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04B13-2)

作品数:16 被引量:220H指数:10
相关作者:袁继超孔凡磊朱从桦张嘉莉杨文钰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玉米
  • 6篇苗期
  • 5篇胁迫
  • 4篇玉米苗
  • 4篇玉米苗期
  • 4篇配施
  • 4篇春玉
  • 4篇春玉米
  • 3篇硅肥
  • 3篇
  • 3篇大豆
  • 2篇氮磷钾
  • 2篇氮胁迫
  • 2篇低氮胁迫
  • 2篇低磷
  • 2篇玉米-大豆
  • 2篇玉米产量
  • 2篇玉米品种
  • 2篇杂交
  • 2篇丘陵

机构

  • 16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省农业科...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四川省烟草公...
  • 1篇四川省农业气...
  • 1篇仁寿县农业局
  • 1篇简阳市农业局

作者

  • 11篇孔凡磊
  • 11篇袁继超
  • 7篇朱从桦
  • 5篇杨文钰
  • 5篇张嘉莉
  • 4篇王兴龙
  • 3篇杨世民
  • 3篇王小春
  • 3篇张鸿
  • 2篇谭杰
  • 2篇张群
  • 2篇罗延宏
  • 2篇郭萍
  • 2篇李星月
  • 2篇陈国鹏
  • 2篇曾红
  • 2篇彭霄
  • 2篇陈诚
  • 2篇李强
  • 1篇田山君

