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Z1C6)

作品数:27 被引量:163H指数:7
相关作者:杨武云李俊彭正松胡晓蓉魏会廷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小麦
  • 9篇SSR
  • 8篇人工合成小麦
  • 8篇微卫星
  • 8篇川麦42
  • 6篇六倍体
  • 6篇节节麦
  • 6篇倍体
  • 5篇普通小麦
  • 5篇人工合成六倍...
  • 5篇六倍体小麦
  • 5篇合成六倍体小...
  • 4篇重组自交系
  • 4篇自交
  • 4篇自交系
  • 4篇基因
  • 4篇分子标记
  • 4篇川农
  • 4篇川农16
  • 3篇蛋白亚基

机构

  • 25篇四川省农业科...
  • 14篇西华师范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安康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成都石室中学

作者

  • 24篇杨武云
  • 21篇李俊
  • 15篇彭正松
  • 13篇胡晓蓉
  • 12篇魏会廷
  • 10篇廖杰
  • 9篇曾云超
  • 9篇杨玉敏
  • 5篇汤永禄
  • 5篇陈华华
  • 4篇万洪深
  • 4篇王玲玲
  • 2篇李朝苏
  • 2篇杨恩年
  • 2篇邹裕春
  • 2篇杨松杰
  • 1篇刘仙俊
  • 1篇杨平
  • 1篇张知仪
  • 1篇赵志军

传媒

  • 17篇西南农业学报
  • 4篇作物学报
  • 2篇Agricu...
  • 1篇遗传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16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被引量:17
2007年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廖杰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川麦42人工合成小麦微卫星DNA
利用SRAP标记研究四川高原青稞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51
2008年
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25份来自四川高原的青稞育成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64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出999条清晰条带,62对可以获得多态性条带,多态性引物组合占96.9%,共产生225条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的22.5%。64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33种等位变异,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检测到5.20种等位变异。遗传多样性在0(me9/em14,me9/em15)~0.8928(me6/em18)之间,平均为0.512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份材料可分成A、B、C3大类,材料聚类与其来源地有明显的相关性。25份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较小(0.3240),平均遗传多样性较低(0.5126),遗传基础较为狭窄。
杨平刘仙俊刘新春李俊王希文何守朴李刚杨武云冯宗云
关键词:大麦青稞SRAP育成品种
六倍体普通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A1和Glu-B1共同缺失材料研究初报被引量:6
2007年
利用SDS-PAGE方法对源于CIMMYT的六倍体普通小麦材料SYN351进行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结果表明SYN351Glu-A1和Glu-B1位点编码的HMW-GS同时全部缺失,唯有Glu-D1位点编码的HMW-GS(5+10)存在(N,N,5+10),是六倍体普通小麦中一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缺失的新类型。
杨恩年张洁杨武云邹裕春
关键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普通小麦
利用SSR标记分析“川育12”和人工合成小麦“SYN780”的遗传差异
2007年
四川育成品种“川育12”和CIMMYT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780”都具有优质小麦基因,本试验利用小麦A、B和D基因组上的229对引物对“川育12”和“SYN780”进行了SSR分子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29个SSR标记位点中有140个位点“川育12”和“SYN780”存在多态性差异,占位点数的61.1%。这140个差异位点在A、B和D3个基因组的分布频率(占该基因组被检测位点数)不一致,其中B基因组分布最多,D基因组分布最少,其顺序为B(64.2%)>A(63.5%)>D(54.9%)。
曾云超李俊杨玉敏廖杰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SSR人工合成小麦
“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利用“川麦42”ד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株系),对抽穗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此外,对群体中农艺性状突出的株系进行了分析,6个株系表现为产量超高亲20%,19个株系的综合性状均较好。
廖杰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揭示“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差异被引量:10
2007年
为引入小麦近缘属种的优良基因和遗传变异、扩宽普通小麦的遗传基础,本文选用36对小麦A,B和D基因组的微卫星引物,对1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36对引物共检测到193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在2~14个之间,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5.36个等位变异;A,B和D 3个基因组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D〉A〉B,遗传多样性指数D〉A〉B。综合平均遗传丰富度和香浓指数两个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第1和6同源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第4和7同源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21条染色体中,6D和2D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7D和4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1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遗传相似系数在0.36~0.85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A〉B〉D基因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变异类型丰富,是改良普通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
李俊魏会廷胡晓蓉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SR
利用小麦A、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扩增节节麦D基因组被引量:2
2007年
以节节麦SQ-214、中国春(CS)和四川育成品种SW3243为材料,利用192个小麦A和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对节节麦D基因组进行了扩增,结果表明:有130个特异SSR标记(67.70%)可以在只含D基因组的节节麦上扩出产物,并对扩增效果进行了分析。
杨玉敏李俊廖杰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节节麦普通小麦SSR标记
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被引量:18
2011年
人工合成小麦是改良现代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川麦42是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高产、抗条锈、广适小麦新品种。利用小麦全基因组的1029个SSR标记扫描,检测了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并利用川麦42与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8),在4年6个环境下种植获得的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遗传效应,在川麦42遗传背景中发现一个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根据Barc1183分子标记,将RIL群体中的127个株系分为川麦42基因型(具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和川农16基因型(具川农16位点)两组,前者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能促进分蘖能力,提高有效穗数、每平方米粒数,增加收获指数、籽粒生产率,在4年6个环境下较后者平均增产达8.92%,Barc1183为一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利用中国春双端体和硬粒小麦Longdon的D染色体代换系验证,将其定位于小麦4D染色体长臂。川麦42遗传背景中的高产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对于进一步开展小麦高产育种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李俊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关键词:川麦42人工合成小麦高产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Waxy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被引量:3
2008年
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和Syn780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21份材料中,8份材料缺失Waxy-B1型蛋白亚基,占全部材料的6.6%;没有检测到其他类型的缺失体。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Waxy-B1缺失体频率各不相同,说明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材料中的表现存在着随机性,与亲本的基因型状况关系极大。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
杨松杰杨武云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WAXY蛋白亚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微卫星标记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被引量:10
2009年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Syn769。利用川麦42与含1BL/1RS易位系的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8),经3年4个环境的遗传评价,比较了川麦42的1BS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RIL群体中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株系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株系在分蘖力、成穗率、全生育期、小穗数、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6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1B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而1R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分蘖能力和增加小穗数,1BS株系的籽粒平均产量比1RS株系增加2.91%。鉴于1RS染色体臂上的抗条锈病基因丧失抗性,其携带的黑麦碱基因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而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携带高抗条锈病基因YrCH42,并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正向作用,因此建议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利用川麦42的1BS替换1RS染色体臂。
李俊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川麦42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