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062)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周汛贺羽黄梦雅杨致邦刘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孢子丝菌
  • 6篇球形
  • 3篇系统发育
  • 2篇形态学
  • 2篇药物敏感
  • 2篇药物敏感性
  • 2篇申克孢子丝菌
  • 2篇敏感性
  • 2篇菌种
  • 2篇基因
  • 2篇分子
  • 2篇分子生物
  • 2篇复合体
  • 1篇药敏
  • 1篇药敏实验
  • 1篇药物敏感性分...
  • 1篇抑制性
  • 1篇抑制性消减杂...
  • 1篇抑制性消减杂...
  • 1篇异基因

机构

  • 5篇重庆市中医院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南部县人民医...

作者

  • 6篇周汛
  • 3篇贺羽
  • 2篇黄梦雅
  • 2篇杨致邦
  • 1篇刘婷婷
  • 1篇赵明丹

传媒

  • 3篇Journa...
  • 3篇中国真菌学杂...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医疗美容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Sporothrix clinical isolates in China被引量:9
2014年
研究目的:明确中国地区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种。创新要点:构建中国地区临床孢子丝菌系统进化树,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致病菌种进行重新鉴定。研究方法:多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重要结论:球形孢子丝菌可能为中国地区孢子丝菌病的主要病原菌,申克孢子丝菌在中国地区是否存在尚需进一步验证。
Ting-ting LIUKe ZHANGXun ZHOU
关键词:分类学系统发育
孢子丝菌相关复合种需加强生物安全检控
2017年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真菌分类研究的快速发展,包括检疫性真菌在内的物种分类及命名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长期被认为有且仅有申克孢子丝菌1种,现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并非仅为申克孢子丝菌,而由6个种构成。我国孢子丝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目前只发现了球形孢子丝菌和申克孢子丝菌,其他4种孢子丝菌尚未发现传入我国。由于这些物种之间形态差异小,但致病力、致病反应、药物反应各不形同,应加强生物安全管控和监测,防止这些有害真菌传入我国。
黄梦雅周汛
关键词:孢子丝菌外来物种
16株中国东北地区临床孢子丝菌菌种分子生物分类学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测定孢子丝菌的基因序列并同参考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孢子丝菌种,探讨准确高效的鉴别菌种的方法。方法提取既往根据组织病理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的16株临床孢子丝菌株的基因组DNA,利用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部分β微管蛋白(β-tubulin)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序列同来源于基因库(GenBank)的参考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基因组DNA分别扩增出约600bp的ITS及约400bp的β-tubulin编码基因,测序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所有的菌株均位于球形孢子丝菌分支上,该16株菌并非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S.schenckii),而是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S.globosa)。结论中国东北孢子丝菌病致病菌可能为球形孢子丝菌或并非只是单一的申克孢子丝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更为准确,为临床快速有效鉴别孢子丝菌菌种奠定基础。
黄梦雅刘婷婷杨致邦周汛
关键词:申克孢子丝菌系统发育
球形孢子丝菌与孢子丝菌属其它模式菌株的形态特征差异
2017年
目的比较菌丝相下球形孢子丝菌与孢子丝菌属其它菌种的形态特征差异,探讨鉴定球形孢子丝菌的形态学。方法分别接种15株从临床分离的中国球形孢子丝菌和6株其它孢子丝菌属模式菌株,用光学显微镜从菌落、菌丝、孢子形态及生长速度进行比较。结果球形孢子丝菌镜下形态为球形或倒梨型,申克孢子丝菌模式菌株镜下呈长杆状;临床分离菌株生长缓慢,环境菌株生长较快。结论球形孢子丝菌与孢子丝菌属其他菌种在菌落颜色、生长速度、镜下菌丝、孢子均存在差异,为临床快速有效鉴别孢子丝菌菌种奠定基础。
赵明丹周汛
关键词:孢子丝菌形态学
孢子丝菌复合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016年
孢子丝菌是人兽共患性真菌,感染人或动物可引起孢子丝菌病。以往形态学鉴定认为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S.schenckii)为孢子丝菌病的唯一致病菌种,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该菌是6个菌种构成的复合体,并且在基因鉴定、基因组学、发病机制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研究,有利于理解孢子丝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孢子丝菌复合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贺羽赵秘密杨致邦周汛
关键词:孢子丝菌基因鉴定基因组分子生物学
