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25011)
- 作品数:12 被引量:90H指数:5
- 相关作者:周平坤王豫徐勤枝张士猛李兵更多>>
-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南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不同LET辐射致DNA集簇性损伤的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利用辐照质粒DNA构象变化的分子模型,以DNA糖苷酶Fpg和AP核酸内切酶EndoIII识别并切割辐射所致DNA碱基损伤,将其转换为DNA断裂损伤,通过电泳分析DNA分子构象变化,研究比较γ射线、质子和7Li离子诱发DNA集簇性损伤。50Gy以上高剂量γ辐射对质粒DNA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单链断裂(SSB)和很少比例的双链断裂(DSB),并能产生一定水平的集簇性损伤。相比之下,高能质子束和高LET的7Li离子直接所致DNA的断裂损伤以及所产生的集簇性碱基损伤比γ射线的要严重,质子10Gy照射就可诱发明显的集簇损伤。
- 徐辉辉隋丽刘晓丹汪黎王潇王豫徐勤枝周平坤
- 关键词:重离子质子Γ射线
- 核辐射对人体的生物学危害及医学防护基本原则被引量:51
- 2011年
- 核辐射是指在原子的核反应过程中如裂变、衰变释放出的不同能量粒子和电磁辐射,其作用于物质可引起电离和激发,由此产生生物学效应,因此属于电离辐射。最主要的核辐射有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中子等。本文就核辐射的主要物理和生物物理特征、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以及防护原则逐一讨论。核辐射对生物体危害的严重程度或危险概率,与辐射的品质、辐射剂量率和生物体吸收剂量密切相关。
- 周平坤
- 关键词:核辐射生物效应致癌
- 6-溴异香兰素诱发人宫颈癌上皮细胞纺锤体损伤及有丝分裂灾变死亡被引量:3
- 2010年
- 研究香兰素衍生物中的6-溴异香兰素(6-溴-5-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BVAN08)对人宫颈癌上皮(HeLa)细胞纺锤体结构、有丝分裂的影响,及杀死癌细胞的相关机制,为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BVAN08对体外培养的人HeLa细胞具有剂量依赖性致死效应。通过抗α-微管蛋白抗体和抗β-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其机制是:BVAN08对细胞纺锤体结构造成破坏,诱发产生大量的多中心体细胞,使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期。异常多极纺锤体细胞的百分率与BVAN08呈浓度依赖效应关系。荧光染料Hoechst33258染色观察到多微核或细胞核割裂和染色质凝集现象,也证实BVAN08诱发Hela细胞有丝分裂灾变死亡。同时免疫印迹实验还发现,BVAN08可导致细胞周期转录调节因子FoxM1(Forkhead box)及其下游靶分子CyclinB1的降解,参与有丝分裂的FoxM1蛋白失活,这表明BVAN08通过抑制FoxM1蛋白的表达是导致细胞纺锤体装配异常、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灾变死亡的分子机制之一。研究结果提示BVAN08诱发Hela细胞新的死亡方式,具有被开发为新型抗癌药物的潜力。
- 张博张士猛关华王豫刘晓丹徐勤枝周平坤
- 关键词: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检测点
- 凸性颗粒构成的粘连区域的三类自动分离方法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数字图像中粘连目标区域的自动、准确分离是图像分析的难点和热点,直接影响着各类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对凹点分析、椭圆拟合和流域变换三类粘连目标分离方法的主要步骤、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凹点分析法适用于分离轮廓凹陷明显的少数凸性颗粒构成的简单区域;椭圆拟合法往往适用于有粘连的特定颗粒的自动计数;而流域变换对较多数目颗粒构成区域具有较强的自动分离能力,具有可并行处理、分离彻底等优点。这对有涉及粘连颗粒自动分离的图像自动分析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闫学昆陈英张燕袁宝吉曹珍山周平坤
- 香兰素衍生物VND3207对不同LET辐射致质粒DNA损伤的防护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评价不同LET辐射致DNA损伤以及药物的防护作用。方法分别以^60Coγ射线、质子束、^7Li重离子束照射溶液状态超螺旋构象质粒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DNA分子构象变化,检测DNA损伤程度及VND3207的防护作用。结果质子和^7Li重离子体外所致质粒DNA损伤明显比γ射线严重。药物VND3207能够有效减轻所观察的3种不同LET辐射对质粒DNA的损伤,加药组与不加药组相比,质粒DNA开环构象显著减少,保护效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更加明显。200μmol/L浓度对50Gyγ射线、质粒和^7Li重离子辐照质粒DNA损伤的保护效果(质粒超螺旋构象百分比)分别为85.3%(t=3.70,P=0.033)、73.3%(t=10.58,P=0.017)和80.4%(t=8.57,P=0.008)。可见VND3207对重离子辐射损伤的保护效应尤为显著,明显优于质子辐照损伤。结论药物VND3207对辐射DNA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对.y射线和重离子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 徐辉辉汪黎隋丽关华王豫刘晓丹张士猛徐勤枝王潇周平坤
