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430406)

作品数:26 被引量:317H指数:10
相关作者:崔保山谢湉白军红蔡燕子李晓文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0篇湿地
  • 11篇黄河三角洲
  • 8篇土壤
  • 8篇滨海湿地
  • 7篇盐沼
  • 6篇湿地土壤
  • 5篇盐地碱蓬
  • 5篇碱蓬
  • 4篇盐沼湿地
  • 4篇湿地生态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3篇植物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湿地生态系统
  • 3篇重金属污染
  • 3篇污染
  • 3篇金属污染
  • 2篇淹水
  • 2篇生态效应

机构

  • 25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山东黄河三角...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济南市环境研...
  • 1篇北京清华同衡...

作者

  • 17篇崔保山
  • 8篇白军红
  • 8篇谢湉
  • 7篇蔡燕子
  • 4篇赵庆庆
  • 4篇李晓文
  • 4篇卢琼琼
  • 4篇贾佳
  • 4篇张光亮
  • 3篇王青
  • 3篇温晓君
  • 3篇马田田
  • 3篇闫家国
  • 3篇宁中华
  • 2篇于淑玲
  • 2篇梁晨
  • 2篇郑京晶
  • 2篇刘康
  • 2篇邵晓静
  • 2篇张树岩

传媒

  • 12篇湿地科学
  • 11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9
  • 10篇2018
  • 1篇2016
  • 1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滨海盐沼植物种子扩散过程对潮流阻断的响应机制被引量:6
2018年
滨海盐沼湿地中,种子扩散模式主要由潮汐作用决定,在潮汐沿高程梯度的运动中形成了种子流.滨海围垦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到盐沼湿地的潮汐作用,进而造成盐沼湿地中种子扩散模式的变化.本研究对不同高程盐沼湿地的种子流通量进行调查,阐明了潮流干扰下盐沼湿地中植物种子扩散模式的响应机制.发现在潮流驱动下,低位盐沼和中位盐沼的种子将会向海陆两端迁移,低位盐沼上部是重要的种子源区,中位盐沼下部成为了种子汇区,而高位盐沼的围垦活动将会改变盐地碱蓬种子扩散模式.中位盐沼下部的种子扩散模式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围垦活动占据或破坏高位盐沼之后,中位盐沼下部将由种子的汇区变为源区,大量的种子净流出将给该区域盐地碱蓬定植造成潜在威胁.
谢湉张树岩李姗泽王青蔡燕子施伟崔保山
关键词:盐地碱蓬围垦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工程师对潮间带土壤环境的影响机制被引量:6
2018年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加剧了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的退化进程,了解生态系统关键生物组成结构,尤其是生态系统工程师对环境塑造能力,对于开展基于生态系统关键生物过程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在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进行野外现场观测和控制实验,研究了由天津厚蟹和日本大眼蟹主导的蟹类生态系统工程师的洞穴挖掘行为对潮滩地形地貌的影响,进而揭示地形地貌变化下的土壤理化指标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蟹类挖掘洞穴的本能过程,是导致潮滩地形凹凸不平、地貌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经过蟹类挖掘松动后的穴居区域,土壤硬度和盐度显著降低,水土质量比增加.蟹类的挖掘能够形成正反馈效应,改变了地形地貌,改善了土壤理化指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蟹类打洞、定居,进而促进洞穴挖掘面积的扩张.本研究也表明人为模拟生态系统工程师过程,改变潮滩地形地貌特征,构建凹凸不平的微地形地貌单元,能够起到改善土壤质地的作用,因此对开展基于生态系统过程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邱冬冬路峰闫家国骆梦宁中华蔡燕子崔保山
关键词:蟹类微地形土壤环境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系统水文连通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被引量:18
2018年
滨海盐沼湿地处于海陆交替的过渡区域,初级生产力高,是很多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对于维持滨海湿地的功能及全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滨海盐沼湿地从结构完整性到生态功能的发挥都受到深刻影响.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是滨海湿地的关键生态过程,同时也是维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中一条典型、完整且具有主次支流的潮沟系统进行野外调查及原位观测,分析其水文连通特征及不同水文连通梯度下的土壤及生物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文连通强度受潮沟形态及地形地貌特征影响,其中淹水频次、累计淹水时长与潮沟形态及地形地貌特征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水盐特征受水文连通强度影响显著,水土质量比在大潮期大于小潮期,高频淹水区大于低频淹水区,而土壤盐度受淹水频次影响较大,较为频繁的淹水有助于缓解土壤盐度胁迫;盐地碱蓬生物量随水文连通梯度的分布规律与种子流通量、土壤种子库密度基本一致,均为高频淹水区大于低频淹水区,表明盐地碱蓬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植物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对水文连通特征的适应性.
骆梦王青邱冬冬施伟宁中华蔡燕子宋振峰崔保山
关键词:盐沼湿地盐地碱蓬生态修复
淡水恢复对黄河口盐沼湿地土壤水盐信息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湿地水盐信息的空间变异规律有助于理解盐渍生境植物群落的适应机制及土壤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本文以黄河口盐沼湿地和淡水恢复湿地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采集土壤表层样品,并在春夏秋季分别采集典型土壤剖面土样,对比分析了2类湿地表层土壤和典型剖面土壤水盐信息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探究了湿地表层土壤和土壤剖面中水盐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盐沼湿地土壤电导率在整个植物生长季均高于淡水恢复湿地,且2类湿地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淡水恢复湿地在7月份调水调沙后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类湿地土壤水土质量比在整个生长季呈缓慢增加趋势,淡水恢复湿地土壤水土质量比在调水调沙后显著增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盐沼湿地土壤水土质量比呈现波动式降低,电导率呈波动式增加,而淡水恢复湿地土壤水土质量比在调水调沙前后由高到低呈现为上层、底层、中层,电导率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盐沼湿地和淡水恢复湿地的表层土壤电导率与w(SO_4^(2-))、w(Cl^-)质量分数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对土壤剖面而言,淡水恢复湿地土壤电导率仅与w(Cl^-)呈正相关关系(P<0.05),盐沼湿地土壤电导率则与w(SO_4^(2-))和w(Cl^-)呈正相关关系.
