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32010)

作品数:21 被引量:48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元青孟津金迅李茜白滨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21篇生物学

主题

  • 15篇始新世
  • 12篇盆地
  • 12篇二连盆地
  • 9篇内蒙古二连盆...
  • 8篇英文
  • 6篇化石
  • 5篇哺乳
  • 5篇哺乳纲
  • 4篇地层学
  • 4篇早始新世
  • 4篇古近纪
  • 4篇哺乳动物
  • 3篇奇蹄目
  • 2篇新属
  • 2篇生物地层
  • 2篇生物地层学
  • 2篇鼠类
  • 2篇剖面
  • 2篇中始新世
  • 2篇犀科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伊利诺伊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波兰科学院

作者

  • 11篇王元青
  • 9篇孟津
  • 6篇白滨
  • 5篇金迅
  • 5篇李茜
  • 3篇毛方园
  • 3篇李传夔
  • 3篇李萍
  • 3篇倪喜军
  • 1篇孙勃
  • 1篇王建其
  • 1篇王伟铭
  • 1篇徐永
  • 1篇王旭
  • 1篇岳乐平
  • 1篇黄学诗
  • 1篇舒军武

传媒

  • 16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Acta G...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系研究回顾及存在问题被引量:12
2012年
简要回顾了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系研究的历史,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主要地点的位置以及地层发育情况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不同地点或地区分析了二连盆地古近系划分对比中存在的问题,对化石产地的地名和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使用提出了建议。
王元青孟津金迅
关键词: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纪岩石地层单位
内蒙古四子王旗额尔登敖包晚始新世紧齿犀类一新属(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描述了内蒙古四子王旗额尔登敖包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中白层)的紧齿犀亚科(Eggysodontinae)一新属种:邱氏原紧齿犀(Proeggysodon qiui),标本为破损的下颌骨。新属种与其他渐新世紧齿犀的区别在于个体较小,具有两对发育的铲形下门齿,下前臼齿没有臼齿化,p4的下斜脊更向舌侧倾斜延伸,下臼齿下斜脊与下次脊连接处呈角状,下臼齿无颊侧齿带。紧齿犀类和柯氏犀类(forstercooperes)可能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它们具有以下的共近裔性状:短而粗壮的大犬齿,相对短的齿隙(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下颌联合部短而高,从而使门齿趋向直立。新标本的发现填补了早-中始新世柯氏犀类和渐新世紧齿犀类在时代上的空白,也使紧齿犀类成为欧洲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大间断"之后哺乳动物群自亚洲迁入欧洲的又一例证。
白滨王元青
关键词:始新世
内蒙古额尔登敖包中始新世戈壁兔(哺乳纲:兔形目)新材料(英文)被引量:3
2012年
描述了来自内蒙古二连盆地的戈壁兔新材料,并命名了一个戈壁兔新种Gobiolagus aliwusuensis sp.nov.。化石产于额尔登敖包剖面中阿里乌苏地点,传统地层划分中的下红层,时代约为中始新世。该种具有中等个体,P3主尖前壁具有小的附尖,P4颊侧有两个明显的尖。这些化石材料保存了戈壁兔材料中仅有的完整上齿列,其中的P2和M3形态是首次报道,为了解亚洲早期兔形类的演化增加了新的信息。
Lucja FOSTOWICZ-FRELIK李传夔孟津王元青
关键词:始新世牙齿形态
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剖面中始新世仓鼠类化石(英文)被引量:2
2012年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剖面伊尔丁曼哈组底部砂岩中的3种仓鼠类化石:内蒙古祖仓鼠(新种)Pappocricetodon neimongolensis sp.nov.,中条祖仓鼠(相似种)Pappocricetodon cf.P. zhongtiaensis和祖仓鼠(未定种)Pappocricetodon sp.。P.neimongolensis的特征是有P4或者DP4;M1前附尖细小,前叶小,原尖前棱通常至原小尖横向延伸,再转向前颊侧与前附尖相连,无原尖后棱,原小尖与前尖通过前脊相连;M2原尖后棱较为发育;M3次尖不退化;m1下后尖比下原尖位置靠前;m2下原尖后棱完整,连接下后尖或直达下后尖基部;m3不退化,下外脊S型。新种形态与早期仓鼠类Pappocricetodon antiquus接近,但又略显原始。同时,在该层位还出现有M1前叶已经增大的Pappocricetodon sp.和中脊发育的Pappocricetodon cf.P.zhongtiaensis,表明当时仓鼠类已出现多样化,其起源可能要早于中始新世的伊尔丁曼哈期。
李茜
关键词:中始新世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古近纪中兽科(哺乳动物纲)新材料(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描述了近年来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东部呼和勃尔和地区以及巴彦乌兰早古近纪地层中的中兽科化石材料,共计4属6种,包括一个未定种和发现于阿山头组底部的努和廷中兽新种(Mesonyx nuhetingensis sp.nov.)。新种区别于该属其他种的特点是:p4为最长下颊齿以及p3和p4舌侧有弱的齿带。其余属种包括:Dissacus serratus,Dissacus sp.,Mesonyx uqbulakensis,Mongolonyx dolichognathus和Harpagolestes leei。总结了该地区中兽演化的总体趋势:体形逐渐大型化,取食习惯从主动捕猎逐渐转向食用腐尸及骨骸。
