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171110044)

作品数:2 被引量:33H指数:2
相关作者:周翠英房明刘镇史海欧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隧道
  • 2篇交叉隧道
  • 1篇动力学分析
  • 1篇新建隧道
  • 1篇岩土
  • 1篇岩土体
  • 1篇咬合
  • 1篇咬合桩
  • 1篇振动
  • 1篇支护
  • 1篇三维有限元
  • 1篇失稳过程
  • 1篇隧道变形
  • 1篇土体
  • 1篇立体交叉隧道
  • 1篇联合支护
  • 1篇均质条件
  • 1篇既有隧道
  • 1篇加筋
  • 1篇加筋土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地铁设计...

作者

  • 4篇周翠英
  • 2篇刘镇
  • 2篇房明
  • 1篇杨旭
  • 1篇史海欧

传媒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交叉隧道施工中新建隧道周围复合地层与间距对既有隧道的沉降影响研究被引量:24
2010年
沿海地区特别是广州地区地铁建设多在复合地层中进行盾构施工,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很难控制,如何防止大面积的地层沉降,保证既有建(构)物安全成为施工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复合地层盾构施工的地质概化模型,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交叉隧道盾构施工进行了建模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复合地层类型及不同的覆土厚度与间距下,新建隧道盾构正交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建隧道在近似均一土层中下穿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沉降最大,上软下硬地层次之,长距离硬岩段最小,沉降随土层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既有隧道沉降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随隧道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当间距小于2倍衬砌外径时,既有隧道沉降较大,存在损坏的危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沉降控制对策。
刘镇房明周翠英史海欧
关键词:交叉隧道复合地层三维有限元沉降
立体交叉隧道振动耦合区域岩土体状态的三维解析表征
车辆振动耦合作用定量描述是立体隧道运营风险控制的重点与难点之一。通过分析立体交叉隧道振动耦合作用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了立体交叉隧道振动耦合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作用机制,并指出了其空间上的拓展性与时间上的延续性。利用圆柱、圆锥的...
刘镇周翠英
关键词:立体交叉隧道振动
文献传递
横等均质条件下咬合桩-加筋土联合支护的能量模型
咬合桩-加筋土联合支护作为一种新的深基坑支护形式,其作用机理与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咬合桩-加筋土联合支护作用分析,结合横等均质条件下加筋土受力机理与本构关系,根据功能平衡原理,建立了联合支护过程中摩擦...
刘镇周翠英杨旭
关键词:咬合桩加筋土联合支护
文献传递
隧道变形失稳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破坏判据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隧道变形失稳过程与破坏判据研究是地下工程的热点与难点之一。运用协同学与混沌动力学,分析了隧道变形失稳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演化特征,并将其划分为平衡、非平衡线性、非平衡非线性等3个演化阶段;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整个隧道系统的涨落关联机制,建立了隧道变形失稳的动力学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给出了大数据量(≥3000)与小数据量(<3000)条件下稳定性演化过程的动力学判别准则。结合隧道变形失稳的阶段性特征,建立了其破坏的混沌动力学判据。将以上研究应用于广州地铁某立体交叉隧道的稳定性分析中,验证了该动力学演化模型与判据的合理可靠性,对隧道稳定性状态的判别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刘镇周翠英房明
关键词:隧道非线性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