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258)

作品数:18 被引量:113H指数:7
相关作者:梁杏朱常坤李静葛勤刘亚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地下水
  • 4篇土壤
  • 3篇地下水流
  • 3篇土壤水
  • 3篇补给
  • 2篇地下水流系统
  • 2篇弱透水层
  • 2篇水层
  • 2篇水分
  • 2篇水分特征
  • 2篇水分特征曲线
  • 2篇同位素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水分特征
  • 2篇土壤水分特征...
  • 2篇经验公式
  • 2篇Δ^18O
  • 2篇包气带
  • 1篇低渗
  • 1篇低渗透

机构

  • 16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6篇梁杏
  • 5篇朱常坤
  • 4篇李静
  • 4篇葛勤
  • 4篇刘亚磊
  • 3篇马斌
  • 3篇刘绍华
  • 2篇张人权
  • 2篇徐敏
  • 2篇高业新
  • 2篇龚绪龙
  • 2篇林丹
  • 2篇刘彦
  • 2篇牛宏
  • 1篇杨吉龙
  • 1篇孙蓉琳
  • 1篇潘欢迎
  • 1篇靳孟贵
  • 1篇朱波
  • 1篇李惠

传媒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安全与环境工...
  • 2篇Journa...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3篇2017
  • 5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eochemistry of Clayey Aquitard Pore Water as Archive of Paleo-Environment, Western Bohai Bay被引量:2
2015年
The record of paleo-environment in clayey aquitard pore water is much more effective relative to aquifer groundwater owing to the low permeability of clayey aquitard. Oxygen-18(18O), deuterium(D), and chemical patterns were determined in pore water samples extracted from two 500 m depth boreholes, G1 and G2, in western Bohai Bay, China. Shallow pore water samples(depth<102 m) are saline water, with the 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 of 3.69–30.75 g/L, and deeper ones(depth=102–500 m) are fresh water, with the TDS<1 g/L. Content of major ions(i.e., Cl-, Na+, K+, Mg2+, SO2-4, Ca2+) is high in marine sediment pore water samples and gradually decrease towards to terrestrial sediment pore water, together with the Cl/Br and Sr/Ba ratios changing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along the study profile, indicating that pore water may be paleo-sedimentary water and not replaced by modern water. δ18O profile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δ18O and Cl- of shallow saline pore water indicated diffusion as the main transport mechanism, and distinguished four transgressive layers since Late Quaternary(i.e., Holocene marine unit, two Late Pleistocene marine units and Middle Pleistocene marine unit), further supporting the finding that pore water retained the feature of paleo-sedimentary water. Climate was identified as the main influence on the isotopic signature of aquitard pore water and four climate periods were determined by δ18O profile.
Jing LiXing LiangMenggui JinGuoqiang XiaoJishan HeYandong Pei
关键词:水地球化学弱透水层粘土质
稳定蒸发条件下的深厚包气带土壤水力参数测试——以辛集新城地区为例被引量:6
2013年
根据垂向一维非饱和流运动的基本原理,利用Ku~pF测试仪在稳定蒸发条件下,对辛集新城地区包气带不同深度(2~14m)的10个原状土样,进行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非饱和导水率的测试。将测试结果与VanGenuchten模型及非饱和导水率经验公式进行拟合,求取了残余含水量研,饱和渗透系数K。及经验系数a、n等参数。结果表明:VanGenuchten模型适合拟合研究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介于10^9~10-4cm/d间,且非饱和导水率与含水量呈指数函数关系;随着深度的增加,包气带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试样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逐渐变陡,非饱和导水率的数值突变特征明显,土壤的持水能力加强。试验表明Ku—pF土水测试仪对于壤土和低容重的粉土测试效果较好。
刘亚磊梁杏林丹朱常坤
关键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通量上边界与水头上边界方法的地下水流系统模拟对比被引量:4
2014年