韩玲白军红叶晓飞张光亮庄涛刘善军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水盐
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被引量:8
2018年
重金属严重影响着农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以及农产品安全,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黄河三角洲典型农田为对象,评估了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r、Cu和Pb的质量分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r的质量分数(47.20mg·kg^(-1))最高,Cu(26.00mg·kg^(-1))次之,而Pb(13.90mg·kg^(-1))最低,各重金属分布存在中等的空间异质性.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总体上处于清洁水平,重金属污染风险较低,但不同作物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麦田和水稻田土壤Cr、Cu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藕池和玉米田,小麦田和水稻田土壤Pb的质量分数与藕池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玉米田.3种重金属元素在各主要农作物的地上部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富集,且Cu的富集程度最高,Pb的富集程度最低;不同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不同,对Cr的富集程度由高到低呈现为玉米、藕叶、水稻、小麦,对Cu的富集程度由高到低呈现为玉米、水稻、藕叶、小麦,而对Pb的富集程度由高到低呈现为水稻、玉米、小麦、藕叶.
蔡燕子谢湉于淑玲王青闫秋如邵晓静张希涛崔保山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风险
入侵物种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貌影响综述被引量:2
2018年
入侵物种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物地貌影响.基于文献调研,以入侵物种与生物地貌的内涵与发展为切入点,总结了入侵物种的生物地貌作用机制与类型,综述了入侵植物、动物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貌影响、生态后果及其对生态修复与管理的启示,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一方面,该研究有助于系统认识入侵物种生物地貌效应的重要性及其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入侵物种生物地貌影响的生态后果,可为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与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宁中华谢湉刘泽正马旭邱冬冬崔保山
关键词:入侵物种滨海湿地协同进化
互花米草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对黄河三角洲受堤坝影响区域和不受堤坝影响区域互花米草(Spartins alterniflora Loisel)的根际细菌及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2年的监测.受堤坝影响区域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值显著低于不受堤坝影响区域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值,同一区域不同季节互花米草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值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受堤坝影响区域中,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值最大值发生向海方向的位移,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值与由海向陆的距离呈显著正相关(P<0.05),随着由海向陆的位移,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值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同时,随土壤深度增加,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值逐渐降低.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值与总氮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5),与盐质量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5),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值随着盐质量浓度的降低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根际细菌相对丰度值与总磷质量分数无显著相关性.研究对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特别是入侵物种生态演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并为我国滨海地区互花米草的治理提供针对性措施和决策依据.
张宇崔保山崔保山蔡燕子蔡燕子谢湉
关键词:互花米草根际细菌环境因子堤坝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盐沼土壤碳、氮含量和储量被引量:22
2015年
在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盐沼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盐沼土壤碳、氮含量和储量的分布特征,分析了碳、氮含量和储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0~40 cm土壤总碳和有机碳质量比为11.8~19.2 g/kg和0.5~5.2 g/kg,土壤全氮和有机氮质量比为0.08~0.15 g/kg和0.076~0.136 g/kg,其主要分布在0~20 cm深度土层,且有机氮、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一致。除无机碳和无机氮外,采样带A的土壤碳、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在采样带B,各土层的碳、氮含量差异不明显。采样带A表层土壤(0~10 cm深度)的全氮和有机氮含量高于采样带B表层土壤。两采样带土壤无机氮含量主要以铵态氮含量为主,无机氮和铵态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在10~20 cm土层累积;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在两采样带0~40 cm深度土壤中,全碳储量为9 489~12 239 g/m2,有机碳储量为4 321~8 738 g/m2,全氮储量为33~121 g/m2,除全碳储量外,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主要分布在0~20 cm深度土层中。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全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n=24,p<0.05),土壤碳氮比与容重、p H、硝态氮含量、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氮储量显著相关(n=24,p<0.05)。
