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6038)

作品数:12 被引量:75H指数:7
相关作者:周兴华唐秋华赵洪臣许军纪雪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海底
  • 4篇多波束
  • 4篇多波束测深
  • 4篇测深
  • 3篇多波束测深系...
  • 3篇图像
  • 3篇测深系统
  • 2篇地形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声呐
  • 2篇网络
  • 2篇卫星测高
  • 2篇BP神经
  • 2篇BP神经网
  • 2篇BP神经网络
  • 2篇测高
  • 1篇底质分类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垂直形变

机构

  • 11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山东科技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军大连舰艇...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0篇周兴华
  • 8篇唐秋华
  • 3篇赵洪臣
  • 2篇张化疑
  • 2篇许军
  • 2篇李杰
  • 2篇王朝阳
  • 2篇吴永亭
  • 2篇陈义兰
  • 2篇纪雪
  • 1篇刘保华
  • 1篇张志珣
  • 1篇陈永奇
  • 1篇胡光海
  • 1篇赵月霞
  • 1篇陆凯
  • 1篇刘森波
  • 1篇杨磊
  • 1篇周东旭
  • 1篇侯雪

传媒

  • 3篇海岸工程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测绘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测绘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Journa...
  • 1篇海洋测绘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济州岛南部海域海底声呐图像分析与声学底质分类被引量:8
2014年
东海北部外陆架靠近济州岛南部海域,是黄海槽向冲绳海槽延伸的部分,属于黑潮分支黄海暖流的通道入口,分布着脊槽相间的海底底形,对其海底声呐图像的处理分析及声学底质分类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该通道海底底形表层纹理特征及沉积物分布规律。基于在济州岛南部海域获取的多波束声呐数据,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海底声呐影像图,并对其表层纹理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同时,基于多波束反向散射强度数据,结合19组海底地质取样数据,建立研究区海底反向散射强度与沉积物粒度特征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并以改进的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对海底粉砂质砂、黏土质砂以及砂-粉砂-黏土3种底质类型的快速自动分类识别。
唐秋华李杰周兴华陆凯张志珣
关键词:多波束测深系统
多波束测深异常数据检测与剔除方法研究综述被引量:11
2018年
针对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在测深异常数据检测与剔除方法上存在的不足,综合分析了近几十年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多波束测深异常数据检测与剔除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工作原理将其分为基于数据统计理论和基于函数或统计推值比较两类方法,选取中值滤波、小波分析、CUBE算法、趋势面滤波、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滤波法等典型的多波束异常数据检测方法进行重点介绍,并通过列表的方式对不同检测方法进行优缺点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了多波束测深异常数据检测与剔除方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纪雪周兴华唐秋华唐秋华
关键词:多波束测深异常数据滤波
基于弱纹理块的噪声估计方法在侧扫声呐图像去噪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侧扫声呐图像受混响效应影响导致侧扫声呐图像斑点噪声强,边缘模糊,纹理较弱,严重时还会掩盖海底地貌。噪声方差是许多侧扫声呐图像变换域去噪算法的必要参数。指出了侧扫声呐图像在乘性噪声的影响下灰度值溢出的问题,并且以侧扫声呐图像中乘性噪声为背景,考虑灰度值范围对乘性噪声的抑制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弱纹理块的噪声估计方法。算法主要根据噪声的散射模型,将侧扫声呐图像经过幂变换和对数变换,将服从瑞利分布的乘性斑点噪声变换为高斯白噪声,基于变换图像的梯度协方差矩阵和弱纹理块的动态选择,以迭代的方式确定噪声方差。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去除灰度值溢出现象对噪声估计的影响,在高亮区域及背景区域的噪声估计结果稳定准确。
张家发周兴华赵洪臣唐秋华
关键词:噪声估计去噪
JFR海底热液区多波束声纳数据处理与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收集到的东太平洋海隆北段Juan de Fuca Ridge热液活动区的高精度多波束声纳数据,应用加权移动平均算法,生成典型的高精度海底DTM;应用声纳图像处理技术,生成高分辨率海底声纳镶嵌图,并对其海底地形及海底声学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处理与分析,对JFR热液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有了初步认识,对于我国大洋调查和海底热液区探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唐秋华李杰吴永亭周兴华张化疑
关键词:多波束测深系统
利用GPS连续观测进行中国沿海验潮站地壳垂直形变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利用中国沿海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业务化观测系统2009~2013年的GPS连续观测数据,在统一基准下分析了中国沿海22个长期验潮站的地壳垂直形变。分析结果表明,各验潮站高程时间序列的周期变化与潮汐变化具有较高的关联性;22个验潮站的地壳垂直形变趋势既具有小区域一致性,又存在显著的海区差异;研究验潮站地壳垂直形变,可以有效消除验潮站地壳形变对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实现海平面变化量的准确提取。