水头上边界方法(简称水头法,GHB)给定了潜水面形态和固化了排泄点,限制了不同地下水流系统模式的形成与转化。分别用数值法进行了通量上边界(简称通量法,FUB)与水头上边界的地下水流系统对比模拟。结果表明:嵌套式多级地下水流系统(Tóth典型模式)在运用水头法和通量法进行系统转化模拟时,得出的水流模式可能相似或完全不同;通量法在条件(盆地形态、入渗强度等)改变时潜水面能够自动形成,从而得出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水流系统特征;水头法由于给定了潜水面和固化了排泄点,在改变盆地其他因素时,盆地补给(排泄)也发生同步改变,此时地下水流模式不是单因素变化的结果,因此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得出完整的地下水流系统变化模式。基于通量法与水头法在地下水流系统模拟中的优势与不同,在进行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和实际研究时,应该综合2种方法的特点,结合实际资料条件进行方法的选取与应用。
牛宏梁杏张人权
关键词:地下水
浸没评价中二元阶地水位雍高值的计算方法对比被引量:2
2015年
在黏土层饱水带表达式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以长江中下游某研究区线性排列的5个钻孔数据为例,对湖区蓄水后剖面地下水位雍高值分别用卡明斯基法(KM)和结合水动力学法(BDM)进行了计算,结合毛细上升高度和基础埋深圈划出浸没影响范围,对比了2种方法在二元阶地浸没评价中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二元结构的细粒土层,且上下两岩层渗透系数相差达到104数量级时,二元结构的含水层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地下水流动由潜水二维流转变为承压一维流,此时二元结构的下层更接近承压含水层的性质;渗透系数相差在10^0~10^4数量级以内,随着K_1/K_2不断减小,地下水位雍高值均减小,但是其影响长度却增加;上层含水岩层采用结合水动力学法(BDM)计算出的水位雍高值(平均值0.7m)明显小于卡明斯基法(KM)的计算值(平均值5.5m),圈划出的浸没面积是卡明斯基法(KM)圈划面积的91%,二元结构阶地浸没评价采用结合水动力学法(BDM)计算的雍高水位值更合理。
胡广冲梁杏潘欢迎刘亚磊
末次盛冰期以来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变被引量:14
2013年
以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历史分析为基础,以环境同位素及大陆盐化咸水后期变化为实证依据,重塑了末次盛冰期以来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模式演变。研究发现,末次盛冰期以来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统经历3个演变阶段:(1)距今18~15ka的低海平面时期,接受持续补给,地下水得到充分交替,发育穿透达到或接近第四系底界的区域水流系统;(2)距今15~12ka的海平面急剧抬升期,地形势差减弱,发育穿透第三含水层组的早期中间水流系统,与此同时区域水流系统趋于停滞;(3)距今2.5ka以来,现代河流地貌成形,高位河床与低位河床及河间低地的势差成为主要驱动力,发育穿透第一及第二含水层组的晚期中间水流系统。随着海平面抬升,后期发育的水流系统切割前期水流系统的一部分并叠置其上。因此,现今河北平原第四系的地下水流系统乃是不同演变时期地下水流系统的时空四维集合体。其他濒海平原,乃至侵蚀强度随时间减弱的内陆盆地,都有可能出现类似图景。距今12ka前后形成的大陆盐化咸水,由上升水流带到浅部,导致浅层咸水以及土地盐渍化,乃是河北平原水资源利用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性不利因素。
张人权梁杏靳孟贵
关键词:河北平原地下水流系统末次盛冰期
Changes of Vertical Groundwater Recharge with Increase in Thickness of Vadose Zone Simulated by One-Dimensional Variably Saturated Flow Model被引量:10
2014年
The thickness of vadose zone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vertical groundwater recharge. The decline of water table since the past decades due to long-term groundwater over-exploitation has resulted in deep vadose zone in North China Plain. One-dimensional variably saturated flow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y Hydrus-1D software and simulations were run under steady and continuous declining water table respectively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increase in thickness of vadose zone on recharge process, quantity and recharge time. Luancheng area was selected to estimate recharge quantity considering steady and continuous declining water tabl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in thickness of vadose zone delays recharge process to water table. The recharge quantity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remains stable with the decline of water tabl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eclining water table, the evaluation of recharge by the flux at water table overestimates the recharge quantity. The average annual recharge rate of Luancheng area is 134 mm/a.
