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3515110010)
- 作品数:15 被引量:146H指数:9
- 相关作者:陈辉冯金玲杨志坚陈世品郑国华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信阳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施磷肥对不同油茶品种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筛选耐低磷与耐高磷的油茶优良品种,以提高油茶产量及减少磷肥对环境的污染。【方法】以闽43、闽48、闽60、浙江红花油茶、CL 21以及FFK 003品种的1年生油茶嫁接苗作为实验材料,测定不同磷浓度下各油茶品种的生长情况和生理生化指标,比较不同油茶品种对磷的偏好程度。【结果】闽48、CL 21在磷浓度为0 g/盆时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达到最大值,CL 21及浙江红花油茶在1.89 g/盆时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最大;闽48、CL 21在0 g/盆时POD活性较大;闽48品种在0 g/盆时MDA含量较低,浙江红花油菜在1.89 g/盆时MDA含量较低;浙江红花油茶在1.89 g/盆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CL 21与浙江红花油茶在1.89 g/盆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结论】闽48与CL 21属于耐低磷品种,适合在磷含量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而CL 21与浙江红花油茶属于耐高磷胁迫的品种,适合在含磷量较高的土壤中生长。
- 邹琳陈可丽李颖林郑芳奕郑国华陈辉
- 关键词:油茶生理生化指标
- 不同栽培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7年
- 为筛选出在生产上具有推广意义的油茶幼林经营模式,通过对油茶幼林套种豇豆、黄豆、绿豆、花生、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6种豆科作物,探讨种植豆科作物对油茶幼林不同深度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幼林套种豆科作物可有效降低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排水能力和最大持水量,同时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速效氮含量提高12.18%~32.96%,速效钾含量提高6.58%~56.58%,速效磷含量提高1.95%~78.12%。综合考虑,油茶+圆叶决明模式对改善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油茶+豇豆模式和油茶+羽叶决明模式。
- 白玉娜陈辉杨志坚冯金玲陈世品林文俊
- 关键词:生态栽培油茶幼林豆科作物土壤理化性质
- 5种栽培模式对油茶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6年
- 以毛豆、花生、绿豆、四季豆套种及覆草为试验栽培模式,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油茶、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栽培模式对油茶新梢生长、单株产果量及出油率有显著影响,但对鲜出籽率影响不明显;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比非根际土壤高;综合分析得出在油茶林下套种毛豆和绿豆2种模式最好。细菌与真菌、各种土壤酶活性以及出油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土壤细菌可作用为判断土壤肥力状况的生物学指标。
- 冯金玲郑新娟杨志坚陈世品陈辉
- 关键词: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套种
- 油茶芽苗砧嫁接口愈合过程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6
- 2013年
-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芽苗砧嫁接口的愈合过程进行组织解剖学研究。观察结果表明:(1)在嫁接后的第4天,嫁接口产生隔离层;在嫁接后的第8天,嫁接口的砧木产生愈伤组织;在嫁接后的第16天,嫁接口的接穗产生愈伤组织;在嫁接后的第22天,嫁接口的砧木与接穗连接;在嫁接后的第29天,嫁接口的形成层分化形成;在嫁接后的第35天,嫁接口的愈伤组织维管束形成,接穗连接成功。(2)油茶芽苗砧嫁接部位愈伤组织形成前,芽苗砧木的解剖结构在短时间内加速发育,逐渐与接穗的组织结构相似。(3)嫁接口的形成层和其它薄壁细胞组织均能产生愈伤组织,但形成层是其主要来源。
- 杨志坚冯金玲陈辉
- 关键词:油茶芽苗砧嫁接愈合
- 采后处理对普通油茶‘闽43’果实含油率影响的响应面优化被引量:2
- 2017年
