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7B031500009)
- 作品数:10 被引量:92H指数:5
- 相关作者:杨杰聂川叶秀桢高薇薇陈运彬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新生儿气道分泌物细菌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新生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诊断为VAP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每例患儿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2份,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中加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细胞培养基,共培育6h后采用平板计数法对2组共培育后的细菌进行菌落数(colony-forming unit,CFU)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内源性抗菌肽(Cathelicidin/LL-37)及人β-防御素-2(human β-defensin-2,HBD-2)的水平,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Cathelicidin/LL-37及HBD-2的特异性蛋白表达.采用配对t检验对菌落数及抗菌肽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例患儿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各6例(各占19.3%),溶血葡萄球菌5例(16.1%),大肠埃希菌、脑膜败血伊丽沙白金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各3例(各占9.7%),恶臭假单胞菌2例(6.4%),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例(各占3.2%).研究组菌落数目低于对照组_分别为(2.60±0.67)×104 CFU/ml与(1.18±0.32)×105 CFU/ml,t=-20.19,P<0.01].研究组共培育液中Cathelicidin/LL-37和HBD-2的水平高于对照组[Cathelicidin/LL-37:(8.98±3.22) ng/ml与(3.18±1.57) ng/ml,t=17.79;HBD-2:(379.87±11.74) pg/ml与(39.89±2.86) pg/ml,t=37.62;P均<0.01].Western印迹法检测到Cathelicidin/LL-37的特异性蛋白表达,并发现研究组中的Cathelicidin/LL-37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分泌抗菌肽Cathelicidin/LL-37及HBD-2抑制VAP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菌生长.
- 刘晓虹杨杰邓文喻罗瑞桦赵路宁郑璇儿杨浩鸣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导管相关性感染Β防御素
- 早期应用益生菌防治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评估早产儿早期应用益生菌后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预防作用。方法将可以进行喂养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40例予常规喂养基础上加上益生菌喂养作益生菌组,另40例只予常规喂养的作对照组,喂养2周后监测两组早产儿的胃食管pH值变化。结果益生菌组早产儿反流发生的次数、反流超过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食管pH<4总时间、反流指数分别是25.7±5.2、4.5±0.7、10.6±1.1、32.6±8.4、5.3±0.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益生菌能改善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和减轻反流程度。
- 向建文杨琳琳杨杰
- 关键词:早产儿益生菌24H食管PH监测胃食管反流
-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关系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啼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与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入住本院新生儿科并出现生后进行性呼吸困难且胸片提示考虑诊断为HMD的403例早产儿,依据家属经济条件使用首剂IX5情况分三组进行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低剂量PS组(L-PS组,剂量≤100mg/kg,n=188)、高剂量PS组(H—PS组,剂量〉100mg/kg,n=94)和未使用PS组(N—PS组,n=121);采用自身对照和组间比较观察PS治疗6h后患儿吸氧浓度(FiO2)、肺部氧合功能,以及三组间观察总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再次插管机械通气率、住院时间和BPD发生情况。结果与N—PS组患儿比较,在给予Ps治疗6h后,LPS组和H-PS组两组患儿的FiO2,OI明显降低,PO2和a/APO2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氧疗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缩短,较少发生再次插管机械通气(P〈0.05);且以H—PS组患儿改变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S组患儿BPD发生(11例,11.7%)明显低于N—PS组(29例,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4.267,P=0.006);L-PS组BPD发生(34例,18.1%)虽然低于N—P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1.354,P=0.062)。结论PS替代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肺部氧合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再次捅管机械通气发生率,且以大剂量(〉100mg/kg)的效果更明显,并能有效地预防BPD的发生。
- 叶秀桢杨杰吴婕翎邓群娣聂川李文成王越
-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肺透明膜病婴儿早产
- 抗生素使用对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调查新生儿鹅口疮发生与抗生素应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3460例住院患儿使用抗生素情况及抗生素使用与鹅口疮的关系。结果抗生素使用和鹅口疮的发生呈正相关,使用二联抗生素患儿鹅口疮发生率明显大于使用单联抗生素患儿,抗生素使用时间越长,抗生素级别越高,鹅口疮发生率越高。结论长期联合使用高级抗生素是导致新生儿鹅口疮增多的重要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
- 许芳张晓玲杨杰
- 关键词:鹅口疮抗生素新生儿