贾佳白军红高照琴温晓君张光亮夏志坚卢琼琼赵庆庆
关键词:碳含量碳储量氮含量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间带盐沼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来源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潮间带盐沼土壤为研究对象,沿植物演替方向选择4块采样地:采样地A为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采样地B为盐地碱蓬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混生盐沼,采样地C为柽柳盐沼,采样地D为芦苇(Phragmite australis)盐沼。在4块采样地采集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的7种重金属含量(As、Cd、Cr、Cu、Ni、Pb和Zn)和土壤理化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来辨别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 cm深度)As、Cd和Pb含量的最高值都出现在采样地C,而Cr和Zn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采样地A,Ni和Cu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采样地B。在土壤剖面中,采样地A的20~40 cm深度土壤的As含量和Cu含量最高,分别为31.6 mg/kg和30.6 mg/kg,0~10 cm深度土壤的Cr含量最高,为105.0 mg/kg;采样地B的10~20cm深度土壤的Cd、Ni、和Zn含量最高,分别为0.70 mg/kg、50.2 mg/kg和135.0 mg/kg;采样地C的10~20 cm深度土壤的Pb含量最高,为27.5 mg/kg;采样地D的20~40 cm深度土壤的Cr含量与采样地A的0~10 cm深度土壤相同。采样地A和采样地B受重金属影响较严重。各种重金属基本都富集在中间土层(10~40 cm深度)中,在40~60 cm深度土层含量都较低。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该区土壤可能有3个来源,Cu、Ni和Pb可能来自相同的源,Cd和Zn可能来自另一个源,Cr来自上述两个源;而As可能来自第三个源。
温晓君白军红贾佳高照琴王军静卢琼琼赵庆庆
关键词: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重金属来源
Ecological Offsetting in China's Coastal Wetlands: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Future Improvement被引量:3
2019年
Land-use changes in coastal wetlands have led to a worldwide degradation of marine coastal ecosystems and a loss of the ecological services they provide. Ecological offsetting is a popular strategy and an effective mitigation measure for ecosystems that have been degraded, damaged, or destroyed and is critical for habitats where natural recovery is hindered. However,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offsetting for coastal wetlands is extremely limited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conducted a review of ecological offsetting for coastal wetlands projects and studies in China in 1979–2017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limitations of ecological offsetting theory. It was found that China's coastal ecological offsetting regime has recently entered a rapidly developing stage,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different types of offsetting projects conducted, but theoretical research lags behi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Considerable governmental, social, technological and ethical challenges remain to resolve. Coastal ecological offsetting schemes have been inconsistent in meeting conservation objectives or preventing net losses because of the challenges of ensuring they are fully consistent in practice(mainly in-kind offsets) and theory(mainly out-of-kind offsets). Ecological offsetting projects were primarily implemented by government, developer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available funding of coastal ecological offsetting projects is insufficient, which makes ecological offsetting a risky operation. Therefore, we propose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that integrate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the offsetting process, while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and directional guidance for the future practic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YU ShulingCUI BaoshanXIE ChengjieMA XuMAN YingNING Zhonghua
关键词:ECOLOGICALOFFSETTINGBIODIVERSITYOFFSETCOASTALWETLANDS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