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ZXA002)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陈新夏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科学发展观
  • 2篇发展观
  • 1篇当代中国哲学
  • 1篇哲学
  • 1篇中国哲学
  • 1篇人学
  • 1篇视域
  • 1篇视阈
  • 1篇中文化
  • 1篇唯物
  • 1篇唯物史观
  • 1篇唯物史观视域
  • 1篇文化
  • 1篇西方哲学
  • 1篇消费观
  • 1篇论域
  • 1篇马克思主义哲...
  • 1篇民族性
  • 1篇经济增长
  • 1篇经济增长与社...

机构

  • 7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陈新夏

传媒

  • 2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学刊
  • 1篇社会科学家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的发展视阈中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被引量:2
2012年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必然造成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公平严重缺失和轻视社会建设,进而阻碍人的发展。只有在人学的层面,才能对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作出透彻的阐释。就是说,只有以人的发展引领社会发展,才能超越"排他性发展"而实行"包容性发展",才能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全面进步。
陈新夏
关键词: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消费观变革
2012年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已经在我国悄然流行,对人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消费主义的观念和行为在道义上、人自身发展意义上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都是不合理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合理地定位需要,超越片面的发展观和消费观,实现促进内需与合理消费之间的平衡,通过消费观的变革推进人的发展。
陈新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消费观
科学技术社会效应的人学反思
2015年
科学技术具有双重社会效应,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西方学者在对科技效应的反思中,分析了其负面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对人生存发展的影响。在我国反思科技的负面效应,要借鉴西方的理论,同时又要基于人学的视角,即从推进我国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出发,在充分肯定和发挥科技正面效应的同时防范和缓解其负面效应。
陈新夏
关键词:人学
从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看价值的普遍性
2014年
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继承了近代人道主义和启蒙思想家对人的价值优先性的肯定,对自由、人性和公平的诉求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取向。他们提出的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具有普遍甚至普世的意义。只有承认价值的普遍性,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应当并且能够坚持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才能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站在社会道义的制高点上,才能真正确立理论自信,积极吸收人类的先进价值,并自觉地为世界的文化和价值建设作出贡献。
陈新夏
人的发展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被引量:1
2014年
着眼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建构,人的发展研究要有问题意识:直面人生存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从人的发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发,对制约人生存发展问题的原因做出透彻的分析,在分析和回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激活理论。着眼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建构,人的发展研究又要有理论自觉:确立人的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人的发展理论的理论体系。基于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人的发展理论体系建构之关键是确定理论论域。
陈新夏
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被引量:4
2013年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文化的民族性在于其既受到民族的历史和生存环境的制约,又对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文化的世界性则在于人类共同面临着世界历史进而全球化的进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表明,未来人类文化的态势将是形成一体的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行。正确理解接轨全球化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当代建构,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
陈新夏
关键词:唯物史观文化民族性
论当代中国哲学格局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引量:2
2014年
从学术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在当前中国哲学领域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三足鼎立,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哲学流派,还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或理论框架的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的拓展性理解,凸显了其最显著的实践研究范式,彰显了其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既从学理上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哲学格局中三足鼎立之一的位置,也为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格局中的发展趋势和路径提供了依据。
陈新夏
关键词:当代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