- 新生儿病房阴沟肠杆菌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病房阴沟肠杆菌感染情况及药敏结果,为有效防治阴沟肠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2—7月新生儿病房送检的血、痰、尿、大便、脑脊液及脐带分泌物等细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分析,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药物敏感性,通过改良酶提取物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AmpCβ2内酰胺酶(AmpC酶)和产超广谱β2内酰胺酶(ESBLs),分析不同种类阴沟肠杆菌的药敏结果。结果院内感染47例,占所有病例的7.4%,所有标本中共检出各类细菌395株,肺炎克雷伯细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列前3位(分别占43.2%,10.6%和8.6%),阴沟肠杆菌14株(3.54%),排第8位。标本来源为痰液、血液、尿液和脐带分泌物,分别占64.2%、14.3%、14.3%和7.14%;单产AmpC酶、产AmpC酶+ESBLs、单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21.4%、14.2%、14.2%;产酶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全部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阴沟肠杆菌在新生儿病房感染中并非常见细菌,其主要引起呼吸道、血液、尿路和脐部感染,产AmpC酶和ESBLs在阴沟肠杆菌中较为常见,在未明确药敏之前,可考虑将亚胺培南列为经验用药,及早有效治疗新生儿阴沟肠杆菌院内感染。
- 聂川张永罗先琼赵长安杨杰张春一
- 关键词:新生儿阴沟肠杆菌
-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比较被引量:19
- 2008年
- 目的:比较两种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110例患儿分入PICC组和UVC组,比较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与UVC组比较,成功作CVC使用80%vs57%(P<0.05);与导管相关的感染41%vs21%(P<0.05);输液外渗10%vs32%(P<0.05)。两组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穿刺部位出血、堵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ICC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比UVC更为持久、安全,但在住院初期,UVC的应用仍有其临床价值。如何进一步提高UVC的置管成功率和减少NEC的发生,预防与导管相关的感染,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联合应用两种CVC将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 高薇薇杨杰谭三智陈运彬
-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4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8
- 2011年
- 目的观察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54例诊断为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采用nSIMV,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初调呼吸机参数:R 40~45次/min,PIP 20~25 cm H2O,PEEP 4~6 cm H2O,FiO20.21~0.50。观察记录患儿上机后72 h的临床情况,若患儿血气分析PaCO2〉70 mmHg,FiO2〉0.6;出现严重呼吸暂停(24 h内出现2次呼吸暂停需要正压通气,或呼吸暂停持续时间20 s以上超过6次)视为使用该辅助呼吸支持模式失败,须气管插管进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结果 54例患儿,转为SIMV5例,余49例顺利撤除nSIMV。结论 nSIMV能有效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进行呼吸支持,明显改善其低氧血症。
- 王越高薇薇陈运彬张永王艳丽
- 关键词: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无创性机械通气
- 浅谈省级新生儿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被引量:1
- 2008年
- 描述了省级新生儿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新生儿医疗体系中的作用,其中包括提供各项质量保证措施及技术指导、完善全省新生儿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全省新生儿ICU建设规范和技术规范、建立全省新生儿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建立健全全省新生儿转运网路、做好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防治工作以及开展前瞻性的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等,指出新生儿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有助于提高全省新生儿专科的医疗质量,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 罗先琼张小庄叶宁陈运彬杨杰潘继红叶秀桢聂川
- 关键词:新生儿
- 首剂大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度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观察被引量:18
- 2009年
- 目的比较首剂不同剂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48例Ⅲ、Ⅳ级HMD早产儿分为两组:首剂大剂量组(PS治疗剂量150~200mg/kg)和首剂小剂量组(PS治疗剂量50~100mg/kg)。比较两组患儿用药次数、用药总剂量,使用6h后血气分析,PaO2/FiO2,呼吸机通气治疗时间以及监护室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治疗用药总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剂大剂量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监护室住院时间显著低于首剂小剂量组,治疗后6h两组的PaO2,PaO2/FiO2均显著升高,但升高程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S首剂治疗量达150~200mg/kg时治疗重度HMD的效果优于首剂治疗量为50~100mg/kg,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杨杰李文成叶秀桢高薇薇聂川
-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 脐静脉导管置留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影响的探讨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脐静脉导管(UVC)置留后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8年1月住院的VLBWI86例,其中脐静脉导管置留者(UVC组)41例,无脐静脉导管置留者(N—UVC组)45例,观察两组患儿入院后经胃肠喂养时间、胎便排出和体重变化情况,以及低血糖持续时间和喂养后呕吐、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结果:UVC组患儿脐静脉置管一次操作均入血管(100%),导管置留时间(9.2±2.73)天;两组患儿开始经胃肠喂养的时间和胎便开始排出、排完时间以及呕吐、腹胀、NEC、血培养阳性例数、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组患儿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11.55±3.26)天和低血糖持续时间(1.74±1.41)h较N—UVC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静脉导管置留在VLBWI治疗中能迅速有效的建立静脉通道,减少早产儿并发症的产生,且不会影响胃肠喂养。
- 叶秀桢向建文杨杰王越张海春刘永熙
- 关键词:婴儿极低出生体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