传媒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浙江农业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草业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尿素种类与施肥方式对川中丘陵区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田间实验,研究尿素种类与施肥方式对川中丘陵区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为川中丘陵区尿素肥料和施肥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等施氮量(N 225kg/hm2)条件下,包膜尿素一次底施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均优于其余处理,但因其肥料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低于多肽尿素一次底施。本试验结果说明,在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种植中,宜选择多肽尿素作为主施氮肥,施肥方式以一次底施为宜。
付永强豆攀郭萍袁继超孔凡磊
关键词:施肥方式春玉米氮素利用川中丘陵区
水分胁迫对优质籼稻川香29B近等基因导入系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采用大棚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对优质籼稻川香29B近等基因导入系叶片光合速率、穗部性状、谷粒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干旱胁迫下上述各项指标降幅与其抗旱能力的相关性,以期筛选出抗旱材料和耐旱鉴定指标。结果表明:秧苗返青至成熟期,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加剧,供试材料叶片净光合速率、穗长、穗颈节长、谷粒长、有效穗、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抗旱指数均呈现降低趋势,关键生育期推迟;T1和T5处理中各供试材料的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T2、T3和T4处理中,与其他材料相比,C2和C3的净光合速率、一次枝梗数、单株有效穗、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T3和T4处理中水稻抗旱指数与穗长和穗颈节长的降幅呈正相关,与单株有效穗、结实率、水分利用率的降幅呈显著负相关。C2和C3抗旱指数明显高于其他4个材料,且在水分胁迫下能保持较高产量。综上所述,筛选耐旱材料时,秧苗返青至成熟期水分胁迫程度控制为T3(0~30cm土壤水势-0.040^-0.045 Mpa)或T4(0~30 cm土壤水势-0.060^-0.065 Mpa),同时,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幅应作为首要鉴定指标。
张鸿朱从桦李星月李奇勇杨文钰任光俊
关键词:水分胁迫净光合速率
川中丘陵春玉米适宜钾肥用量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采用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施钾量对川中丘陵春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利用特性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川中丘陵高产春玉米的钾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正红505为试验材料,在施N 225 kg/hm^2、P_2O_590kg/hm^2的基础上,设置5个施钾量(K_2O)处理,分别为0、45、90、135、180 kg/hm^2,每个处理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吐丝后21天)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和器官含钾量,并计算植株钾积累量、钾素利用和转运,在玉米成熟期测定玉米产量。【结果】随施钾量的增加春玉米产量、钾素农学利用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钾生理效率、钾素利用效率和钾素当季回收率随施钾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钾素吸收效率、钾肥偏生产力随施钾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增施钾肥对钾素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通过二次曲线模拟,在施钾量为K_2O 96.1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达到最高产量时,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需吸收K_2O 1.55kg。玉米植株对钾素的吸收主要在吐丝之前,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总量的72.7%88.9%,灌浆初期也仍有较大量的吸收积累;籽粒中的钾素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施用钾肥促进了钾素向籽粒的转运。【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川中丘陵春玉米施K_2O为90 kg/hm^2左右时,可获得较高钾肥利用率,并获得高产。
谭杰孔凡磊曾晖袁继超
关键词:川中丘陵春玉米施钾量钾素利用效率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田间小气候与群体产量的关系被引量:17
2016年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1.2 m、A2:1.3 m、A3:1.4 m、A4:1.5 m、A5:1.6 m、A6:1.7 m、A7: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玉米全生育期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4温度最高(26.2℃),较净作高0.6℃;而田间温度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随带宽变化相反,A6的2年平均温度最高(26.25℃),较A4高1.15℃;吐丝期,带宽处理对玉米行间透光率的影响较其他生育期更为显著,A1的2年平均透光率最高,比净作显著提高11.2%;套作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净作,光能利用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5光能利用率最高,较对照、A7分别显著提高26.52%、20.51%;A5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分别较A7和对照提高14.35%、19.46%和16.77%、26.84%。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温度、玉米冠层CO2浓度,对大豆产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行间透光率。选择适宜的带宽协调气候因子与玉米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玉米大豆种类间竞争,使气候资源调配更合理,创造适宜玉米、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因子,提高玉米产量,兼顾大豆产量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陈国鹏王小春蒲甜曾红陈诚彭霄丁国辉王锐杨文钰
关键词:带宽田间小气候玉米
低磷胁迫下加硅对玉米苗期硅、磷营养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为研究硅对低磷胁迫下玉米苗期硅、磷吸收积累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采用砂培方式模拟低磷胁迫环境,以玉米品种正红2号和正红115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磷浓度:重度低磷胁迫P1(0.01mmol/L)、中度低磷胁迫P2(0.1 mmol/L)和正常磷浓度P3(1 mmol/L),设置3个硅浓度:Si1(0 mmol/L)、Si2(0.75mmol/L)和Si3(1.5mmol/L),定苗培养28d,测定植株顶部往下第1全展叶叶绿素荧光参数、植株干物质重、硅和磷素含量和积累量。结果表明:(1)磷浓度从P3降低至P2和P1,2个玉米品种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硅积累量、磷积累量分别下降34.73%,39.26%,29.10%,33.01%,81.81%,87.63%;同时降低叶片PSⅡ反应中心开放程度、减弱光能捕获和光能转换能力、降低电子传递效率,导致植株叶片热耗散能力明显增强。(2)硅浓度从Si1增加至Si2和Si3,2个玉米品种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硅积累量、磷积累量分别提高21.54%,36.05%,120.08%,236.65%,39.81%,69.17%;同时增加叶片PSⅡ反应中心开放程度,提高光能捕获和光能转换效率,增加电子传递效率,加速利用过剩激发能。(3)玉米植株硅积累量和磷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Fv/Fm(XE)、Fv′/Fm′(XE′)、Fq′/Fm′(φPSⅡ)、ETR与植株硅积累量和磷积累量也呈显著正相关。(4)在P3和P2处理中,与Si1相比,Si2和Si3能明显提高正红2号和正红115植株硅、磷素积累量,提高叶片对光能的捕获、转化和传递效率,提高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在重度低磷胁迫P1处理中施硅对玉米幼苗硅、磷营养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改善作用十分微弱。综上所述,在非严重低磷胁迫条件下,外源加硅可以增强玉米对硅、磷的吸收和积累,提高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加速消耗过剩的激发能,减轻光抑制。