中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检测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同时对比我国不同地区菌株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将重庆、吉林、北京地区既往基因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的100株临床菌株接种于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25℃恒温培养7d获得菌丝相。依据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制定的M38-A2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菌丝相对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质控菌株为近平滑念菌ATCC22019。结果碘化钾体外无抗真菌活性,特比萘芬MIC几何均值为0.14μg/mL,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 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79μg/mL和0.63μg/mL,氟康唑MIC几何均值为45.89μg/mL。发现7株对伊曲康唑耐药菌株,吉林地区相对较多,但不同地区菌株的药物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化钾无体外抗真菌活性,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对特比萘芬最敏感,其次为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氟康唑敏感性最差,不同地区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没有明显差异。
贺羽黄宜进赵秘密周汛
关键词:菌丝相药敏实验
中国南北方地区临床孢子丝菌菌种鉴定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对分离自我国南、北方地区50株临床孢子丝菌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分离菌株分别进行25℃恒温培养和玻片小培养,肉眼和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同时提取菌丝相基因组DNA,用PCR分别扩增部分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联合β-tubulin基因和ITS区域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合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分析,50株菌均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S.globosa)。结论球形孢子丝菌是目前我国南、北方地区孢子丝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孢子丝菌病致病菌种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贺羽黄梦雅胡青碧周汛
关键词:孢子丝菌形态学系统发育
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的研究(英文)
2015年
目的:研究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在形态学、糖同化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探讨不同种类孢子丝菌的形态、生理生化及抗真菌药物敏感的特性。创新点:首次对我国球形孢子丝菌与其它孢子丝菌模式菌株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抗真菌药敏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我国孢子丝菌与模式菌株的差异和相同点。方法:实验选用15株从我国三个不同地区分离的球形孢子丝菌和11株购买的孢子丝菌模式菌株(表1),将这26株孢子丝菌菌株分别接种到2%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平板培养基上,通过在不同时间段观察菌落生长特征,测量菌落直径,镜下观察菌丝、孢子形态,测定最小抑制浓度(MIC)并进行评价。结论:实验显示:根据顶端分生孢子的形态(图2)、不同时期菌种的菌落直径(图1)、糖同化实验(表2和表3)可进行简单鉴定我国球形孢子丝菌与孢子丝菌复合体;特比萘芬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而碘化钾、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对不同的菌株的抗菌敏感性不同(表4)。综上所述,我国孢子丝菌临床菌株与孢子丝菌复合体在表型、生理生化及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Ming-dan ZHAOXun ZHOUTing-ting LIUZhi-bang YANG
关键词:表型特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中国球形孢子丝菌双相cDNA消减文库构建及其差异基因的筛选和验证(英文)
2015年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球形孢子丝菌的双向转换机制,明确目的差异基因对我国球形孢子丝菌形态和双相转换的影响,探讨可能参与的信号传导通路,以期较全面地探讨孢子丝菌双相转换相关的分子机制,也为筛选抗真菌药物研究提供新的靶位和切入点。创新点:以中国球形孢子丝菌双向转换为立足点,应用抑制性消减文库成功构建的高特异性的中国球形孢子丝菌酵母相(Y)和菌丝相(M)的正反cDNA基础上,对中国球形孢子丝菌双相转换相关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部分有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方法:本实验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中国球形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正反cDNA消减文库,并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部分有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再通过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验证目的基因在双相中的差异表达。结论: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对中国球形孢子丝菌的正向和反向两个文库进行筛选,获得可能参与球形孢子丝菌细胞壁合成、信号转到、新陈代谢类等相关的片段重叠群(contigs),结果表明中国球形孢子丝菌在双相型转换中存在明显表达差异基因,同时利用相对定量的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其中两个基因(细胞表面分子类基因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CHK和结构基因类核糖体RNA基因)进行验证,认为它们可能与双相转换有关。
Qing-bi HUYu HEXun ZHOU
关键词:双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