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000Z031)

作品数:22 被引量:190H指数:9
相关作者:刘波朱育菁葛慈斌车建美肖荣凤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引智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镰刀
  • 11篇镰刀菌
  • 11篇尖孢镰刀菌
  • 10篇青枯
  • 8篇青枯雷尔氏菌
  • 6篇致病力
  • 5篇菌株
  • 5篇黄瓜
  • 4篇枯萎
  • 4篇枯萎病
  • 4篇防菌
  • 3篇致病力菌株
  • 3篇生防菌
  • 3篇同工酶
  • 3篇青枯病
  • 3篇枯病
  • 3篇瓜类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植株

机构

  • 26篇福建省农业科...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6篇刘波
  • 23篇朱育菁
  • 14篇肖荣凤
  • 12篇车建美
  • 11篇葛慈斌
  • 11篇林抗美
  • 10篇蓝江林
  • 7篇曹宜
  • 4篇林营志
  • 3篇周涵韬
  • 3篇苏明星
  • 3篇李芳
  • 2篇冒乃和
  • 2篇史怀
  • 2篇张赛群
  • 2篇郑雪芳
  • 2篇朱红梅
  • 1篇阮传清
  • 1篇朱航

传媒

  • 4篇厦门大学学报...
  • 4篇武夷科学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亚热带农业研...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氨基酸和生物...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保护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2007
  • 7篇2006
  • 9篇2005
  • 9篇2004
  • 1篇200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防菌ANTI-8098A对青枯雷尔氏菌不同致病力菌株抑制作用的差异性被引量:3
2006年
采用共培养法测定了生防菌ANTI-8098A对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01-V和无致病力菌株F.1.3-010602-01-A的抑制作用,并以链霉素作参照。结果表明,生防菌ANTI-8098A对F-01-V的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与生防菌培养液菌体数成正相关;对F.1.3-010602-01-A的抑制作用则较弱,菌体数为20.0×108cfu/ml的生防菌液对F.1.3-010602-01-A的抑制率为14.7%,而对F-01-V的抑制率高达99.5%。链霉素对F-01-V和F.1.3-010602-01-A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与浓度成正相关,但是对F.1.3-010602-01-A的抑制作用更强:浓度为0.25U/ml的链霉素溶液,对F.1.3-010602-01-A的抑制率为50.0%,而对F-01-V的抑制率仅为3.3%。应用生防菌ANTI-8098制剂进行田间防治茄子青枯病的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制剂的防治效果达92.11%,显著地比农用链霉素的防效(72.81%)高。研究结果为阐述生防菌ANTI-8098对青枯雷尔氏菌的致弱现象提供了依据。
葛慈斌林抗美朱育菁苏明星刘波
关键词:青枯雷尔氏菌
不同寄主来源的淡紫拟青霉菌菌株的RAPD分析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Tham)Samson]属半知菌纲、丝孢菌目、拟青霉属,大量研究表明:此菌不仅在控制植物病原线虫方面功效卓著,同时对多种农作物害虫及病原菌有显著控害效能,是一株极...
曹宜李芳刘波车建美林营志
关键词:RAPD分析
文献传递
黄瓜尖孢镰刀菌发酵过程中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
2006年
以对硝基苯酚-光密度为标准曲线,测定了黄瓜尖孢镰刀菌发酵过程中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培养的第7 d开始β-D-葡萄糖苷酶活性骤然升高,达到43.875 U/mL,在培养的第8 d时,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最高值55.0 U/mL,随后,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呈现忽高忽低的不规则变化(9 d-11 d),到培养的第12 d时开始呈现逐渐下降的稳定变化,从44.438 U/mL降至18.875 U/mL。
车建美刘波朱育菁蓝江林肖荣凤葛慈斌郑雪芳
关键词:黄瓜尖孢镰刀菌
温度对几种作物尖孢镰刀菌菌株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3
2004年
不同温度对几种作物枯萎病原菌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15~25℃范围内,甜瓜、西瓜、网纹甜瓜、黄瓜、甜椒、花生和豇豆7个寄主的枯萎病原菌菌株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1℃时生长最快,25~30℃温度下,生长速度减缓;辣椒枯萎病原与以上的病原生长特性不同,辣椒枯萎病原菌菌株F L.6.5 030710 1在15~35℃温度范围内一直呈增长趋势;25±1℃,菌株的生长过程分3个阶段:0~24h为生长初期,菌株的生长速度缓慢;24~72h为生长中期,菌落直径迅速扩大;72~120h为生长后期,菌株的生长速度变慢.
蓝江林刘波肖荣凤朱育菁车建美
关键词:温度尖孢镰刀菌
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和无致病力菌株生长竞争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采用共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F-01-V与无致病力菌株F-01-A之间的生长竞争、生防菌ANTI-8098A胞外物质对F-01-V和F-01-A生长的影响以及对F-01-V与F-01-A之间生长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0、25、30和35℃,菌株F-01-V、F-01-A单独静置培养48h后,F-01-V活菌数的增长率最高可达123.7%,F-01-A的活菌数下降,最大降幅为60.7%;当F-01-V与F-01-A等量混合培养时,F-01-V能继续增长,但48h后的增长率不如单独培养时的高,F-01-A的生长受到促进,使得这两个菌株的活菌数之比(F-01-V/F-01-A)与混合前的比值(0.97)相近;生防菌胞外物质对F-01-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对F-01-A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促长率也与温度呈正相关;生防菌胞外物质对F-01-V的抑制作用和对F-01-A的促进生长作用,导致在生防菌液、F-01-V与F-01-A共存的环境中,F-01-V与F-01-A之间的生长竞争向着有利于F-01-A的方向发展,使F-01-A成为优势菌株,特别是在30℃以上的温度下,F-01-V/F-01-A小于0.01,F-01-A的优势极为明显。
