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MZ052)

作品数:14 被引量:121H指数:5
相关作者:阚如良周军杨小平刘晗王桂琴更多>>
相关机构:三峡大学孟菲斯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3篇旅游
  • 7篇旅游开发
  • 6篇文化旅游
  • 5篇文化
  • 4篇民族
  • 3篇遗产旅游
  • 3篇民族文化
  • 2篇地方感
  • 2篇遗产
  • 2篇游商
  • 2篇屈原故里
  • 2篇文化村
  • 2篇文化旅游业
  • 2篇文化旅游资源
  • 2篇文化遗产
  • 2篇旅游商品
  • 2篇旅游业
  • 2篇旅游资源
  • 2篇民族文化旅游
  • 2篇故里

机构

  • 13篇三峡大学
  • 8篇孟菲斯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阚如良
  • 3篇刘晗
  • 3篇周军
  • 3篇杨小平
  • 2篇王桂琴
  • 2篇孔祥德
  • 2篇张蓉
  • 2篇曾煜
  • 2篇黄进
  • 1篇冯耕耘
  • 1篇黄蓉
  • 1篇黄华
  • 1篇张晓燕
  • 1篇郑宇飞
  • 1篇陆朋
  • 1篇周宜君
  • 1篇史亚萍

传媒

  • 5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生态经济
  • 1篇旅游学刊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学习月刊
  • 1篇武汉商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题村落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被引量:34
2014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在分析所依托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旅游开发策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得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题村落再造"模式,即以主题村落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功能,以活态传承为方式,以聚集开发为手段,整体形成一个极富活力的生态文化博物村落。
阚如良王桂琴周军Hsiang-te Kung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基于地方感的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以屈原故里端午节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旅游商品的特色开发是旅游学研究的一个难点,以地方感理论为基础,结合秭归端午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阐述了秭归民俗、屈原文化两个维度的文化资源,提炼出多元可视地方感元素,包括色彩、材质、造型图案、人文元素等。结合不同载体创新提出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模式,并将此模式运用于秭归端午节,列举策划了屈原文学作品出版类、秭归地方特产类、工艺纪念品三种类型的旅游商品。
阚如良曾煜
关键词:地方感旅游商品端午节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宜昌市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业在带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缩短地区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兼有经济性与文化性两种重要社会属性的旅游业在经济文化逐渐一体化的趋势之下,其文化属性愈发显现。宜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越来越吸引人们注意。宜昌市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及旅游扶贫等相结合,并通过重点项目试点运行,以点带面,促进宜昌民族文化旅游全面发展。从民族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理论入手,分析宜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案例,研究得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三位一体"模式。
张蓉阚如良黄华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旅游开发被引量:2
2015年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基石[1],昭君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文化的弘扬对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旅游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国际交流及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手段,被誉为"和平使者、友谊桥梁"。[1]昭君文化区域联动旅游开发既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流的重要推力。如何统筹协调昭君文化旅游开发与民族团结,
杨小平阚如良曾煜张蓉
关键词:昭君文化文化旅游开发民族优秀文化长江文化文化类型茶马古道
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与地方感关系解析被引量:1
2022年
旅游商品是特殊的商品,符号价值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从旅游商品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分析入手,探讨了旅游商品符号价值的功能性和情感性、旅游商品地方感对旅游地及游客的二元性。旅游商品符号的所指为旅游地符号,能指为旅游者心理或行为模式符号,而这二者又均具备完整的符号结构。在旅游者地方感建立的过程中,旅游商品对旅游地游憩的氛围、民风民俗、文化传播的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旅游者通过旅游商品这个“讲述者”及其与地方之间的联结,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与旅游地的感情,或是融入其中进而产生感情的投射,认同或向往这种地方感。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符号价值的肯定即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地方感认同,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大小不是取决于其本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而是取决于它本身的文化符号以及旅游者对旅游商品地方感的感知和认同。
阚如良曾煜
关键词:旅游商品地方感
文化旅游业系统整合模式——基于当阳市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以湖北省当阳市为案例,基于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和发展阶段评估,深入分析文化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归纳提出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系统整合模式,即对文化旅游资源从空间、品牌、产品、产业、投资、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整合,全方位聚集主题、资源、企业、资本、市场、政策等要素,集中构建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使之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空间是发展载体,品牌、产品、产业是整合对象,投资、营销、管理是实施保障,全方位聚集是发展策略。
阚如良王桂琴刘晗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个性化实现路径研究——以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在展示景区形象、引导和管理旅游者、提升旅游者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规范化与个性化是其设计的基本要求。在阐明景区标识系统的个性化内涵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文化符号的个性化实现路径;以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为例,对其标识系统进行了个性化改进设计,以期为景区标识系统个性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黄蓉阚如良陈楼
关键词:旅游景区个性化设计
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业系统整合研究——基于城市产业演进的视角被引量:2
2015年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旅游业是推动城市发展新的驱动力,宜居宜旅宜业是城市兼顾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双重需要的内在要求。基于城市产业演进的视角,分析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认为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业系统整合是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系统整合模式及其实施路径,即从目标、空间、业态、项目、活动、投资、营销、管理等八个维度,通过资源-规划-产业、生态-文化-社会、产品-品牌-营销、项目-制度-执行等系统整合,为文化旅游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提供经验借鉴与理论指导。
阚如良杨小平周军徐新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旅游业
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地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研究——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例被引量:20
2014年
妇女是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地的主要参与者,其社会角色变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该研究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定量分析,从经济收入、家庭地位、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妇女参与旅游活动后的社会角色变迁,揭示了旅游业影响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的规律。研究表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为妇女创造了本土就业机会,增加了更为直接的显性收入,进而提升了妇女在家庭的劳动地位和决策地位,引发了妇女消费观念、职业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社会互动模式的变化,妇女社会角色变迁为更为复杂的社会身份,但新的社会角色只是妇女原本角色的调整、补充和拓展。妇女参与文化旅游活动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促使妇女获得更加平等的发展机会,有助于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政府、企业、妇女三方仍需努力,充分释放旅游业在促进妇女发展与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积极功效。
阚如良史亚萍Hsiang-te Kung周宜君
关键词: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社会角色
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被引量:24
2015年
游客感知形象的变化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创建一个优秀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有利于减少目的地自身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之间的差距,并强化目标游客持有的积极正面的印象、纠正负面印象。文章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和目的地品牌形象之间形成的机制原理,深入从微观层面实证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出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因素,依据以上因素为武汉市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进行了准确定位,以便增强武汉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陆朋
关键词:游客感知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