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834)

作品数:12 被引量:49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学渊魏运军李琪袁伟潘明金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细胞
  • 11篇耳蜗
  • 10篇血管
  • 9篇血管内皮
  • 9篇微血管
  • 9篇微血管内皮
  • 9篇内皮
  • 8篇豚鼠耳蜗
  • 6篇血管内皮细胞
  • 6篇微血管内皮细...
  • 6篇内皮细胞
  • 3篇血迷路屏障
  • 3篇血液动力
  • 3篇血液动力学
  • 3篇液动
  • 3篇通透性
  • 2篇蛋白
  • 2篇电阻
  • 2篇形态学
  • 2篇体外

机构

  • 1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11篇张学渊
  • 10篇魏运军
  • 3篇袁伟
  • 3篇李琪
  • 2篇钟诚
  • 2篇潘明金
  • 1篇姜振东
  • 1篇张学渊
  • 1篇东钟诚
  • 1篇姜振

传媒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2篇重庆医学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华耳科学杂...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组织块培养法及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建立稳定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分离出豚鼠耳蜗血管纹 ,分别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进行培养及纯化。结果 耳蜗血管纹组织块培养后 2天 ,部分组织块边缘有散在的细胞生长 ,这些细胞逐渐增殖形成大片细胞集落 ;耳蜗血管纹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后 1~ 3天 ,可观察到培养皿底由一些细胞组成的细胞岛 ;细胞纯化后大多呈多边形 ,致密融合时具有内皮细胞培养时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 ,经免疫组化检测其内皮细胞标志性抗原Ⅷ因子 ,95 %以上的培养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反应。
魏运军张学渊
关键词:组织块培养法胶原酶消化法血管纹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血迷路屏障
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分子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使用体外培养的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调控的体外模型;用霍乱毒素(CT)和速尿作为处理因素,检测其对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和F-肌动蛋白(F-actin)含量的影响,以及对牛血清白蛋白和伊文氏兰通透率的影响。结果:CT能使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cAMP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F-actin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且核周F-actin减少尤为明显,使牛血清白蛋白和伊文氏兰的通透率显著降低(均P<0.01);相反,速尿能使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cAMP的含量显著减少(P<0.01),F-actin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且核周F-actin增多尤为明显,使牛血清白蛋白和伊文氏兰的通透率显著增高(P<0.01和P<0.05)。结论:cAMP是体外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通透性调控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与内皮细胞形状的改变及肌动蛋白丝在内皮细胞中的分布和含量的变化有关。
潘明金张学渊
关键词:耳蜗环AMPF-肌动蛋白
剪切力对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骨架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不同剪切力对体外培养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及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用自制的流体力学装置在不同时相点、以不同剪切力对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行力学作用,获得形态学图象,同时对其细胞骨架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行F-actin荧光染色测定分析。结果不同大小的剪切力作用会导致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形态变化后会出现应力纤维改变,应力纤维的变化早于形态学改变,这种改变随剪切的时间、力量变化而变化。结论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受到剪切力作用后之所以会产生形态学改变,可能与细胞骨架变化有关。
袁伟张学渊魏运军李琪姜振东钟诚
关键词:耳蜗血液动力学细胞骨架
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通透性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通透性特征。方法  (1)用小池技术建立起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2 )研究该体外模型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细胞电阻及对12 5I 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曲线 ,并与脑及肺的内皮细胞通透性进行对照。结果  (1) 3种内皮细胞的体外模型中加入12 5I 牛血清白蛋白后 ,贝克 时间变化图均呈抛物线型上升曲线 ,其通透性从小到大依次为脑、耳蜗、肺内皮细胞 ,各组间相差显著 (P <0 .0 1) ;(2 )耳蜗、脑及肺 3种内皮细胞在培养增殖过程中其跨细胞电阻呈动态增加过程 ,以 5× 10 4/cm2 的细胞密度接种时 ,7d左右电阻均到达峰值 ,其跨细胞电阻峰值大小分别为脑 (2 4 4 .7± 4 6 .9Ω/cm2 ) >耳蜗 (118.9± 18.5Ω/cm2 ) >肺 (4 6 .6± 5 .9Ω/cm2 ) ,且各组间相差显著 (P <0 .0 1)。结论 该模型下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与其活体时的通透性特征基本一致。
魏运军张学渊
关键词:内皮细胞耳蜗微血管体外模型
