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Z1C7)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徐世昌蔺瑞明王凤涛冯晶管秀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小麦
  • 4篇基因
  • 3篇锈病
  • 3篇条锈病
  • 3篇抗病
  • 2篇锈菌
  • 2篇条锈菌
  • 2篇微卫星
  • 2篇小麦条锈菌
  • 2篇抗病基因
  • 2篇抗条锈
  • 2篇抗条锈病
  • 2篇抗条锈病基因
  • 2篇寄主
  • 2篇鉴别寄主
  • 2篇分子标记
  • 1篇等基因
  • 1篇等基因系
  • 1篇锈病菌
  • 1篇中国小麦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蔺瑞明
  • 5篇徐世昌
  • 2篇王凤涛
  • 2篇冯晶
  • 1篇曹丽华
  • 1篇章振羽
  • 1篇张建周
  • 1篇曹远银
  • 1篇郄彦敏
  • 1篇管秀娜
  • 1篇王建华
  • 1篇孙建锋
  • 1篇左丽玲
  • 1篇周艳丽

传媒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小麦农家品种白芒麦主效成株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郄彦敏蔺瑞明冯晶王凤涛徐世昌
关键词:抗条锈基因抗条锈病基因持久抗病性分子标记定位
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维尔中抗条锈病基因YrVir1的微卫星标记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维尔的抗条锈病基因及其遗传特点,建立与其连锁的微卫星标记,将病菌小种监测和抗病性分析提高到基因水平。【方法】由维尔为基因供体转育而成的含有小麦重要抗条锈基因YrVir1的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Vir1,用小麦条锈菌单胞菌系2E16对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Vir1、轮回亲本Taichung29及其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选用YrVir1所在2B染色体上的141对引物对近等基因系和轮回亲本的基因组DNA进行SSR分析。【结果】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Vir1对2E16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引物Xbarc349在近等基因系与轮回亲本间稳定扩增出特异性DNA片段,同时在近等基因系和基因供体维尔间存在相同扩增片段,经F2代群体200个抗、感单株检测证实,Xbarc349标记位点与抗条锈病基因YrVir1连锁,遗传距离为4.2cm。【结论】Xbarc349引物扩增出的特异性DNA片段可作为抗条锈病基因YrVir1的SSR标记;根据小麦SSR遗传图谱,将YrVir1基因定位在小麦2B染色体上。
周艳丽蔺瑞明张建周王建华孙建锋徐世昌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病基因
SSR标记分析小麦品种Flinor和铭贤169的遗传差异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微卫星(SSR)分子技术,对小麦品种Flinor与铭贤169染色体组进行SSR引物多态性频率分析。结果表明:在1243对SSR引物中共筛选到多态性引物383对,多态性频率为31.10℅;127对条带差异不清晰;无遗传多态性共有733对,占总筛选引物数的59.35%。其中BARC,GWM,CFA的多态性较高,多态性频率分别为34.98%,34.72%,36.49%;CWEM多态性较差,多态性频率仅为8.89%。多态性引物在不同染色体组间分布频率不同,A为41%,B为35%,D染色体组上多态性较少为24%。
左丽玲冯晶蔺瑞明章振羽曹远银徐世昌
关键词:小麦染色体组微卫星分子标记
小麦3个NAC转录因子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NAC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基因在不同条件、不同发育期的表达调控,在植物的发育、生长及对外界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胁迫应答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对非亲和条锈菌小种CYR32侵染诱导的抗条锈病基因Yr5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5的cDNA文库进行筛选及同源克隆,获得了小麦3个NAC类转录因子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转录因子都具有DNA结合结构域,即NAC结构域,且氨基酸序列在该结构域的A、B、C、D和E5个亚区高度保守;同时发现这3个NAC类转录因子都有核定位信号及相关的转录调控功能区域。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中之一的TaNAC1属于NAC转录因子家族第Ⅰ组的NAP亚组,TaNAC3属于ATAF1亚组,TaNAC5属于NAM亚组;根据系统进化树和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我们推测小麦转录因子TaNAC1、TaNAC3和TaNAC5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或对生物、非生物胁迫作出的应答反应。
王凤涛蔺瑞明徐世昌
关键词:小麦NAC转录因子近等基因系同源克隆
中国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中4抗病基因遗传组成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中4是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重要鉴别寄主之一。采用常规杂交遗传分析法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镜检,明确中4抗条锈病基因遗传组成,并探讨利用中国春ph1b突变体分析小麦近缘属(种)抗条锈病基因。将中4分别与中国春ph1b突变体和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对亲本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发现中4对条锈菌小种CY31和CY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等位性分析和抗谱比较,发现中4对小种CY32的抗病基因与T. spelta album、Moro及K733中的抗条锈病基因不同,对中国春ph1b突变体×中4组合的F2代植株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型变化的研究表明,F2代单株的抗条锈性与来自中间偃麦草X组染色体增加有关,并导致F2单株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且X组染色体在F2代群体对小种CY31表现为抗病和感病植株中随机分布。
蔺瑞明邱焯管秀娜曹丽华包秀兰徐世昌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抗病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