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091110020)

作品数:3 被引量:88H指数:3
相关作者:贾东李海滨张勇武龙李一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褶皱
  • 1篇断层
  • 1篇断层相关褶皱
  • 1篇新生代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勘探
  • 1篇油气勘探意义
  • 1篇中-新生代
  • 1篇速度场
  • 1篇物理模拟
  • 1篇勘探
  • 1篇勘探意义
  • 1篇几何学
  • 1篇构造几何学
  • 1篇PIV

机构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篇贾东
  • 2篇李海滨
  • 2篇张勇
  • 1篇孙闯
  • 1篇武龙
  • 1篇王毛毛
  • 1篇李一泉
  • 1篇尹宏伟
  • 1篇沈礼

传媒

  • 2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下扬子地区中-新生代的挤压变形与伸展改造及其油气勘探意义被引量:48
2011年
以地表变形特征、地层厚度变化和地震剖面为约束,构建了贯穿下扬子地区主要构造单元的三条地质大剖面。剖面展示了研究区早期褶皱逆冲、晚期伸展断陷的构造格局,并揭示了变形的空间差异。通过对褶皱卷入的层位、断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及不整合类型和发育特征的梳理,得出研究区北侧的褶皱逆冲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南侧的褶皱逆冲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两侧的挤压构造在晚白垩世开始都经历了强烈的拉张作用,北侧的断陷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新近纪以拗陷为主,而南侧古近纪断陷规模较小,新近纪拗陷不发育。苏州-无锡地区的下古生界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弱,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李海滨贾东武龙张勇
关键词:油气勘探
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维构造几何学分析:以川西三维地震工区为例被引量:24
2011年
现有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均基于平衡剖面原理而建立的二维几何学模型。所谓的假三维模型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二维剖面复合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尚未确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采用Trishear4.0和GoCad软件,分别构建一系列不同位移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三剪断层传播褶皱的二维正演剖面,将这些正演剖面按照一定的线性位移梯度平行排列,从而建立起断层转折褶皱和三剪断层传播褶皱的假三维理论模型并加以分析和讨论。进而选取川西南盆地中三维地震勘探所覆盖的邛西断层转折褶皱和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作为真三维实际解释模型的两个实例。研究表明,邛西背斜是一个典型的剪切断层转折褶皱,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断层相关褶皱的假三维理论模型与实际解释模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沿背斜走向的位移梯度是控制三维构造几何学特征的基本因素,然而自然界断层面几何学的复杂多变以及岩层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是造成断层相关褶皱真三维理论模型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贾东李一泉王毛毛李海滨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几何学
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构造物理模拟被引量:17
2012年
本文设计完成了三种双滑脱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计算出实验过程中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分布,进而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双滑脱层模型中,基底滑脱层控制了整体的构造样式,浅部滑脱层决定局部的浅层构造。笔者等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双滑脱体系构造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这一结论。PIV分析显示,逆冲断层的产生经历一个平行层缩短的变形过程。该过程在塑性层上、下具有明显差异,塑性层上的变形传递得更快更远。当缩短进行到一定阶段,断层开始发育,发生初始破裂,断层下盘的变形消失,应变集中在断面上,断层上盘沿断面同步逆冲。
沈礼贾东尹宏伟孙闯张勇范小根
关键词:物理模拟速度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