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171110064)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方建培许吕宏叶启翔翁文骏许威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3篇信号
  • 3篇造血
  • 3篇造血干
  • 3篇致敏模型
  • 3篇刺激信号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植入
  • 2篇髓细胞
  • 2篇免疫耐受
  • 2篇共刺激
  • 2篇共刺激信号
  • 2篇骨髓
  • 2篇骨髓细胞
  • 2篇归巢
  • 2篇干细胞
  • 1篇毒性
  • 1篇信号途径
  • 1篇氧化酶
  • 1篇移植物抗宿主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方建培
  • 5篇许吕宏
  • 4篇叶启翔
  • 3篇翁文骏
  • 1篇史沛杰
  • 1篇徐宏贵
  • 1篇夏婷
  • 1篇翁文俊
  • 1篇许威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阻断共刺激信号途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致敏受者免疫耐受排斥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本研究旨在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分别阻断致敏小鼠的B7/CD28及CD40/CD154共刺激信号途径,探讨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SC)植入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致敏受者免疫排斥提供实验基础。实验将BALB/c小鼠分为4组:①移植前7 d致敏组;②移植前7d致敏同时应用CTLA4Ig+anti-CD154组;③正常小鼠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的鼠源性对照抗体;④正常小鼠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于移植当天给小鼠8 Gy照射,然后将荧光标记的C57BL/6小鼠骨髓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小鼠体内进行移植,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或器官组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细胞归巢,同时记录生存状况,监测其造血重建水平。结果表明,与致敏鼠相比,CTLA4Ig+anti-CD154能促进异基因HSC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诱导免疫耐受,延长其生存期并在28 d内完成造血重建。结论:应用CTLA4Ig及anti-CD15能诱导致敏受者对异基因HSC的免疫耐受,促进其植入,并完成造血重建。
叶启翔翁文俊许吕宏方建培
关键词:共刺激信号造血干细胞致敏受者免疫耐受
阻断B7/CD28及CD40/CD154共刺激信号对致敏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本研究旨在通过阻断致敏小鼠的B7/CD28及CD40/CD154共刺激信号途径,探讨其免疫功能的变化,为应用于异基因骨髓移植的免疫耐受提供实验依据。将致敏的BALB/c小鼠分成4组:①CTLA4Ig+anti-CD154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②anti-CD154单克隆抗体+CTLA4Ig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③CTLA4Ig+anti-CD154单克隆抗体;④CTLA4Ig及anti-CD154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正常BALB/c小鼠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同型对照抗体。给予每只小鼠CTLA4 Ig和anti-CD154单克隆抗体或相对应的同型对照抗体各500μg,于移植前7天尾静脉输注,每组小鼠各5只。移植当天处死各组小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中CD19+CD69+B细胞数量、CD44high/CD62Lhigh及CD44high/CD62Llow/-T细胞数量。用流式细胞仪或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体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鼠致敏后CD19+CD69+B细胞数量与正常小鼠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阻断B7/CD28或/和CD40/CD154共刺激信号通路后可见抑制效应(P<0.01),两者同时阻断具有协同作用(P<0.01)。小鼠致敏后记忆性T细胞CD44high/CD62Lhigh及效应性T细胞CD44high/CD62Llow/-与正常相比亦明显增多(P<0.01)。阻断共刺激信号通路后可使其明显抑制,CTLA4 Ig和anti-CD154单克隆抗体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P<0.01)。各组小鼠细胞因子及IgG、IgM抗体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血清中致敏抗体检测显示致敏后特异性抗体升高,阻断共刺激信号通路后其明显被抑制(P<0.01)。结论:阻断B7/CD28或CD40/CD154共刺激信号途径均能抑制致敏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同时阻断有协同作用。
叶启翔许吕宏许威方建培
关键词:共刺激信号CTLA4IGG
骨髓腔输注造血干/祖细胞在致敏模型应用的实验研究
2011年