周东旭周兴华张化疑王朝阳唐秋华
关键词:验潮站地壳垂直形变海平面变化
海洋垂直基准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8
2017年
海洋垂直基准的构建是海洋测绘的基础性工作。2009—2012年,我国初步构建了中国近岸80海里范围内高程/深度基准转换与统一模型。近年来,这一模型扩展到了我国南海、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接下来将逐步构建南北极和全球的无缝垂直基准面模型,这对推动我国数字海洋建设具有基础的支撑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和梳理目前国内外主要沿海国家进行海洋垂直基准构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海洋垂直基准构建的主要工作、途径及关键技术,重点阐述了我国在海洋垂直基准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周兴华付延光许军
关键词:海洋潮汐深度基准面卫星测高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海底底质分类被引量:9
2009年
通过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初始权值的方法,将GA算法与BP神经网络有机结合,应用于海底底质分类。基于多波束测深系统获取的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应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实现对海底基岩、砾石、砂、细砂和泥等底质类型的快速、准确识别。通过实验比较,GA-BP神经网络分类精度明显高于BP神经网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唐秋华刘保华陈永奇周兴华
关键词:底质分类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多波束测深系统
利用TOPEX/Poseidon和Jason-1高度计数据提取中国南海潮汐信息被引量:7
2018年
基于TOPEX/Poseidon和Jason-1卫星高度计16a原始轨道、6a变轨轨道数据,利用同步观测期间测高数据计算中国南海海域的系统偏差,生成基于TOPEX/Poseidon高度计平均海面的统一潮高时间序列,按纬差0.1°间隔提取原始轨道2 184个正常点和变轨轨道1 626个正常点,分别对原始轨道、变轨轨道逐正常点进行调和分析及响应分析,各得到8个分潮(Q1、O1、P1、K1、N2、M2、S2和K2)调和常数。利用交叉点处升轨、降轨不符值评估潮汐参数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变轨轨道交叉点处误差相对较大,多分潮总体综合预报误差RSS值为7.28cm。通过与全球海潮模型比较表明,该结果与海潮模型在中国南海开阔海域精度表现一致,在半封闭浅水海域差异较大;与验潮站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受中国南海复杂的潮波系统、与测高星下点距离等因素影响,中国南海北部海域RSS值较大,海潮模型结果在M2分潮单分潮预报中误差RMS值较大,为13.64cm,其余分潮均在10cm内。
付延光周兴华许军刘森波杨磊
关键词:卫星测高
一种基于MATLAB的声呐条带图像自动拼接算法被引量:1
2014年
准确地实现侧扫声呐条带的拼接对于了解海底地形、提高对海床地物反映的准确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相邻条带的配准是声呐条带拼接的重要前提。MATLAB以其强大的矩阵运算功能及具有丰富的图像处理函数等特点,在图像处理方面占据明显的优势。文中利用MATLAB的IPT工具箱实现了基于互信息方法的声呐条带图像的自动快速配准,通过实验验证了该配准方法的有效性。并用小波变换方法对配准好的条带图像进行融合,实现声呐条带图像的有效拼接和镶嵌。
侯雪周兴华唐秋华王朝阳
关键词:互信息图像融合
Size Distribution of Submarine Landslides Along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East China Sea
2009年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submarine landslides o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East China Sea (ECS) using the size of the landslide source regions. Geomorphometric mapping is used to identify 102 mass movements from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and to extract morpholog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head scarps and side walls. These mass movements have areas ranging between 0.06 km2 and 15.51 km2 and volumes between 0.002 km3 and 2 km3. The area vs volume relationship of these failure scarps is approximately linear, suggesting a fairly uniform failure thickness in each event with scarce deep excavating landslides. The cumulative area distribution of the slope failures can be described by an inverse power law. The submarine landslides on the mid-ECS continental slope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large-scale self-organizing system because the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dissipative system in a critical state.
HU GuanghaiYAN TongLIU ZhenxiaMaarten VannesteDONG Lifeng
关键词:MULTIBEAM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