金迅
关键词: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纪
二连盆地下古近系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古地磁的测试结果表明,蒙古高原二连盆地努和廷勃尔和与呼和勃尔和地区剖面早古近纪地层共记录了5个正极性段与6个负极性段,通过与2004年标准极性年代表对比,确认其可与C21r-C26r之间的极性带对应。脑木根组以晚古新世沉积为主,同时接受了始新世最早期部分沉积及少许中古新世;阿山头组跨越了早—中始新世,持续时间较长;伊尔丁曼哈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同时,确定了含Lambdopsalis,Prionessus及Palaeostylops的化石层的时代为晚古新世最早期;Gomphos层的年龄大致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的年龄相当。
孙勃岳乐平王元青孟津王建其徐永
关键词:磁性地层学古近纪二连盆地
内蒙古二连地区古近纪早期地层序列、哺乳动物演化及其环境响应被引量:6
2010年
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地区古近系包括3个组:脑木根组、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从中可以划分出12个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层位,其中脑木根组4个,阿山头组6个,伊尔丁曼哈组2个.研究表明,美国中亚考察团在这一地区划分的"呼尔井组"实际上是伊尔丁曼哈组,而"伊尔丁曼哈组"则为阿山头组.根据最新的古地磁资料,对相关组的时代和哺乳动物分期的延续时间进行了重新厘定,指出脑木根组上部包含了早始新世地层,阿山头组绝大部分属于早始新世,而不是过去认为的中始新世.将格沙头期、伯姆巴期和阿山头期分别与国际地质年表的坦尼特期、伊普里斯期早期和伊普里斯期中晚期至鲁帝特期最早期相对比,同时认为它们分别与北美古近纪提法尼期晚期至克拉克福克期、华沙溪期早期和华沙溪期中晚期及勃里吉期大部相当.古近纪早期,哺乳动物群演替以新科出现和属种更替为主,与这一时期大多数情况下气候的逐渐变化相对应;而众多目一级现代哺乳动物类群在始新世之初的突然出现则很可能与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高温事件有关.
王元青孟津Christopher K.BEARD李茜倪喜军Daniel L.GEBO白滨金迅李萍
关键词:二连盆地古近纪哺乳动物环境响应
记内蒙古新发现的始新世恐角目(哺乳动物纲)化石被引量:5
2006年
记述了采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努和廷勃尔和始新世的Uintatherium sp.和Gobiatherium mirificum两件较破碎的下颌标本。Uintatherium sp.下颌粗壮,下颌突明显,下门齿双叶形,m3下后附尖很小且紧靠下三角座,下次小尖膨大,不与下跟座后脊分离,不具下次小尖脊和下内尖脊。新标本的产出层位在脑木根组的顶部,时代为早始新世早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Uin- tatherium的代表。Gobiatherium mirificum标本产自阿山头组底部,其下颌水平支长且浅,无下颌突,整个下颌显得纤细,m3下后附尖和下后尖距离较远,下后附尖有一脊延伸到下后脊。到目前为止,在内蒙古该种仅分布在阿山头组。
白滨
关键词:内蒙古二连盆地始新世
中国始新世爪兽Eomoropus和Grangeria研究综述
对中国境内的始新世爪兽Eomoropus和Grangeria进行了总结和厘定,确定了E.quadridentatus,E.minimus,E.major和E.?zhanggouensis均为有效种,同时认为最初归入E.q...
白滨
关键词:始新世
文献传递
内蒙古二连盆地冠齿兽科(哺乳纲:全齿目)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描述了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新采集的保存较完好的冠齿兽类化石。基于牙齿特征的比较认为:Eudinoceras kholobolchiensis Osborn&Granger,1931、E.obailiensis Gabunia,1961、Metacoryphodon luminis Chow&Qi,1982和M.?minorQi,1987的个体大小、上前臼齿前尖V形脊角度、原尖前后棱发育程度、上下臼齿脊形化程度和尖脊形状及位置等特征与E.mongoliensisOsborn,1924一致,应视为后者的次主观异名;M.xintaiensisChow&Qi,1982应归入Eudinoceras属,变更为E.xintaiensis;Metacoryphodon为无效命名,应予废除。厘定后的Eudinoceras属共含有6个有效种:E.zhichengensis Lei etal., 1987、E.youngiXu,1980、E.xintaiensis Chow&Qi,1982、E.mongoliensis Osborn,1924、E.crassum Tong&Tang,1977和E.sishuiensis Wang,1994。修订了Eudinoceras属和E.mongoliensis种的齿列特征。将二连盆地冠齿兽类化石的产出层位对应至该盆地重新厘定的地层框架中,E.mongoliensis集中在阿山头组,能确定的最早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底部的AS-1层,最晚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上部的AS-5层,其时代为早始新世中期,约为53~49Ma。
毛方园王元青
关键词:内蒙古二连盆地早始新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