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1-03)

作品数:9 被引量:85H指数:5
相关作者:杨青赵克良李小强孙楠周新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黄土
  • 5篇冰期
  • 4篇植被
  • 3篇盛冰期
  • 3篇气候
  • 3篇孢粉
  • 3篇孢粉记录
  • 3篇末次盛冰期
  • 3篇黄土高原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碳密度
  • 2篇沙地
  • 2篇碳库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土壤有机碳密...
  • 2篇剖面
  • 2篇全新世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地质环境...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国家图书馆

作者

  • 5篇秦小光
  • 4篇周新郢
  • 4篇殷志强
  • 4篇孙楠
  • 4篇李小强
  • 4篇赵克良
  • 4篇杨青
  • 3篇姜文英
  • 2篇杨石岭
  • 2篇穆燕
  • 2篇纪明
  • 2篇孔昭宸
  • 2篇杨肖肖
  • 2篇宁波
  • 1篇刘嘉麒
  • 1篇周鑫
  • 1篇肖国桥
  • 1篇宁波
  • 1篇唐自华
  • 1篇蔡炳贵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盛冰期以来渭源黄土剖面的孢粉记录被引量:5
2012年
本文对黄土高原西部渭源黄土剖面作了系统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研究区植被主要为蒿属、蓝刺头型菊科、禾本科、藜科和麻黄属等草和灌木,以及少量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树,表明气候寒冷干燥。全新世早-中期,针叶树消失,草本和灌木植物花粉含量增加,植被以蒿属为主,其次有紫菀、蓝刺头型菊科、菊苣-蒲公英型菊科、十字花科、禾本科和伞形科等植物,藜科和麻黄属植物只零星出现,显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全新世晚期,藜科、茄科和十字花科等"伴人植物"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增强。整体上看,末次盛冰期以来渭源地区发育以蒿属为主的草原植被,即便在温暖湿润的全新世适宜期亦未见森林发育。
杨肖肖孔昭宸姜文英杨石岭
关键词:黄土高原孢粉记录末次盛冰期植被气候
甘肃东灰山遗址3700~3400 cal BP人类活动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东灰山遗址含文化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和考古资料,重建河西走廊地区3700~3400 cal BP期间人类活动特征。铜(Cu)、锌(Zn)、铅(Pb)、锶(Sr)和铷(Rb)元素以及Rb/Sr比值显示,东灰山地区3710~3690 cal BP间人类活动强度不大,农业和青铜铸造活动主要出现在3690~3500 cal BP时段,3500 cal BP以后人类活动强度减弱。Rb/Sr比值可作为早期人类活动替代指标,与人类活动强度呈反相关关系。
李小强纪明周新郢赵克良孙楠杨青
关键词:BP元素地球化学
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被引量:2
2011年
冰期-间冰期的陆地碳库变化成为最近十几年来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深海氧同位素、模型模拟和古环境证据等手段展开对不同时间尺度上不同碳库之间碳通量变化研究.土壤碳库的巨大储量导致了土壤碳库的任何微小波动都比陆地生态系统其他碳库更容易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大气CO2浓度,并最终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对过去4万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研究发现,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期间,土壤有机碳碳密度相对于磁化率在细节上更能够表现出气候的小波动,这一期间的土壤有机碳碳密度快速上升,在较高的水平上多次波动,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气候环境整体上更适宜碳在黄土古土壤中的累积和保存.在末次盛冰期(LGM)时,土壤有机碳碳密度急剧下降,伴随气候的快速波动,其间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反弹,持续约2ka,最低值出现在14kaBP和19kaBP.对比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土壤有机碳碳库与其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都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而磁化率在大约15kaBP以后就开始增加,似乎超前于土壤有机碳碳密度和深海氧同位素的增加.并且,在全新世早期到晚期土壤有机碳碳密度经历了逐渐上升继而下降的变化过程,该时段的最高值出现在大约7~5kaBP.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土壤有机碳密度
甘肃河西走廊早期冶炼活动及影响的炭屑化石记录被引量:20
2010年
炭屑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是根据木材的解剖特征(组成木材的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和排列方式)确定燃烧植物的类型,重建古植被和古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火石梁和缸缸洼青铜冶炼点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黑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南缘沙地中,散布了大量的炭屑化石遗存。通过炭屑化石3个切面(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显微结构特征研究,比对现代切片标本和木材解剖图版,识别和确定炭屑化石的木材种属,确定2100~1860BC期间的青铜冶炼所用木材为柽柳、杨属、柳属、蓼科4种乔灌木植物,火石梁和缸缸洼地区大量乔、灌群落生长要比目前荒漠生态环境优越的多。先民的青铜冶炼活动导致乔木和灌木植物被大量砍伐,植被盖度急剧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1900BC左右杨属、柳属和蓼科乔灌木植物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
