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BBA120020)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丛晓波于文思文辉张向葵郑卓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社会
  • 4篇幸福感
  • 4篇文化
  • 2篇心理
  • 2篇幸福观
  • 2篇社会心理
  • 2篇社会转型
  • 2篇生命
  • 2篇自我
  • 2篇自尊
  • 2篇教育
  • 2篇会心
  • 2篇传统文化
  • 1篇大学生
  • 1篇心灵
  • 1篇幸福感研究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教育
  • 1篇秩序
  • 1篇治教

机构

  • 12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1篇丛晓波
  • 3篇于文思
  • 2篇文辉
  • 1篇董平
  • 1篇张向葵
  • 1篇王菲菲
  • 1篇郑卓

传媒

  • 3篇东北师大学报...
  • 2篇兰州学刊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教育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何以幸福:论幸福感的社会文化性前提被引量:7
2014年
从心理学角度,幸福被界定为个体内在的主观感受,幸福获得也注重人格等个体特性的完善。然而无论是幸福观还是幸福感都有其社会文化的客观性前提。社会文化规定幸福的含义,界说幸福的标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转型期的中国人也会存在对幸福内涵的不同理解;社会是个体追求和实现幸福的前提和保障,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需要出发厘定幸福含义,引导人们对幸福醒思并追求真正幸福,建立基于幸福的社会发展框架是实现和谐个体与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丛晓波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感
比较中的社会转型期我国文化规范常模解析被引量:4
2014年
对转型期人们行动背后普遍存在的基本社会文化规则进行解读和分析是具有时代迫切性的话题。在历史中选择和传承的社会文化规范维系着社会成员心理与行动的标准,也使各种社会文化呈现出特殊性。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经历着从传统与现代之间,血缘家庭到社会责任的转变;以及在中国与西方之间,经历着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变。当前中国面临着转型期文化规范常模的多重选择,需要在思想与心理的层面上完成社会和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常模构建。
丛晓波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自尊的影响及转型期和谐人格建构被引量:1
2016年
转型期所包含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融合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引发一定的心理困境及自我的不和谐状态,而随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社会文化整合而实现的和谐人格是解决转型期自我心理困境的最为根本的有效途径。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与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中来理解和反思转型期中国人基本的自尊表征,有利于我们更自觉地建构转型期个体自我的和谐人格。
丛晓波于文思
关键词:传统文化自尊和谐人格
从“有限之途”到“无限之境”——谈生命教育的三重维度被引量:10
2016年
生命教育作为关涉一切"有生之命"的人道教育,是一个立体、多维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以学生的个体生命为载体,向三个维度展开:生死维度以学生对生死的客观、正确认识为基本导向;人文维度以个体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文化内涵和对世间万物生命的体悟为提升空间;心灵维度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感与幸福感为目标,并将学生的生命提升到宇宙论层面。在三个维度相互作用下,教育方能真正融入生命,学生才能学会正视死亡、尊重生命,进而完善自我、奠基幸福、感受万物,形成深入生命的"大生命观"。
于文思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人文精神心灵
契约:社会幸福的理念建构——兼论社会幸福的伦理基础被引量:3
2014年
包括社会大多数成员安全、秩序、和谐的社会幸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社会幸福依赖于契约,契约既是对每一个个人行动的限制,同时它又保障个人间均衡的自由和满足,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在和谐互动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幸福。基于西方与东方、个体独立与群体合作、正义与仁义融合统一的契约精神是实现当代社会幸福的关键。当代中国社会幸福的建构需要统一的契约精神,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规则间实现新的跨越。
丛晓波
关键词:契约社会幸福
自我和谐:从自尊本质看幸福感的提升被引量:11
2016年
幸福是个体内在的主观体验,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获取幸福的途径也不相同。个体自尊的实现过程是获得幸福体验的必要途径。在实践中,通过自我努力与成长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在社会价值的体认过程中,完成自我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作为自我人格中核心要素的自尊,则在更根本的深层决定着个体的幸福状态。
丛晓波颜宏赫张向葵
关键词:自我和谐自尊
幸福的实质及转型期的幸福获得
2016年
幸福是个几乎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的话题,生活世界及实践体验中的幸福研究再现了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更自觉地追求美好生活。从人的生存境遇出发,幸福是个体作为自我在关系世界中实践和超越生存境遇并实现自我时所获得的满足。价值、实践与德性是幸福感的三大要义,在当前我国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下,承认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幸福观差异,在关系世界中通过有作为的实践体验成长和实现自我是转型期获得真正的幸福的基本路径。
丛晓波
从“脸面”含义的变迁看转型期自律精神建构被引量:3
2017年
"脸面"被认为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独有的社会心理特征,在传统中国,"脸"与"面"的含义接近,是个体内化了的社会行动逻辑,是个体将传统社会规范"礼"内化后的外在表达。近代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个体自我身份及结构的改变使"脸"和"面"的含义发生分离,"脸"的使用示弱而"面子"的意义被突出和放大,中国人基于"脸面"的自律精神和相应的社会心理也因此发生很大改变。自律精神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形成自律的心理机制和养育自律精神的他律原则是我国转型期自律精神重构进而实现社会秩序和谐的基本理念。
丛晓波文辉
关键词:社会转型脸面自律社会秩序社会心理
基于差异的比较:转型期我国大学生的幸福感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幸福感关乎对大学生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的理解,也是转型期我国社会文化特征一定程度的反映。为研究转型期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对长春市某所全国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二学生及其父母共91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比较视角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父辈不同,并且大学生的幸福意识和追求幸福的动机更强;城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幸福意识、追求幸福动机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城镇大学生的成就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幸福意识和追求幸福的动机差异显著,同时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也有所不同。
丛晓波郑卓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
中国传统社会精神中的谦虚及其在转型期的社会心理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谦虚是传统中国日常和大众文化心理的基本特征。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谦虚既是一种德性,是一种国民性,也是一种日常交往的生活智慧,更是一种值得和需要传承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原则。谦虚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元素紧密相连,它实践着中庸的文化追求,是差序关系自我取向的产物,也促成了中国人表现自尊的特有方式。谦虚具有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诠释谦虚,目的在于反思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困惑,并提升这一传统品质对人们建构和谐自我的意义。
丛晓波文辉颜宏赫
关键词:谦虚传统文化自我社会心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