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40575002)

作品数:3 被引量:59H指数:3
相关作者: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赵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雷暴
  • 2篇雷暴云
  • 2篇值模拟
  • 1篇氮氧化物
  • 1篇电荷结构
  • 1篇闪电
  • 1篇数值模拟
  • 1篇雷暴过程
  • 1篇降水
  • 1篇降水粒子
  • 1篇放电
  • 1篇LPCC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3篇言穆弘
  • 3篇张义军
  • 3篇郭凤霞
  • 1篇赵阳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雷暴云降水与地面电场的观测和数值模拟被引量:20
2007年
在2003年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雷暴云的观测试验中,三次伴有降水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地面电场(Egnd)随降水的漂移现象,而且固态和液态降水对Egnd的极性改变并不相同。为了模拟再现高原雷暴云降水和Egnd之间的关系,选取了8月13日这次具有高原雷暴代表性特征的过程,模拟了雷暴云移经观测点上空期间,测站固、液态降水与Egnd的变化以及雷暴云下部正电荷区的空间分布。模拟的Egnd及固、液态降水与其的对应关系与观测事实较一致。分析结果表明,固态降水主要携带正电荷,液态降水主要携带负电荷,各类带不同极性和数量电荷的降水粒子常共存在雷暴云中,Egnd主要受携带电荷量占主导地位的降水粒子的影响,地面出现强正电场时正好是云在当顶并且地面出现强固态降水的时间。
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赵阳
关键词:雷暴过程LPCC降水粒子
闪电产生氮氧化物(LNO_X)及其输送过程的模式计算被引量:8
2006年
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模式,模拟分析了一次雷暴过程中放电活动特征及平流和湍流对LNOX的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在中部负电荷区域的上边缘,对应上升气流区外围、水平流场中心部位的区域,因为放电传输距离较长,所以强放电区主要落在这些部位,且向上传输。在负电荷中心区也有少数放电点,但传输距离较短。闪电产生的氮氧化物逸出闪道后,被云中平流和湍流输送,最后在弱流场区域内形成LNOX浓度中心,峰值达9×10-9。LNOX的输送主要以平流为主,但在云底层及雷暴消散阶段,湍流输送也起重要作用。在雷暴云消亡期,LNOX的峰值为2.7×10-9,比晴天值大1个量级。
郭凤霞言穆弘张义军
关键词:放电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暴云电荷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3
2007年
选取2003年藏北高原那曲地区的两次典型过顶雷暴过程,首先总结了它们的层结特征,然后利用一个只考虑感应和非感应起电机制的三维强风暴动力和电耦合模式模拟了两次雷暴过程的电荷结构,最后从微物理场和流场出发讨论了高原雷暴电荷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由于高原平均地表温度较低,雷暴云反转温度层以下的起电区域较小,强的垂直上升速度使大粒子能够到达较高的高度,增加了大小粒子碰并几率,易形成明显的三极性电荷结构特征;较弱的上升速度易使大小粒子比含水量中心受重力作用过早的分离,高层的小粒子和低层的大粒子基本不参与起电活动,云底部和上部的正电荷区减弱。
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
关键词:青藏高原雷暴云电荷结构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