孙楠李小强周新郢赵克良杨青
关键词:河西走廊显微结构环境变化
新生代主要暖期及其对“人为变暖”的启示
地质历史中的暖期常被视为评价未来"人为变暖"的参考。新生代在总体降温的背景下发育了3个持续的温暖时期,早始新世、中中新世和上新世,地球依次经历了两极无冰、南极有冰和两极有冰的状态。多种指标重建结果显示,大气CO浓度在早始...
唐自华
关键词:新生代暖期温室气体生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东南部黄土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季风变化被引量:5
2011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东亚季风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而东亚季风演化规律的研究能够为未来的预测提供重要基础。黄土-古土壤序列几乎连续地记录了古东亚季风变化的信息,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荥阳、偃师、灵宝、吉县、丁村五个剖面进行磁化率和古风化强度分析,重建了黄土高原东南部两万年以来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18~12 ka B.P.,季风强度较弱;12~10 ka B.P.,季风强度显著增强;10~6 ka B.P.,季风强度最强;6 ka B.P.以后季风强度逐渐减弱。对比发现黄土高原东南缘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的演化与东亚季风区不同纬度代表性记录基本同步,没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别;东亚夏季风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低纬太阳辐射,但存在明显滞后。同时发现全新世古土壤磁化率与古风化强度峰值在地层中的位置往往不一致,在风化较强的地区,古风化强度最大值位置偏下,两个指标相比,古风化强度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东亚夏季风强度。
许晨曦郝青振杨石岭赵淑君周鑫葛俊逸肖国桥
关键词:黄土磁化率
科尔沁沙地及其古水文网的演化变迁被引量:13
2010年
在科尔沁,沙地的形成演化与古河流的变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科尔沁沙地遥感图像的解析,全面分析了沙地与河流分布的宏观特征,结合野外考证资料,认为存在5期可辨认的河流发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河流展布特点,而风沙也存在至少4个活动期。古河道-Ⅴ形成于风沙-Ⅱ和Ⅲ期形成之前,可能是末次冰期之前,即中更新世或更早,这时河流能够进人古松辽大湖;古河道-Ⅳ形成于风沙-Ⅱ和Ⅲ期形成之时,可能是末次冰期时期,这时河流与松辽大湖萎缩,规模减小,河流已不能进入松辽大湖,而是消失在沙地之中;古河道-Ⅲ形成于风沙-Ⅱ和Ⅲ期形成之后,可能是末次冰期末期的冰消期,这时气温升高,大量的冰雪融水进入河流,促使河水漫流,流入沙垅垅间洼地,开始造成古西拉木伦河、古老哈河与教来河水文网之间的相互联系;古河道-Ⅱ形成于全新世适宜期时期,统一的西辽河形成,伴随气候变化,出现多次风沙进退,对应于风沙-Ⅰ期;河道-Ⅰ是现在,同属于风沙-Ⅰ期,活动沙地集中在翁牛特等地。
秦小光刘嘉麒裘善文殷志强
关键词:环境演化
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1年
粟、黍炭化种子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室内炭化实验及野外火焙实验,研究现代粟、黍种子形态和亚显微结构特征,拟揭示粟、黍种子遗存形成的条件与原因.200℃以下种子形态变化呈缩小趋势,胚乳淀粉粒保持结晶结构;250℃粟形态呈膨胀增大趋势,黍种子形变较严重,粟和黍胚乳淀粉粒都过渡为无定形结构;300℃种子部分灰化,炭化种子出现多孔现象,亚显微结构呈蜂窝状的孔洞.北牛遗址史前窖穴中的种子遗存仍保持结晶结构,显示水分子不参与淀粉结晶,为脱水炭化作用而成.野外火焙实验结果显示火堆底部地表的炭化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呈无定形,考古文化堆积中炭化种子遗存亚显微结构也呈无定形,与250℃条件下的炭化种子结构特征相一致,判定文化层的种子遗存形成并不受明火直接烧烤,而是在25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烘焙而形成的.
杨青李小强周新郢赵克良纪明孙楠
关键词:炭化过程亚显微结构
MIS 3阶段以来沙漠/黄土过渡区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2
2011年
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姬塬、和林格尔两个地点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开展较高分辨率花粉记录研究,重建MIS 3以来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黄土高原北部MIS 3阶段以来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MIS 3阶段早-中期气候较温湿,植被为疏林草原类型;MIS 3晚期-末次盛冰期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末次冰消期为干草原植被类型;全新世高温期为草甸草原植被类型。沙漠/黄土过渡区MIS 3阶段以来植被演替显示,增温阶段和高温期有助于草原植被发育和植被盖度的增加,同时,全新世高温期有利于植物多样性增加。
杨青李小强周新郢刘汉斌赵克良孙楠
关键词:MIS
科尔沁沙地及其古水文网的演化变迁
在科尔沁,沙地的形成演化与古河流的变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科尔沁沙地遥感图像的解析,全面分析了沙地与河流分布的宏观特征,结合野外考证资料,认为存在5期可辨认的河流发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河流展布特点,而风沙也...
秦小光刘嘉麒裘善文殷志强
关键词:环境演化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