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175)
- 作品数:23 被引量:97H指数:7
- 相关作者:伍凯陈峰张贺南洋曹平周更多>>
-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铜陵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龄期和替代率对复合粗骨料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基本呈线性关系递增;再生粘土砖混凝土替代率为40%~80%时,强度折减一级;当粗骨料全部被粘土砖取代时,再生粘土砖混凝土强度等级仅为C30;再生废弃混凝土骨料的混凝土替代率为20%时强度最高,废弃混凝土占粗骨料的80%时,强度最低;再生粘土砖、废弃混凝土骨料的混凝土替代率和强度基本符合线性递减关系。最优骨料类型为20%替代率的再生废弃混凝土。
- 南洋伍凯陈峰张鹏张贺
-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龄期替代率抗压强度
- 等面积异形柱与矩形柱多层框架的结构性能对比分析
- 2018年
- 为研究当框架柱截面面积相等时,采用异形柱和矩形柱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结合某6层框架住宅建筑,在保证同一位置处的异形柱与矩形柱截面面积相等的条件下,运用结构设计软件SATWE分别进行矩形柱框架和异形柱框架的结构设计,对这2种结构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楼层最大位移、楼层剪力、剪重比以及结构自振周期、振型等抗震性能的对比分析;根据规范选取了3条地震波,分别运用SATWE和EPDA软件对这2种结构进行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从钢筋用量的角度进行了经济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框架柱截面面积相等时,和矩形柱框架相比,异形柱框架的抗震性能较好,但经济性稍差一些。研究结果为不同条件下异形柱与矩形柱的选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 吴珠峰曹平周刘成伍凯
- 关键词:异形柱矩形柱抗震性能时程分析
- 不同荷载条件下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界面失效机理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为了解决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型钢与钢筋相互干扰、混凝土浇筑困难等施工难题,将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笼完全或部分替换成钢纤维,形成了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结构。完成了36个试件的推出试验和13个试件的四点弯试验,分别研究了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结构在轴心力与弯矩作用下的界面失效,分析了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内力传递与破坏机理。钢纤维在混凝土裂缝处的拉拔行为形成了“桥接”效应,约束了裂缝扩展,改善混凝土裂后的抗拉性能,可以解决因保护层减小而导致的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变差的问题,延缓甚至避免界面黏结失效的发生。轴心力作用下,因泊松比产生了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挤压,钢纤维混凝土在两个正交水平方向承受拉力,这是钢纤维混凝土损伤与开裂的主要原因。钢纤维混凝土的损伤程度与界面的黏结性能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受到钢材泊松比的影响。在四点弯试验中,黏结裂缝集中出现在仅承受弯矩的跨中区域,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之间的内力传递以及由此产生的界面拉应力是导致黏结裂缝大量出现的根本原因。黏结裂缝首先出现在钢翼缘的肢尖位置,并随着荷载的增大由内向外发展,直至发展到表面,形成可视裂缝。跨中区域最终形成了钢纤维混凝土保护层梯形破坏面。
- 伍凯刘晓艺陈峰林诗琪徐超
-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抗弯性能黏结性能
- 异形钢管混凝土整体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为研究异形钢管混凝土整体框架的抗震性能,将相同条件下的异形钢管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了对比.对一个原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采用异形钢管混凝土框架进行建模,并与原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分别进行了框架的破坏机制、Pushover曲线、刚度、延性、以及性能点处的层间位移角分析.结果表明,相同面积的异形钢管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柱各自组成的框架,异形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承载力比钢筋混凝土框架要大得多,在倒三角工况和均布力工况下,承载力分别提高了6.23与5.58倍;异形钢管混凝土框架塑性铰的出现顺序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破坏时,塑性铰的变形程度要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钢管混凝土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变形曲线均为剪切型,且最大层位移角均出现在第2层;在性能点处异形钢管混凝土框架的层位移要小于钢筋混凝土框架.