朱从桦张鸿袁继超张嘉莉蒋艺王兴龙孔凡磊
关键词:低磷胁迫叶绿素荧光参数
西南地区玉米苗期抗旱品种筛选被引量:31
2014年
为筛选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应用于生产,本研究采用盆栽和营养液2种不同培养方式,对30个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玉米品种进行PEG模拟干旱胁迫的苗期试验,通过隶属函数法筛选品种,使用干旱变异指数对抗旱指标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雅玉10号、正红311等8个品种在几次试验重复中表现均为良好,被归类为抗旱品种。指标中叶面积、根冠比、根系性状(根系体积、根分支数、根长)、相对电导率、离体叶片失水速率、脯氨酸、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可作为玉米苗期抗旱性的评价指标。
田山君杨世民孔凡磊袁继超
关键词:玉米干旱胁迫隶属函数法
行距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间套作种植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关键。通过2年大田试验,在带宽160和200 cm条件下分别设置了6个玉米行距(20、30、40、50、60和70 cm)处理,探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行距对套作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60和200 cm带宽下,行距变化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种带宽下,大豆产量随玉米行距的变宽不断降低;行距为20~50 cm时,群体产量随行距增加而显著增加,玉米行距为40和50 cm时,群体产量无显著差异;行距为50~70 cm时,群体产量呈下降趋势。2种带宽下,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快增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随窄行行距的增加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茎鞘和叶片的转运率和贡献率变化则与之相反;2种带宽均在窄行距50 cm时,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最大,分别为320.63、119.53 kg·hm^(-2)d^(-1)和376.92、140.90 g·株-1。合理的行距配置(玉米窄行距40~50 cm)可以显著增加套作玉米穗粒数,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同时促进花后光合产物的形成,增加快增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对套作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和群体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蒲甜张群陈国鹏陈诚曾红彭霄杨文钰王小春
关键词:行距玉米干物质积累
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鉴定评价及预测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为探索有效鉴定、评价及快速预测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的指标和方法,选择10个杂交籼稻新组合和1个对照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进行正常水分和干旱处理。综合分析干旱胁迫条件下水稻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差异,借助产量抗旱系数、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对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进行鉴定和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M)、相关分析(CAM)和逐步回归分析(SRM)进行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籼稻新组合间抗旱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聚类分析得出C8—沪旱7A/成旱恢30241属于强抗旱型,C_1—沪旱7A/Z4R(Si)、C_2—沪旱7A/成恢177、C_7—沪旱7A/成旱恢30248、C_9—沪旱7A/成旱恢31708和C_(10)—沪旱7A/成旱恢30218属于抗旱型,C_3—沪旱7A/成恢178、C_4—沪旱7A/成旱恢31701和C_5—沪旱7A/成旱恢31704属于中间类型,冈优725(对照品种)和C_6—沪旱7A/成旱恢31621属于不抗旱型;有效穗数、单穗实粒重和结实率的相对值可作为鉴定与评价杂交籼稻抗旱性的重要综合指标;利用逐步回归构建水稻材料抗旱性预测模型D=(245.231+1.645X_2+2.712X_4+6.494X_6+19.401X_7-2.791X_(10))×10^(-3)能准确、快速预测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能力(其中:D为供试材料的抗旱综合评价D值,X_2、X_4、X_6、X_7和X_(10)分别为水稻干旱胁迫下有效穗数、单穗实粒数、单穗总粒重、单穗实粒重和千粒重的相对值)。
张鸿朱从桦谭杰李星月杨文钰康海歧
关键词:杂交籼稻抗旱性
硅磷肥配施提高四川春玉米的氮磷钾吸收和产量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通过2014年和2015年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低磷棕紫泥土上不同硅、磷肥料组合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和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利用硅肥提高该地区肥料的效应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设2个品种,即正红2号和正红115;肥料组合为副区,设4种硅、磷肥组合,即:不施用磷肥和硅肥对照、单施硅(Si_ O2)75 kg/hm^2、单施磷(P_2O5)60 kg/hm^2、P_2O5 60 kg/hm^2加Si_ O2 75 kg/hm^2,分别记为P_0Si_0、P_0Si_75、P_60Si_0和P_60Si_75。在拔节期、吐丝期和收获期取0—20cm和20—40 cm土壤土样,测定速效磷含量,取植株样品测定氮、磷、钾吸收量、产量。【结果】两个玉米品种收获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四个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014年正红2号产量明显高于正红115,2015年两品种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硅、磷以及硅、磷肥配施均能提高0—20和20—4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及籽粒产量,其中以硅、磷配施处理的效果最佳。在吐丝期、收获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之间亦相互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籽粒产量与吐丝期和收获期玉米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施磷肥相比,硅、磷肥配施处理氮、磷和钾肥的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3.30%和10.25%、24.77%和10.25%、8.58%和10.25%,同时两品种2014年和2015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8.34%和12.12%。【结论】低磷棕紫泥土条件下,硅、磷肥配施能显著改善土壤供磷能力,增加玉米植株对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提高氮、磷和钾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
朱从桦张嘉莉郭翔王兴龙姚发玲孔凡磊袁继超
关键词:春玉米硅肥磷肥
玉米苗期耐低铁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预测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筛选和鉴定耐低铁玉米品种应用于生产,本研究以2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测定低铁胁迫和正常供铁(对照)玉米幼苗的株高、茎粗、可见叶、展叶、叶面积、根长、根体积、总干重、活性铁、含铁量、铁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等15个性状,以各性状的相对值作为衡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耐低铁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耐低铁能力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邡玉1号、福康玉909、正大619、正红102、福得2号、正红2号耐低铁能力较强;展叶数、叶面积、根长、根干重、铁积累量可作为玉米耐低铁品种苗期筛选指标;可利用玉米苗期耐低铁能力的回归模型:D=(-384.23+2.71X4+2.50X5+3.22X6+1.70X9+4.86X14)×10-3对玉米苗期耐低铁能力进行预测。
龙文靖万年鑫辜涛査丽钟蕾孔凡磊袁继超
关键词:玉米苗期综合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