葛慈斌刘波林营志朱育菁肖荣凤
关键词: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
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的RAPD-PCR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7
2004年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PCR),对采自我省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和同一寄主不同植株的瓜类枯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到6个多态性随机引物,共产生了72条RAPD带,其中86.1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菌株分为4个RAPD组,确定了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瓜类枯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分类提供有利的分子证据.
曹宜刘波林营志朱育菁周涵韬
关键词:枯萎病尖孢镰刀菌RAPD-PCR多态性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瓜类
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与无致病力菌株生长竞争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3
2004年
在单独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RV)与无致病力菌株(RA)的生长能力的差异.单独培养时,24h前无致病力菌株的菌体生长量超过强致病力菌株,24h后强致病力菌株菌体生长量超过无致病力菌株,12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生长速率是强致病力菌株的5.6倍,60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菌量仅为强致病力菌株的0.37倍.混合培养时,混合比例RV RA<1时,两种菌株都呈正增长,但后者比前者增长快,当混合比例RV RA≤1时,强致病力菌呈负增长(-119.57%~-33.57%),无致病力菌呈正增长(84.50%~285.50%).随着RV RA值升高,增长率呈升高的趋势.上述结论表明:无致病菌株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高于强致病力菌的生长能力,当与强致病力菌混合时,能较快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人工大量施用无致病力菌株时,能有效地保护番茄植株在生长初期免受青枯病的危害,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强致病力菌株又重新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导致无致病力菌防效下降的原因之一.
朱育菁周涵韬刘波张赛群朱红梅朱航车建美曹宜
关键词:番茄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
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的多态性被引量:3
2005年
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明显差别,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范围为8.7477-21.8007 U。各种瓜类作物尖孢镰刀菌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异较大;非瓜类作物的尖孢镰刀菌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依次为斑兜>番茄>豌豆>辣椒。从瓜类作物上分离的尖孢镰刀菌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平均值为13.8199 U)比非瓜类作物的高(平均值为9.6132 U)。
车建美刘波
关键词:尖孢镰刀菌
超声波对番茄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用频率为40kHz,功率为250W的超声波处理野生型番茄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1.3 010703 01,结果表明:在5、10和20min的处理出现3.24%~5.54%的抑制率,而在15和25min的处理出现-1.04%~-2.82%的抑制率;强致病力菌株的弱化指数在0.4461~0.5376之间,强致病力菌株所占的比例在95.83%~96.14%之间;超声波处理不同时间的菌株回接番茄组培苗,回接发病率皆为100%;处理组与对照之间无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处理菌株保持着强致病力菌株的特性.作为一种机械能量形式,超声波对番茄青枯雷尔氏菌F.1.3 010703 01的生长和致病力都没有影响.作为一种物理致弱因子,超声波对青枯雷尔氏菌无致弱作用.
朱红梅张赛群周涵韬朱育菁史怀车建美曹宜刘波
关键词:超声波番茄青枯雷尔氏菌
黄瓜和西瓜尖孢镰刀菌同工酶异质性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同一寄主尖孢镰刀菌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黄瓜不同部位分离的尖孢镰刀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是相同的,均为 3条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带,迁移率分别为 0.04、0.20和 0.33;而酯酶 (EST)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瓜尖孢镰刀菌都具有 4条POD同工酶酶带,电泳迁移率分别为 0.048、0.190、0.286和0.381,而EST同工酶条带很少,且存在较大差异。
车建美葛慈斌刘波朱育菁
关键词:同工酶尖孢镰刀菌酯酶黄瓜西瓜枯萎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