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005)

作品数:5 被引量:452H指数:5
相关作者:傅伯杰马克明刘宪春徐宪立祁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植被
  • 2篇土壤
  • 2篇干旱河谷
  • 1篇羊蹄甲
  • 1篇油松
  • 1篇油松林
  • 1篇幼苗
  • 1篇植被恢复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土
  • 1篇水土流失
  • 1篇松林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生...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5篇傅伯杰
  • 3篇马克明
  • 1篇胡会峰
  • 1篇刘宇
  • 1篇苏常红
  • 1篇黄勇
  • 1篇刘国华
  • 1篇陈利顶
  • 1篇刘杨
  • 1篇宋成军
  • 1篇祁建
  • 1篇吕一河
  • 1篇曲来叶
  • 1篇钟剑飞
  • 1篇吴雅琼
  • 1篇徐宪立
  • 1篇刘宪春
  • 1篇郑晓翾
  • 1篇李国强
  • 1篇姚雪玲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岷江干旱河谷土壤水、氮和磷对小马鞍羊蹄甲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资源阈值对植物的影响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议题.通过近似模拟岷江干旱河谷自然干旱条件下水、氮和磷的阈值,设计析因实验,研究了一个生长季节内小马鞍羊蹄甲幼苗生长、生物生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和存活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水(40%田间持水量)、高磷(24mgP·kg-1)和低氮(100mgN·kg-1)处理分别促进了幼苗生长,增加了生物生产量,提高了存活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氮磷交互作用显著,水分和养分交互作用不明显.高氮(240mgN.kg-1)有强烈的负效应,高磷可以增大根面积、根长和根生物量,提高对氮和磷的吸收,缓解高氮的抑制作用.养分利用效率和幼苗根茎比呈显著正相关,并保持相对稳定.高水、高磷和低氮耦合有效地促进了幼苗的生长,而低水、低磷和高氮耦合则明显抑制了幼苗生长.
宋成军马克明傅伯杰曲来叶刘杨钟剑飞
关键词:干旱河谷
区域植被恢复对生态安全的影响预测——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被引量:14
2006年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严重受损,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时,通过引入物种进行主动的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加速生态系统恢复进程,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但是区域尺度的植被恢复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其效果和影响难以立即显现。为了评估区域植被恢复的生态风险,根据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域植被恢复格局的设计结果,预测了区域植被恢复对生态安全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现状植被盖度及生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格局预测结果的差异,对区域植被恢复的效果进行评价,认为尽管植被恢复格局设计使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但它整体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强了抵御土壤侵蚀的能力,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积极的效果。
李国强马克明傅伯杰
关键词: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
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85
2008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迅速。景观生态学研究最为活跃的地区集中在北美、欧洲、大洋洲(澳大利亚)、东亚(中国),表明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泛性和越来越高的认知度。从研究内容上看,景观生态评价、规划和模拟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其次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探讨。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以科学和实践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了景观生态学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水域景观生态学、景观遗传学、多功能景观研究、景观综合模拟、景观生态与可持续性科学。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国际同行开始关注并在重要学术刊物上评介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标志着中国景观生态学已逐步走上国际舞台。然而,中国景观生态学进一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科学家需要抓住人类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科学的共同夙求,放眼国际前沿、服务本土需求,从中国自身的特色出发,关注受人类干扰的和以人为主导的景观,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多尺度、多维度耦合研究为核心,区域综合与区内分异并重,推动综合整体性景观生态学的建立和完善。
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苏常红姚雪玲刘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90
2006年
水土流失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控制水土流失成为迫切需要,有许多水土流失控制措施,而生物措施尤其植被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根据前人的研究,从斑块、坡面和流域/区域尺度总结了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斑块尺度植被对降雨和径流侵蚀能量具有很大的减弱或消除作用,可以改变植株底部的土壤性质,改善其结构,进而降低土壤可蚀性,增加入渗能力,从而减轻土壤侵蚀程度。不同植被类型、植被的不同层次结构,不同植被的形态结构具有不同的土壤侵蚀控制作用。坡面尺度主要从坡位、坡度、坡向对植被生长和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水土流失过程和格局的影响以及裸地-植被镶嵌格局、植被的条带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和反映水土流失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更多是从植被恢复及其水土流失效应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格局设计提供了极其有用的信息。流域/区域尺度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更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地貌特征的影响,因此研究多从一定气候条件控制的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及其格局的水土流失效应方面进行的。由于大尺度监测非常困难,研究多从遥感监测、GIS集成和模型模拟方面开展,是流域、区域等大尺度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有力支持。前人的研究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了大量参考信息,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概括和归纳,希望能够对植被和水土流失关系的研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徐宪立马克明傅伯杰刘宪春黄勇祁建
关键词:植被水土流失
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特征被引量:59
2007年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行,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为有机碳、全氮、粘粒含量、土壤含水量的上升和pH值、容重的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分别在155.00~885.64mg/kg和33.73~237.40mg/kg的范围内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显著低于灌丛,而后随着恢复的进行逐步增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与植被恢复时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状况关系密切,植被恢复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Cmic/TOC在1.38%~4.75%的范围内变化。Cmic/TOC随着植被恢复不断下降,Cmic/TOC与植被恢复时间和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惰性有机质积累导致供应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机质减少,Cmic/TOC同时受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影响。
刘占锋刘国华傅伯杰胡会峰郑晓翾吴雅琼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