- 以普通油茶闽43为材料,研究温度、GA浓度和时间等单因素对油茶果实采后处理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响应面分析法对油茶果实采后处理过程中种仁含油率提升的条件进行优化,采用Design-Expert 8.0软件获得最优采后处理组合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最优采后处理组合为温度25.10℃,GA浓度403.64 mg·L^(-1),时间6.81 d,油茶种仁含油率最大预测值为48.26%,比对照提升了5.69%;在此处理条件下,种仁含油率的验证试验实测值为48.66%,与最大预测值基本符合。
- 宋倩倩白玮玮陈辉郑国华李煜郑钰铟
- 关键词:采后处理含油率响应面分析法
- 福建省浙江红花油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为福建省浙江红花油茶的良种选育与充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建省13个居群198份浙江红花油茶为实验材料,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17个ISSR引物扩增出167条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2条,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5.03%。13个居群浙江红花油茶的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145 9~0.509 4。通过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3个天然居群的浙江红花油茶分为4个大类。【结论】福建省不同地区的浙江红花油茶遗传多样性丰富,居群间亲缘关系差异明显。
- 宋倩倩付茂旺何艺凡林文俊陈辉陈辉李煜
- 关键词:浙江红花油茶ISSR聚类分析
- 油茶芽苗砧嫁接口愈合与内源激素的关系被引量:15
- 2018年
- 以油茶芽苗砧嫁接口为材料,研究内源激素GA_3、IAA、ABA和ZR对油茶芽苗砧嫁接口愈合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GA_3、IAA、ABA和ZR都影响油茶芽苗砧嫁接口的愈合。激素间相互作用中,以GA_3/ZR、ZR/IAA和ABA/ZR显著影响愈合,其中ZR/IAA主要影响嫁接口形态建成方向,GA_3/ZR和ABA/ZR影响嫁接口的形态形成;嫁接体各组织内源激素相关分析得出,4个内源激素间ZR与GA_3相关性最大,并达到极显著水平(P)。综合分析得出油茶芽苗砧嫁接可通过GA_3调控内源激素水平。结果为油茶芽苗砧嫁接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冯金玲陈辉陈世品林文俊杨志坚
- 关键词:油茶芽苗砧嫁接内源激素愈合机制
- 油茶种仁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被引量:3
- 2018年
- 以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闽43’成熟种仁为材料,从样品制备、IEF聚焦程序参数设定、SDS-PAGE凝胶浓度3个方面优化油茶种仁双向电泳体系。结果表明:采用TCA丙酮+SDS酚抽法提取油茶种仁蛋白能够得到更多较为清晰的蛋白点;采用62 000 V·h的高压进行等电聚焦更适合油茶种仁蛋白的第一向分离;10%SDS凝胶浓度更适合油茶种仁蛋白的双向分离,试验结果为深入开展油茶种仁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 何艺凡宋倩倩林文俊陈世品陈辉郑国华
- 关键词:蛋白双向电泳
- 不同保水处理对油茶起苗后苗木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利用抗蒸腾剂、保水剂、阿司匹林和黄腐酸生态液对起苗后的‘闽43’油茶无性系1年生嫁接苗木进行保水处理,并探讨对苗木生长指标、光合特性、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蒸腾剂能使油茶苗木的放置时间延长,达11 d;并且在维持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优于其他处理。保水剂在维持苗木的叶绿素SPAD值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效果较好,阿司匹林在维持苗木地径生长效果较优。通过隶属函数对室内、室外对照和4个保水处理的14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处理对苗木质量的影响:抗蒸腾剂保水效果最好,其次是保水剂、阿司匹林、黄腐酸生态液和室内对照,室外对照的保水效果较差。研究结果为提高油茶嫁接苗的质量及起苗后成活率提供参考。
- 郑钰铟冯振华陈辉郑国华陈俊杰宋倩倩
- 关键词:油茶成活率苗木质量
- 发展海西林下经济的思考
- 2013年
- 海峡西岸经济区有着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态环境支撑。而林下经济发展正是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很好的增长点。本文就林下经济的提出、海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对策,以供参考。
- 杨志坚卢顺发冯金玲郑灏陈辉
- 关键词: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