出程度。
刘义坤王凤娇胡超洋王永平刘洋
关键词:薄差储层驱油效率无因次采液指数
薄差层极限注采井距求解新方法探讨被引量:7
2014年
针对薄差层注采井距不合理与储层动用程度低的问题,根据低渗透油藏五点井网注水开发特点,利用面积波及效率公式计算薄差层二次加密井网2套开发层系面积波及效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拟合面积波及效率数学模型,计算不同注采压差下极限注采井距;利用有效动用系数计算极限注采井距。对比2种方法计算结果,误差在5%以内,证明利用面积波及效率数学模型对极限注采井距求解的正确性,该结果可用于调整薄差层注采井距,改善薄差层开采效果。
刘义坤唐慧敏梁爽王永平汪金明
关键词:薄差储层极限注采井距大庆油田
注采比对“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渗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大庆油田的开发逐渐进入高含水阶段,厚油层动用程度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是有效的提高厚油层动用程度,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在"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注聚阶段中注采比对井间压力、含水饱和度等变化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注采比对开发层位的井间压力及饱和度的影响,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相同的开发模式不同注采比的生产情况,绘制了不同注采比情况下,不同层位的井间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变化情况,为维持地层压力平衡,保持油田稳定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
赵欢尹洪军徐志涛刘巍
关键词:注采比渗流特征油藏数值模拟
薄差储层有效驱替理论与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综合考虑驱替压力梯度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对薄差储层有效驱替理论进行研究.根据不等产量一源一汇驱替压力梯度公式,分别得到地层压力、注入压力、井底流压以及井距变化时的驱替压力梯度图版,并分析其变化规律;根据岩心水动力实验结果,建立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分析有效驱动不同渗透率的储层所需要的驱替压力梯度临界值.研究表明:驱替压力梯度大于最大启动压力梯度是薄差储层有效驱替的必要条件;小井距是薄差层有效驱动的最优选择;可以通过措施和注采压力系统调整达到驱替压力梯度高于最大启动压力梯度的目的,从而有效驱动薄差储层.研究对薄差储层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在矿场试验中得到了有效论证.
王凤娇刘义坤胡超洋唐慧敏王永平
关键词:薄差层启动压力梯度
注聚井参数优化及合理注采压力梯度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聚合物驱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注聚参数的选择和合理聚驱压力梯度的构建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尤为重要。注入浓度、注入强度和采出强度是影响聚驱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应用排列组合的设计方法进行方案初步设计,根据数值模拟预测结果优选注聚参数组合,分别对含水下降期、含水低值期和含水上升期三个不同聚驱开发阶段的储层合理开发政策界限进行界定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挖潜调整建议。结合注聚参数优化结果,对采收率和聚驱波及系数随聚合物驱替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含水率下降期采取高浓度,中等注采强度注聚;含水低值期中等浓度、低注采强度较为适宜;含水上升期采取低浓度,高注采强度能有效提高采收率;采收率和波及系数随聚驱压力梯度增大呈上升趋势。该项研究对调整聚驱注聚方案指导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刘义坤夏丽华文华王凤娇王永平蒋云燕
关键词:聚合物驱体积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
葡南三断块特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精度提高方法被引量:10
2014年
由于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不能精确刻画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因此,在分析储层描述精度、相对渗透率曲线选取、动态数据精确性和网格精度等因素对油藏数值模拟精度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优化油藏数值模拟启动方法、相对渗透率曲线分阶段赋值和端点值标定、特高含水期网格尺度的处理和注水井分层注水等方法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对比分析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与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发现,分阶段模拟运算的结果更为可靠,且提高了特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由于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后,剩余油高度分散,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得到的剩余油饱和度场的分布结果更为准确,更有利于指导油田后期开发。
黄有泉周志军刘志军向传刚黄泽明
关键词:特高含水期相对渗透率曲线剩余油
转向压裂井裂缝转向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0
2014年
为了尽可能提高转向压裂井的增产效果,依据油藏应力场理论及油气井生产渗流理论建立了初次压裂裂缝和油水井生产过程对于裂缝附近应力场的影响模型。研究了初始水平地应力差、初始裂缝长度、初始裂缝宽度、生产压差和渗透率对转向压裂井裂缝转向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及其直观分析方法明确了各因素对裂缝转向影响程度。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初始水平地应力差是影响裂缝转向的最主要因素,生产压差次之,储层渗透率与初始压裂裂缝宽度的影响居中,初始压裂裂缝长度对裂缝转向的影响最小。可用以指导转向压裂的选井选层。
杨昕谅周洪亮肖立国杨树人
关键词:转向压裂正交实验设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