Siyuan HuoMenggui JinXing LiangDan Lin
关键词:地下水补给流模型
江汉平原第四系弱透水层渗透系数求算方法被引量:10
2017年
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是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划分和关键带水-土-生作用的重要参数.结合江汉平原关键带调查采集1∶5万杨林尾-陆溪口图幅钻孔52组不同深度、不同岩性的原状土样,利用改进的渗透仪进行室内渗透实验,对粘性土样的渗透系数和粒度特征参数进行经验公式修正.发现研究区沉积物渗透系数与含水岩组埋深和岩性有关.浅层孔隙潜水含水岩组以粉质粘土、粘土为主,沉积环境稳定,渗透系数约10^(-9) m/s,变异系数为1.56;中深层承压含水岩组夹有多层粘土和粉砂,呈现多旋回分布的典型河湖交互作用的沉积环境,渗透系数为10^(-10)10^(-6) m/s,变异系数为2.04,变异性较大.利用有效孔隙比e_u与黏粒含量P的显著二项式关系,修正预测粘性土渗透系数的太沙基经验公式,预测值与室内实测数据基本吻合,二者比值均小于10,验证了太沙基修正公式在河湖相平原区的适用性.
张婧玮梁杏葛勤李惠朱波
关键词:江汉平原粘性土水文地质
不同饱和黏性土渗透系数预测方法的应用与对比:以苏北沿海平原黏土为例被引量:4
2017年
渗透系数(K)是水文地质、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参数,而低渗透介质的结构较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场地的尺度、介质的扰动程度等均会对K的确定产生影响.利用δ^(18) O化学示踪法、室内试验及经验公式法估算饱和黏性土的垂向渗透系数,并对比分析不同预测方法的适用性.以苏北沿海平原第四纪厚层黏土为例,δ^(18) O化学示踪法预测厚层黏性土的渗透系数低于10^(-11) m/s,室内法测得渗透系数为2.61×10^(-8)~9×10^(-12) m/s,经验法预测值较大,是室内法的几倍到几十倍.δ^(18) O化学示踪法是表征天然条件下长时间的实验结果,除了反映数十米厚层黏性土的等效渗透性能,还可预测黏土孔隙水的渗流时间;结合测定黏土样品液塑限等室内实验参数,室内实验和经验公式法可以提供系列剖面黏土的渗透系数,更清晰地说明厚层黏土剖面不同渗透系数预测方法的差异性.
葛勤梁杏龚绪龙刘彦
关键词:黏性土经验公式
天津滨海平原区深孔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提取及其意义被引量:10
2015年
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是进行古环境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华北平原地区很少进行完整的第四纪全取心深孔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分析.对天津渤海湾G1和G2孔第四纪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采用粒级-标准偏差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进行了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提取.对比提取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存在差异性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兼容性,沉积层理厚度越薄,兼容性越明显;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刻画得更为细致,粒级-标准偏差方法不适合深孔沉积物整体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G1孔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粒度峰值为6.700μm、15.650μm、36.240μm、176.900μm、282.100μm、716.800μm;G2孔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粒度峰值为0.578μm、176.000μm,分别对应6个和3个粒度分布区间,指示两孔整体上的沉积物来源及沉积环境空间存在差别.G2孔相对于G1孔整体上的沉积强度大且沉积环境较为稳定,适合于开展高分辨率的古环境重建工作.
何继山梁杏李静杨吉龙
关键词:粒级古地理古环境
持续蒸发与补给蒸发过程中水体咸化及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蒸发浓缩作用是引起水体咸化的重要原因。利用华北浅层地下水样,设计持续蒸发和补给蒸发两种实验方案,探讨不同蒸发过程中水化学和同位素的演化差异。结果表明,持续蒸发过程中水体盐分浓缩速率明显大于补给蒸发;Ca^(2+)和HCO_3^-在两种蒸发实验下出现分离,主要受方解石沉淀影响,Mg^(2+)、Na^+、K^+、Cl~–和SO_4^(2-)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两种蒸发实验中无差异。蒸发过程中,氢氧同位素逐渐富集,与剩余水比例呈指数关系,与阴阳离子呈两段式线性关系。持续蒸发过程中氢氧同位素随着盐分(电导率)的升高逐渐富集,δ^(18)O最大值达20.81‰,蒸发线方程为δD=4.11δ^(18)O–25.23;而补给蒸发过程中,随着盐分(电导率)的增加氢氧同位素富集缓慢,后期相对稳定,δ^(18)O最大值为2.9‰,蒸发线方程为δD=3.41δ^(18)O–28.2。两种实验方案结果说明氢氧同位素在水相的富集不成比例,氢同位素在蒸发过程中富集速率大于氧同位素。
李静王聪梁杏马斌葛勤
关键词:蒸发实验补给氢氧同位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