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51019)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陈玉兰骆寒超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2篇新诗
  • 1篇仪式
  • 1篇审美
  • 1篇审美表现
  • 1篇声律
  • 1篇诗歌翻译
  • 1篇文本
  • 1篇象征主义
  • 1篇节奏
  • 1篇句法
  • 1篇格律
  • 1篇格律体
  • 1篇格律体新诗
  • 1篇翻译
  • 1篇《越人歌》

机构

  • 3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篇陈玉兰
  • 2篇骆寒超

传媒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2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论“句法就声律”传统对古诗今译的意义
2012年
在声律定型的情况下,传统汉语诗人为了让诗句合律而不得已调整句法,这举措所带来的诗歌句式的多样化和语言的陌生化有时竟反而使诗意表达避免了直白浅露而显得深婉曲折、耐人寻味。这一创作方法被清代冒春荣概括为"句法就声律",成为传统汉诗宝贵的创作经验。这一传统经验对古诗今译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出于节奏表现需要的一些反语法规范的语言结构的运用、反修辞逻辑的谬理拟态化句子成分的组合,以及超文本的意象稀释、意味点化等等,在今译古诗时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诗意表达效果。
陈玉兰骆寒超
关键词:节奏格律体新诗
《越人歌》楚译的象征主义审美表现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启示被引量:1
2020年
公元前6世纪的《越人歌》楚译是中国第一首译诗,它不仅直接促成了诗歌史上“骚体”的确立,也大大影响了南朝吴歌风格的形成。《越人歌》有原始古越语记音文本保存在刘向《说苑·善说》中,由于楚译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当代不少学者对此记音文本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做了不少复原性的破译工作。本文从楚译对越语原文本创作原则的充分把握和综合运用切入,通过对《越人歌》楚译与当代众多破译之文本内涵和结构层次的深入比较,分析《越人歌》楚译的象征主义审美特质及艺术表现。楚译《越人歌》之所以能将原本粗糙的现实仪式之唱词改造成为具有综合象征意蕴的千古绝唱,原因就在于它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化被动的还原论者为主动的再创造者,对原作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大大提升了其审美表现的层次和效果。这种提升既体现在对《越人歌》原作显在文本之形式与内涵的调适和延展方面,更成功地体现在对其潜在文本之隐喻象征意蕴的挖掘和补充方面。
陈玉兰
关键词:《越人歌》仪式
词的运思结构对新诗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词通常是在歌舞宴饮的场合应歌伎即席演唱之需而倚声填写的,这使其有两个不同于旧诗的特点:一是比旧体诗更具即兴创作的意味,很少渗透理性,是纯粹的感觉印象依照传统诗性文化惯路的呈现;二是比诗具有较多应合社会交流的无形规约,因而在运思结构上更提倡套语的套路化组织。印象派式的表达和套语的套路化组织,可谓词的内在结构特征。新诗的传统继承在结构艺术上继承了词的印象派运思结构,但新诗的历史较短,套语和套路的积习不深,新诗的意象化词语及其组合直接来自诗人切身的印象感受,更富有直觉式运思的特点,原生态意味浓,新鲜活泼,更多来自于生活的健康色泽,从而避免了词的"滥调"。
陈玉兰骆寒超
关键词:新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