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ZH075)

作品数:13 被引量:67H指数:3
相关作者:黄继刚苗胜利刘世文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新疆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艺术

主题

  • 5篇文学
  • 2篇新时期文学
  • 2篇叙事
  • 2篇审美
  • 2篇女性
  • 2篇晚清
  • 2篇现代性想象
  • 2篇城市
  • 1篇代文
  • 1篇地理
  • 1篇新女性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哲学
  • 1篇游记
  • 1篇语象
  • 1篇域外游记
  • 1篇职业作家
  • 1篇人文地理
  • 1篇人文地理学
  • 1篇身份

机构

  • 8篇华中师范大学
  • 5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新疆财经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黄继刚
  • 1篇苗胜利

传媒

  • 2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理论学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乌鲁木齐职业...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间批评和文化意义生成被引量:9
2012年
"空间批评"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在融合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和女权主义等后现代文化理论。空间批评强调对文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后现代美学和文化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黄继刚
关键词:边缘空间文化身份
“风景”背后的景观——风景叙事及其文化生产被引量:38
2014年
风景叙事实际上研究的是人文意识、生活实践、共同情愫、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以及文化政治等在"风景"中的物象呈现。换言之,就是将风景研究"问题化"。有基于此,我们透过风景的生成和演化过程,透过风景的创造、再造和视觉机制来剖析阐释社会文化的演进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就具备了学术研究的可能性。
黄继刚
关键词:文化理论民族认同文化生产
稿酬制度与晚清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被引量:3
2013年
稿酬的出现是文学生产方式步入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在中国,现代稿酬制度促进了文学生产体制的最终形成并为晚清文学的现代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而言,晚清时期,现代稿酬制度的建立催生了职业作家、自由知识分子群体和市民消费阅读阶层的产生,促成了以文艺副刊、文学期刊和书局为表征的文化公共空间的形成,并直接刺激了晚清翻译文学的繁荣。
黄继刚
关键词:稿酬制度晚清文学职业作家翻译文学
空间文化的生产与现代性危机——以徽州古城为个案被引量:3
2017年
徽州古城建构了行政活动、货物贸易、宗教信仰三类城市空间。行政活动空间强调政治伦理,货物贸易空间侧重经营便利,宗教信仰空间注重文化多元。徽州古城善于运用建筑艺术进行审美空间想象。建筑实体构筑出意象美,建筑格局营造出意境美,建筑生态幻化出意蕴美。但徽州古城审美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消解的过程。伴随现代化进程,城市个性化特征正在消退,文化多样性生态遭到破坏,精神性文化传承正在瓦解。城市居民通过符号交换丧失了技艺和身份,外界怀着乌托邦般的梦想进行精神朝圣,看到的却是演变成异托邦的现实。
黄继刚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文化危机
政治景观的现代性迁移——新时期文学叙事中的景观变迁被引量:1
2013年
在新时期文学叙事中,政治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成为审视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视角。而当代文学中对宝塔山、天安门、长安街、长江大桥等一系列景观的书写也暗合着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主体叙事。这种迁移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表达出不同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审美观念的更新。
黄继刚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
政治景观和现代性想象——以新时期文学书写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国家政治对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深刻的,而在意识形态建构下的政治景观(如宝塔山、天安门、长安街和卢沟桥等)既见证着历史运动中国家主流政治的变革,也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书写中富含意蕴的空间意象,对其的分析成为当下研究新时期文学话语变迁的独特视角。
黄继刚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
城市美学:经验、理论与方法被引量:4
2013年
学科意义上的城市美学既不从属于城市规划,也不等同于景观设计,它以城市及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全部活动状态为研究对象,其通过对主客分离的审美模式的突破来完成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而从"艺术哲学"走向"城市美学"意味着传统"如画性"的审美模式转向当下"多感官体验"的审美模式。
黄继刚
关键词:城市美学艺术哲学审美经验
图像时代文学审美范式探绎被引量:3
2016年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媒介上,其在传统语言文字媒介的基础上融合了图像影音文本,并日益呈现为"语图互文"的审美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对文学图像的关注实则是在语图互文的境况下对文学审美范式变化必须做出的回应。而对这一论域的探究首先应当从学理路径上厘清并阐明:语言和图像同作为文学之媒介,其审美范式上存在着功能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来讨论"文学图像化"的可能性、合法性以及图像审美的本源性等诸问题。
黄继刚
关键词:文学审美语象本源性
晚清域外游记中的空间体验和现代性想象被引量:1
2015年
在信息不畅的晚清时期,有关于海外的文化想象几乎都是由域外游记来转述和建构的。域外游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文本,其空间上的"游移"和"越界"更易将自我置于他者的镜像中进行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这种文化对照势必会导致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知和反思判断。而晚清域外游记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观书写又建构出一个具有明显"共时性"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这种空间认知突破了文化的"线性"叙事,为晚清现代性体验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
黄继刚
关键词:晚清域外游记文化想象
文学与城市的双向构建——评《文学中的城市》被引量:1
2013年
理查德·利罕在《文学中的城市》中提出的研究范式有别于传统的城市文学研究,后者侧重的是反映论,而前者侧重的是再现论,其既关注城市的发展变迁对文学文类、叙事和修辞等方面的影响,也关注文学对城市的想象性构建。这一视角更适合于去阐释城市和文学的复杂性关联,对目前的城市文学研究有诸多的启发性意义。
黄继刚苗胜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