- 关键词:DNA损伤辐射防护Γ射线重离子质子
- 电离辐射非靶效应及ICRP的相关评议被引量:1
- 2010年
- 靶理论是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理论核心,其基本内涵是假定细胞至少含有1个遗传关键位点或靶,细胞必须是这个"靶"被辐射击中后才会死亡或产生某种效应[1-2].认为靶区以外受到辐射攻击不会引起细胞死亡,而且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细胞核DNA就是辐射诱发细胞死亡的靶.早期的研究显示,损伤核DNA产生的细胞死亡效应比细胞膜损伤后发生的效应要大300倍以上[3].
- 周平坤
- 关键词:电离辐射ICRP细胞核DNA辐射生物学效应细胞死亡细胞膜损伤
- H2AX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对DNA损伤修复反应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0
- 2013年
- γH2AX即第139位丝氨酸(ser)磷酸化的组蛋白H2AX已经被普遍认为是DNA双链断裂的分子标志,是目前国内外研究DNA损伤反应机制的焦点之一。γH2AX作为DNA双链断裂损伤感应的起始信号分子,将一系列DNA损伤反应蛋白募集到DNA损伤位点,形成DNA损伤反应功能复合物,启动激活DNA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等细胞DNA损伤反应。在DNA损伤修复结束后,γH2AX的及时去磷酸化,对于修复蛋白复合物从所结合的DNA上解离和细胞周期检查点的释放,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发现促使研究人员不断地探索γH2AX的动力学变化机制及其与DNA损伤修复的深刻关系。本文将对PI3K家族催化H2AX的磷酸化及PP2A,PP4,PP6,Wip1等蛋白磷酸酶对其去磷酸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DNA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综述讨论。
- 李俊英张士猛周平坤
- 关键词:去磷酸化DNA损伤DNA损伤双链
- 癌干细胞与肿瘤的放射抗性
- 2013年
- 有关癌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信息的不断积累,推动了放射肿瘤生物学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癌干细胞和静止期癌细胞可能是导致肿瘤放射抗性增加和肿瘤放射治疗后复发的主要细胞学基础,有关这两种癌细胞亚群的放射敏感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迅速,为提高肿瘤对放射治疗敏感性的措施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思路。该文将就癌细胞亚群的放射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讨论肿瘤放射抗性的细胞学基础和相关分子机制。
- 谭伟让蔚清周平坤
- 关键词:肿瘤肿瘤干细胞DNA修复
- DNA-PKcs is Necessary for Spindle Stability and Mitotic Progression in Response to DNA Damage
- <正>When cells are under the stress of genomic DNA damage,a series of cellular responses can be induced,such as...
- Zengfu Shang
- 文献传递
- 模拟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09年
- 空间辐射的来源和成分非常复杂,是威胁航天员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目前还不能实现真实的空间辐射环境的生物效应研究,因此,地面模拟空间辐射环境,研究相应的效应规律和机理,为空间辐射健康危害评价和防护措施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介绍了空间复杂的电离辐射环境,模拟空间辐射环境研究的相关生物学效应特征:不同传能线密度辐射效应的差异性,低剂量与低剂量率辐射效应,不同辐射源的复合生物效应,以及微重力与辐射的复合生物学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初步的展望。
- 周平坤
- 关键词:生物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