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1-02)

作品数:6 被引量:46H指数:4
相关作者:王会军姜大膀张颖孙建奇马洁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气候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气候模式
  • 2篇夏季
  • 2篇降水
  • 2篇值模拟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气温
  • 1篇冬春
  • 1篇冬春季节
  • 1篇正交函数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涛动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重建
  • 1篇气温
  • 1篇区域气候
  • 1篇区域气候模式
  • 1篇温度变化
  • 1篇夏季降水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王会军
  • 3篇姜大膀
  • 3篇孙建奇
  • 2篇张颖
  • 1篇王涛
  • 1篇宗培书
  • 1篇燕青
  • 1篇马洁华
  • 1篇郑伟鹏
  • 1篇陈活泼
  • 1篇张仲石
  • 1篇钱卓蕾
  • 1篇富元海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上新世中期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及其与古气候重建数据对比被引量:5
2011年
上新世中期,过去约3.29~2.97Ma之间,是地质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个持续性暖期.它与模式预测的21世纪末地球系统最有可能达到的气候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研究该时期气候变化对于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采用最新的PRISM3重建数据集,利用FOAM耦合模式开展了上新世中期的全球气候模拟,并对上新世中期次极地北大西洋剧烈增暖和"永久的ElNio"两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模拟结果表明: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上新世中期年平均海洋表面温度(SST)升高了2.3℃,中高纬度海洋的增温幅度大于低纬度海洋,赤道太平洋SST东西梯度减小以及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在SST变化的空间格局上,模拟结果与重建结果基本一致.FOAM也能较好地模拟出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南美西海岸的显著增暖,但模拟的次极地北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SST的变化与重建数据仍有差别.上述重建与模拟的差异是由古气候数据重建的不确定性、上新世中期模拟的困难以及模式本身的不完善共同造成的.
燕青张仲石王会军姜大膀郑伟鹏
关键词:海洋表面温度数值模拟
北极夏季无海冰状态时的东亚气候变化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CMIP3模式在IPCC SRES A1B情景下对未来气候的预测结果,得到北极夏季无海冰的一种情况,即"free Arctic"。利用相应的海温场和CO2含量驱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北极夏季无海冰时的东亚气候。试验结果表明,夏季北极无海冰时,全球表面气温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升高,高纬地区升温幅度大于低纬地区,同纬度地区陆地大于海洋。海平面气压场表现为陆地上一致性的降低以及副热带海洋和南极洲边缘部分海域的升高。此外,东亚夏季风环流明显增强,季风区降水明显增多。
马洁华王会军张颖
关键词:海冰数值模拟
耦合模式对冬春季节南、北极涛动的季节气候预测能力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研究评估了耦合气候模式对冬、春季北极涛动(AO)和南极涛动(AAO)的预测效能。结果表明,模式对于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模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其中,对冬季的模拟能力要强于春季。冬季,几乎所有的模式都能很好地模拟出对流层内北极涛动的空间分布形态特点,空间相关系数很高。春季,大部分模式的模拟结果仍然是比较好,与再分析资料结果的空间相关性比较高。对于南极涛动,模式在全年对流层各个层次上都能比较好地刻画其空间分布,且模式在850hPa等压面上的空间模拟效能要稍强于海平面。相对来说,冬季的模拟效果也稍强于其他季节,但是,差异不显著,模式与模式的差别也比较小。另外,模式对于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的时间序列模拟能力有限,时间序列相关系数只有少数几个模式达到显著性水平。
钱卓蕾王会军孙建奇
RegCM3对中国淮河流域降水模拟能力的检验及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检验了区域气候模式RegCM3(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3)对中国淮河流域(30°55′—36°36′N,111°55′—121°25′E)1982—2001年夏季降水及大尺度环流场的模拟能力,并选取降水明显偏多的2003年夏季为个例,评估了RegCM3模式对该年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集合模拟能力。模拟的20a降水的空间分布与实测资料对比表明,RegCM3成功地模拟出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通过分析对比RegCM3模拟出的低层850hPa流场结构和水汽输送状况与实测情况,可知RegCM3能模拟出低层流场结构的大致分布和水汽输送特点,但模拟所得风速和湿度均比实况偏大。对2003年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集合模拟结果表明,RegCM3对中小尺度极端强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中心的模拟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宗培书王会军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淮河流域降水
中国地区1~3℃变暖的集合预估分析被引量:20
2009年
有关气候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影响、关键脆弱性和风险性评估研究表明,如果年平均地表气温在现有的水平上继续升高1℃,2℃和3℃,那么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粮食产量、淡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人口死亡率等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为此,基于17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SRESB1,A1B和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的数值模拟结果,通过多模式集合方法评估了以上3个变暖值在中国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的上升速度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别,低(高)排放情景下各变暖值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早),低(高)变暖值的发生时间在各排放情景之间差别相对较小(大);就地域分布而言,各变暖值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出现的时间要明显早于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姜大膀张颖孙建奇
关键词:地表气温变暖气候模式
IPCC耦合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的未来变化预估
本文利用第四次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AR4)的15个耦合气候模式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对我国夏季降水及相关环流场的未来时空变化特征与不确定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夏季降水表现出较强的...
陈活泼孙建奇王会军
关键词:降水大气环流不确定性
文献传递
我国气候变化将比模式预期的小吗?被引量:4
2009年
从当今国际上不同的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全新世大暖期和末次盛冰期我国气候变化量级和复原资料结果的对比,以及从目前气候变化的趋势(包括温室气体、气温、海洋温度、海平面高度、冰川等),来评述我国区域气候未来变化的量级。从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看,我国区域的未来气候变化量级可能比现有模式预估的还要大。文章最后讨论了我国的气候变化脆弱区以及关键的气候变化要素问题。
王会军王涛王涛姜大膀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