改良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寻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新方法。方法 选取豚鼠 4只 ,无菌条件下分离其耳蜗血管纹和螺旋韧带 ,37℃下 ,Ⅳ型胶原酶 (0 .5mg/ml)消化 3h ,将消化获得的细胞接种后用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进行培养 ,反复刮除杂细胞。用ABC免疫酶染色法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来鉴定培养的内皮细胞 ,设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 所培养的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度极高 ,胞浆内均含有内皮细胞特有的Ⅷ因子相关抗原。结论 本实验培养获得了纯净的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 ,其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 ,为血迷路屏障的体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潘明金张学渊
关键词:内耳内皮细胞微血管耳蜗体外培养细胞分离
不同剪切力对豚鼠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剪切力对体外培养的豚鼠耳蜗、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用自制的流体力学装置在不同时相点、以不同剪切力对豚鼠脑、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力学作用,获得形态学图像并进行形状参数Pyx的测定分析。结果通过胶原酶消化法可获得单层培养的豚鼠耳蜗、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于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剪切力为0·883dyn/cm2时作用24h未发生细胞形态改变;当剪切力增加到1.184dyn/cm2时,作用8h后细胞形态即开始出现顺流体方向的顺应性变化,随时间延长,变化趋势更明显。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剪切力0.267dyn/cm2时作用24h未发生细胞形态改变;当剪切力增加到1.069dyn/cm2时,作用4h后细胞形态即开始出现顺流体方向的顺应性变化。结论耳蜗、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受到剪切力作用后其形态学不同于静态培养的内皮细胞。
袁伟张学渊魏运军李琪钟诚姜振东
关键词:耳蜗血液动力学
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内皮细胞电阻及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跨细胞电阻的动态变化及峰值大小 ,以及细胞单层对12 5I 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方法 :①用小池技术建立起该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②研究该体外模型跨细胞电阻及对12 5I 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结果 :①耳蜗内皮细胞在培养增殖过程中其跨细胞电阻呈动态变化过程 ,以 5×10 4/cm2 的细胞密度接种时 ,7d左右电阻到达峰值 ,其跨细胞电阻峰值大小为 (118.9± 18.5 )Ω/cm2 ;②体外模型中加入12 5I 牛血清白蛋白后 ,贝克 时间变化图呈抛物线型上升曲线 ,90min内几乎呈直线。结论 :跨细胞电阻及对12 5I 牛血清白蛋白变化曲线反映了体外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特征。
魏运军张学渊
关键词:血管内皮耳蜗
剪切力对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不同剪切力对体外培养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丰富血迷路屏障的研究。方法用自制的流体力学装置在不同时相点、以不同剪切力对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力学作用,获得形态学图像并进行形状参数 Pyx 和 Q 的测定分析。结果通过胶原酶消化法可获得单层培养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于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剪切力为0.0883 Pa 时作用24 h 未发生细胞形态改变,P>0.05;当剪切力增加到0.1184 Pa 时,作用8 h 后细胞形态即开始出现顺流体方向的顺应性变化,随时间延长,变化趋势更明显,P<0.05。结论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受到剪切力作用后形态学不同于静态培养的内皮细胞,其所能耐受的剪切力范围较小。
袁伟张学渊魏运军李琪钟诚
关键词:耳蜗内皮血管血液动力学细胞
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通透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通透性特征。方法 在成功建立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通透性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该体外模型跨细胞电阻及对12 5I 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结果 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培养增殖过程中其跨细胞电阻呈动态变化过程 ,以 5× 10 4/cm2 的细胞密度接种时 ,7d左右电阻到达峰值 ,其跨细胞电阻峰值大小为 (118 9± 18 5 )Ω/cm2 ;②体外模型中加入12 5I 牛血清白蛋白后 ,其通透性呈上升期抛物线型曲线 ,90min内几乎呈直线。结论 跨细胞电阻及对12 5I
魏运军张学渊
关键词: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
豚鼠内耳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细胞电阻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研究豚鼠内耳微血管内皮细胞跨细胞电阻的动态变化及峰值大小。方法 ①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豚鼠内耳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 ;②建立起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研究该模型下内耳内皮细胞的跨细胞电阻 ,并与脑及肺内皮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①培养细胞致密融合时具有内皮细胞培养时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 ,与肺内皮细胞株的形态一致 ,经免疫组化检测其内皮细胞标志性抗原Ⅷ因子 ,95 %以上的培养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反应 ;②三种内皮细胞在培养增殖过程中其跨细胞电阻值呈动态变化过程 ,以 5× 10 4 cm2 的细胞密度接种时 ,7d左右电阻到达峰值 ,内耳、脑及肺三种内皮细胞的跨细胞电阻峰值大小分别为 (118 9± 18 5 )Ω cm2 ,(2 44 7± 46 9)Ω cm2 ,(4 6 6± 5 9)Ω cm( n =6) ,三者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0 1)。结论 内耳微血管内皮细胞跨细胞电阻峰值小于脑内皮而大于肺内皮细胞 ,证明了三者通透性的差别。
魏运军张学渊
关键词:内耳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