本研究旨在致敏模型中通过骨髓腔输注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方法探讨致敏移植的新策略。应用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的致敏BABL/c小鼠作为致敏模型,取正常BALB/c小鼠作为非致敏受者,通过骨髓腔输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观察移植后受者的生存及血象恢复情况。同时分离致敏及非致敏小鼠的血清,应用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方法检查血清抗体对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致敏受鼠经骨髓腔输注造血干/祖细胞后能长期存活,血象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恢复正常。而致敏移植受鼠中有1只小鼠于移植前由于麻醉意外而死亡,其余90%致敏受鼠(9/10)经骨髓腔注射骨髓细胞后于2周内死亡,血象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取濒死的致敏受鼠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证实致敏受鼠死于骨髓衰竭。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实验结果显示,非致敏组和致敏组的造血干/祖细胞死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80±1.93)%和(50.80±3.12)%,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致敏血清对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具有损伤作用。结论:通过骨髓腔输注造血干/祖细胞的方法并不能促进异基因供者细胞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
许吕宏方建培翁文骏史沛杰
关键词:致敏模型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Ig和anti—CD154单抗在移植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 Ig和anti—CD154单抗是目前器官移植的新型生物免疫抑制剂。两者均通过阻断协同刺激信号来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从而起到免疫耐受作用,在器官移植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CTLA-4 Ig和anti—CD154单抗在动物模型实验中研究发现单用或联用有长久强效的免疫耐受作用能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期。在临床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期,其临床副作用、安全性及长期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夏婷方建培
关键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IG协同刺激信号
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2011年
吲哚胺2,3二氧化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通过诱导色氨酸分解,调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T细胞等途径实现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发生及提高移植物存活率。调控吲哚胺2,3二氧化酶已成为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治疗靶点。
叶启翔方建培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耐受移植物抗宿主病
全不相合与全相合骨髓细胞在致敏模型的归巢与植入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全不相合与全相合供者骨髓细胞在致敏模型的归巢与植入情况。【方法】以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的BALB/c小鼠作为移植受者,致敏模型经8 Gy 60Co照射后分别经尾静脉移植1×107 C57BL/6或BALB/c供者的骨髓细胞。予CFSE标记供者骨髓细胞,并分别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2、12及48 h),通过病理切片及组织细胞悬液动态示踪供者细胞在致敏受者各组织的分布。移植后记录各组的生存情况,每周监测造血重建与骨髓恢复情况。【结果】归巢实验表明C57BL/6骨髓细胞在致敏受者股骨的分布随时间推移先增加而后减少,在脾脏的分布随时间推移呈进行性减少。BALB/c骨髓细胞在致敏模型股骨及脾脏的分布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接受C57BL/6骨髓细胞的致敏模型于移植第12~15天内全部死亡,血象及骨髓象呈进行性下降;而接受BALB/c骨髓细胞的能长期存活,血象及骨髓象能迅速恢复。【结论】全不相合的供者骨髓细胞在致敏模型中完全被排斥,而全相合供者的骨髓细胞能在致敏模型中能进行有效的归巢与植入。
许吕宏方建培翁文骏叶启翔
关键词:骨髓移植致敏模型植入归巢
异基因骨髓细胞在致敏模型体内归巢示踪与植入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供者骨髓细胞在致敏模型体内的归巢示踪与植入分析。方法:以异基因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致敏的BALB/c小鼠模型,同时取正常BABL/c小鼠作为非致敏模型。致敏或非致敏模型经8 Gy[60Co]照射后分别经尾静脉移植1×107 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用绿色荧光染料CFSE标记供者骨髓细胞,并分别在移植后不同时点(2 h、12 h及48 h),通过组织细胞悬液动态示踪供者细胞在致敏受者各组织的分布。移植后记录各组的生存情况,每周监测造血重建与骨髓恢复情况。予H-2Db进行标记移植后受者骨髓细胞,检测供者嵌合百分比。结果:CFSE能标记供者骨髓细胞并用于体内示踪实验。动物体内归巢示踪实验表明,与非致敏组相比,异基因供者骨髓细胞在致敏受者体内的外周血、脾脏及股骨的分布均明显减少。植入分析结果发现,非致敏受者于移植后能长期存活,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均能迅速恢复;而致敏组中,小鼠均于移植后2周左右全部死亡,生存中位数为13 d,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均随时间推移呈进行性减少。嵌合分析显示移植后第7 d,非致敏受者与致敏受者的供者骨髓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8.07±4.70)%和(0.77±0.11)%,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异基因供者骨髓细胞在致敏受者体内脾脏及股骨等部位被清除,不能有效植入。
许吕宏方建培翁文骏徐宏贵
关键词:骨髓细胞致敏模型归巢植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