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ZZ051)
- 作品数:18 被引量:275H指数:10
- 相关作者:范逢春李晓梅尤佳姜晓萍葛亮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城市新贫困:扶贫之囿与治理之道被引量:13
- 2016年
- 我国的"城市新贫困"问题呈现代际传递、人口老龄化及机会公平剥夺的新特征。对"扶贫"现状的反思呈现了当下城市新贫困"治理"之弊;将"扶贫"等同于"治理",因而城市新贫困治理的理念缺失、主体单一、模式僵化,"扶贫"始终耽于"授人以鱼"的困囿。循由价值反思—主体重构—路径创新的逻辑进路设计建造城市新贫困的治理之道,关键在于秉持公平正义价值观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城市新贫困治理制度体系、以解决就业为导向激发城市新贫困群体个体潜能。
- 范逢春
- 关键词:城市新贫困
- 协商民主理论:一个发生学的检视
- 2014年
- 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铺垫和一个较短的历史。它实际上是雅典民主制为典范的古希腊民主思想在政治现代性图景下的复兴;西方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批判主义等理论为协商民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源泉和思想启迪;在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奠基下,当代意义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已经有了"第三代"。通过发生学的检视,我们可以梳理出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成长的基本脉络,厘清其基本旨趣。
- 范逢春
- 关键词:协商民主民主理论公民参与
- 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框架研究被引量:16
- 2014年
- 整体性治理源于新公共管理的式微与信息技术的勃兴。该理论循由"重新整合"到"整体性治理"的逻辑进路,主要关注治理目标、完整性过程、基于责任感的整合、制度化与信息共享。整体性治理通过组织建构层面的层级整合、从结果到结果的过程探求、责任感与制度化的工具契合、信息技术的深层应用,诠释了"逆碎片化"的"整体性主张",为解决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单一、治理主体"各自为政"与治理机制"碎片化"的现实困囿提供了理论参考。藉此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框架,期待政府、市场与社会治理主体形成合力,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范逢春
-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反思与标准研判被引量:12
- 2014年
- 在"治理"与"现代化"的场域和"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回顾和反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终极性价值,可以见之,它以对社会发展的整体关切,诠释了"公平正义"的核心理念。而唯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意义、民主诉求与法治主张取得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操作者的共识,作为国家改革总体目标和民族精神追求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完成其"治国"的历史使命。
- 范逢春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转型的多源流分析:构成、耦合及建议被引量:18
- 2015年
- 以多源流理论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制定过程发现:稳定增长的农业转移人口对市民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城乡二元壁垒之间的矛盾,通过社会指标、焦点事件、信息反馈形成"问题溪流";政府及其幕僚机构、研究人员、公众分别以国家顶层设计、专业研究报告、切身体验与诉求共同创作出"政策溪流";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连续性、公众情绪的累积在十八大后转化为充满动力的"政治溪流";三者在政府换届的"政治之窗"耦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变革由此出台。基于多源流理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序推进,其关键之处在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范逢春姜晓萍
- 关键词: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多源流理论
- 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动态协同治理模型研究被引量:59
- 2014年
- 本文基于协同论的基本原理,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动态协同治理模型",赋予治理主体新的角色定位,并设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六大环节的"合作"、"竞争"、"制衡"机制,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 范逢春李晓梅
-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
- 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制度与过程的三维重构被引量:23
- 2015年
-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和思路是什么,这是当下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梳理的课题。在本期专题讨论中,张康之认为,社会治理对权力的依赖带来了诸多问题,甚至在今天使人类陷入风险社会和危机事件频发的状态。在后工业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去探求社会治理终结权力依赖的可能性。近代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其实已经有了权力意志与权力相分离的思路,只不过我们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建构中抛弃了这一主张。现在,人类社会的后工业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让我们可以在这一思路中继续进行探讨。范逢春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取向出发,通过理念、制度与过程的三维重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葛先园则从公法与政治理论的核心议题之一的"国家观念"入手,认为根据社会宪法把国家作为"理性人""道德人"观念的逻辑脉络,国家的社会治理思路应有新的改变,民生保障国家的社会治理和建设目标应是建设有价值目标、积极进取、给付有度、平等和谐的永续发展的国家。通过上述文章的论述,我们期望能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期望更多学者关注此问题的研究。
- 范逢春尤佳
- 关键词:社会治理
- 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证研究——对“成都模式”的检验被引量:8
- 2014年
- 为探寻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效率低下的解决之道,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协同论,构建了政府、自治组织、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村民五大主体共同参与,表达、决策、筹资、生产、评估、问责六大环节循环运转,合作、竞争、制衡三大系统共同作用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系统",以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状况为实证检验对象,为村级公共服务"成都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范逢春
-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
-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的维度被引量:5
- 2014年
- 整体性治理基于公民需要确立治理目标,立足于宪法、法律、管理层次实施治理整合并建立制度化框架,以信息收集与数据共享的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与实现工具,深切契合了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目前,特大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着结构激变、怠于应变等困难,应在确立治理目标的基础上,重塑整体性治理理念,整合协同治理主体,在"逆碎片化"的关键活动中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表达、决策、筹资、生产、评估和问责机制设计。
- 范逢春
-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社会治理
- 留守儿童问题的整体性治理框架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儿童社会学从社会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儿童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主张对儿童施以良好的教育,从而促使儿童健康地成长。在本期专题中,我们侧重于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方面的研究。朱季康与孔祥德(Hsiang Kung)对民国时期学者之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儿童保育理念的引介情况进行了研究,涉及幼儿基本养护、幼儿身体素质分析、幼儿生长阶段及生理心理反应、幼儿与周围环境关系及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我们认为,这些引介内容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范逢春则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切入留守儿童这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伴生社会问题,从留守儿童整体性治理的目标出发,重申国家与政府的责任,经由责任分层、主体整合、制度化和操作化的路径,构建留守儿童问题的整体性治理框架,为治理的主导者提供系统有效的对策建议。行红芳认为,调整现行的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实现福利供给与需要的平衡是一种必然趋势。从社会福利政策的角度对儿童福利政策及服务进行探讨与分析,对于完善我国现有的儿童福利制度,预防"脆弱儿童"事件的再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范逢春
-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儿童问题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安全保护救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