- 张莉
-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PUSHOVER分析承载力延性
- 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及损伤耗能试验研究被引量:10
- 2019年
- 为解决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型钢与钢筋相互干扰、混凝土浇筑困难等施工难题,将构件中钢筋笼替换成钢纤维,形成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组合结构。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间的黏结性能是保证两种材料共同工作的基础,通过8个圆形截面试件与8个方形截面试件的标准推出试验,研究在不设置钢筋笼的情况下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获得了荷载-滑移曲线、黏结强度、界面耗能等重要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加载端与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并且当荷载达到峰值承载力时,曲线的差异性表现的最为明显。圆形试件总体表现出较方形试件更好的界面黏结效果,其名义黏结强度最大可达到1.913MPa,残余黏结强度最大为0.707MPa,而方形试件相应的指标最大值分别为1.496MPa和0.609MPa。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黏结长度越大,受力过程中界面能够储存的黏弹性变形能越大。
- 伍凯陈峰徐方媛徐佳楠徐超
-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
- 异形钢管混凝土中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
- 2015年
- 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结构,可以增加房间使用面积,方便装修,达到美化室内环境的效果。为研究异形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性能,对中框架进行了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主要研究了柱肢宽厚比、梁柱屈服弯矩比等因素对框架性能的影响。分析了Pushover曲线、刚度、延性以及破坏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异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承载力高、弹塑性层间变形能力强,延性良好,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提高柱肢宽厚比或梁柱屈服弯矩比,可显著提高框架的水平承载力;增大柱肢宽厚比,可增大框架的刚度,而梁柱屈服弯矩比对刚度影响较小。增大柱肢宽厚比,框架的延性增大;随着梁柱屈服弯矩比的变化,位移延性系数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梁柱屈服弯矩比为0.6时,框架具备较佳的屈服后变形能力。
- 张莉伍凯张贺于毅王锐
-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PUSHOVER分析延性
- 型钢-钢纤维混凝土黏结应力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1年
- 为了研究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界面的黏结应力组成,以截面类型、界面锚固长度、钢纤维掺量和钢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变化参量,完成了34根试件的推出试验,分析了试件的损伤破坏及裂缝发展形态,获得了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基于荷载-滑移曲线上的4种临界状态,根据界面黏结应力与外荷载的平衡关系,提出了黏结应力各组成部分的计算公式,最后分析了各因素对界面黏结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黏结界面的失效可分为3个阶段,即界面无损阶段、界面黏结部分失效及裂缝发展阶段、界面黏结完全失效及试件破坏阶段;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界面的黏结应力是由化学胶结应力、摩擦应力和机械咬合应力3种应力共同组成,黏结应力沿界面长度方向呈非均匀分布状态,其中化学胶结应力只存在于固定黏结扩散区;界面黏结应力组成中,化学胶结应力所占比重最大,摩擦应力次之,机械咬合应力最小;化学胶结应力随界面锚固长度的增加而减小,摩擦应力随钢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机械咬合应力随钢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
- 伍凯郑惠铭陈峰陈峰徐佳楠
- 关键词:滑移性能型钢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黏结强度
- 扬州南部体育公园体育馆超大跨度楼梯桁架施工模拟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以扬州市南部体育公园体育馆为背景工程,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en,对超大跨度楼梯桁架施工安装和拆撑进行模拟分析。根据桁架的结构特点和实际施工条件,提出4种施工拆撑方案,分析桁架在各拆撑方案下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研究表明:按提出的施工方案进行安装时,桁架应力和变形均满足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要求,可保证施工阶段安全;提出的4种拆撑方案的桁架应力和位移均满足规范要求,其中方案3的应力和位移变化较为均匀,可有效消除结构由于应力或者位移突变而产生的的不利影响,保证拆撑安全,建议采用方案3作为桁架拆撑方案。
- 杨程曹平周王盛祥王嵘伍凯
- 关键词:超大跨度钢桁架楼梯
- 砖块体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为研究以废弃粘土砖碎块替代天然骨料制备的混合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对预设强度为C40的砖碎块再生骨料混凝土试块进行试验,测得了体积替代率为0%、20%、40%、60%、80%、100%试块的抗压强度、横竖向应变。分析其强度、切线模量、泊松比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骨料替代率的增大,混凝土试块的强度、泊松比逐渐降低,在0%-80%替代率范围内切线模量随替代率增大而降低,但在100%替代率时有所提高。
- 张贺伍凯陈柯呈南洋徐方媛陈峰
- 关键词:再生骨料立方体抗压强度切线模量泊松比
- SRC-RC竖向混合结构损伤破坏与抗震性能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为研究SRC-RC竖向混合结构中转换区域的抗震性能,设计2榀试验模型,其中一榀模型的上下两层砌筑有填充墙。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模型的损伤破坏与性能指标,分析填充墙对转换区域抗震性能的影响,获得滞回曲线,承载力,侧移角,延性系数等关键性能指标。无墙框架的滞回曲线饱满,"捏缩"效应不显著,而填充墙框架的滞回环则表现出明显的"捏缩"效应,曲线中部出现了明显的滑移段,该段内荷载基本保持不变而位移持续变化,填充墙开裂后模型的承载力丧失迅速。虽然两个模型的屈服位移差别不大,无墙框架的塑性发展能力明显好于填充墙框架,在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填充墙极大的限制了侧移的发生,导致塑性发展阶段明显缩短。下层柱脚和上层柱顶都形成塑性铰后框架失效,表现出"强剪弱弯"形态的破坏。填充墙使更多的箍筋达到屈服,框架表现出更显著的剪切受力特征。
- 伍凯张贺岳健广陈峰南洋
-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转换柱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