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D0343)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姜国华孙忠人张玉瑶寇吉友王吉锡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针刺
  • 4篇神经核
  • 4篇面神经
  • 4篇面神经核
  • 3篇胆碱
  • 3篇胆碱乙酰转移...
  • 3篇穴位
  • 3篇乙酰
  • 3篇乙酰转移酶
  • 3篇神经损伤
  • 3篇转移酶
  • 3篇面神经损伤
  • 2篇源性
  • 2篇针刺效应
  • 2篇针刺穴位
  • 2篇神经营养
  • 1篇电针
  • 1篇电针刺
  • 1篇电针刺激
  • 1篇穴位电针

机构

  • 3篇黑龙江中医药...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作者

  • 4篇姜国华
  • 2篇孙忠人
  • 1篇卫彦
  • 1篇王吉锡
  • 1篇寇吉友
  • 1篇张黎明
  • 1篇张玉瑶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解剖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电针影响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观察(位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20只,单纯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①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②模型组: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③西药组:同前造模,从造模术后第1天起,给予维生素B110mg、维生素B1250μg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1次/d,地塞米松用量从2mg/d开始,以后每隔7d减为半量。④传统针刺组:同前造模,造模后第1天开始用毫针针刺术侧(位,包括翳风、颧髎、地仓、颊车、四白、阳白,每10min捻转1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5d,休息2d。⑤电针刺激组:造模和取(同传统针刺组,翳风(阴极)与颊车(阳极)、地仓(阴极)与四白(阳极)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1~100Hz,电压2V,疏密波刺激,30min/d,连续治疗5d,休息2d。术后7,14,21,28d各组随机取6只兔灌注处死,取左侧脑干组织,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形态的改变,并计数5个固定点400倍视野下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阳性神经元数。结果:大耳白兔1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核中内氏体: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多,其中电针刺激组增多最明显,但这3组仍少于假手术组。②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数:模型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电针刺激组均明显多于西药组和传统针刺组(P<0.01);电针刺激组、传统针刺组和西药组表达逐渐减少,至术后21d降至最低眼(32.69±12.84),(28.17±14.00),(25.52±10.96)个演,术后28d有所回升眼(47.93±11.89),(33.64±12.84),(32.38±12.83)个演,但仍未达到假手术组水平眼(65.01±13.59)个演。结论:(位电针刺激可调节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面神经核中神经�
鞠帮宇张静靳瑞领姜国华
关键词:针刺穴位
穴位电针刺激对周围性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调节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影响,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5-03/2005-0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①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20只,雌雄各半,6~8月龄。随机将兔分为5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每组再分为术后7,14,21,28d4个时间点进行观察。②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模型组: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西药组:造模术后第1天每只给予维生素B110mg/d,维生素B1250μg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用量从每只2mg/d开始,以后每隔7d减为半量。传统针刺组:造模后第1天开始用0.25mm×40mm毫针针刺术侧穴位:翳风直刺1.0cm,颧骨谬直刺0.3cm,地仓直刺0.5cm,颊车直刺0.5cm,四白向下平刺0.5cm、阳白向下平刺0.5cm,每10min捻转1次,留针30min,每针刺治疗5d,休息2d。电针刺激组:从造模后第1天开始取术侧穴位电针刺激,穴位位置、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同传统针刺组,翳风(阴极)与颊车(阳极)、地仓(阴极)与四白(阳极)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1~100Hz,电压2V,疏密波刺激,治疗30min/d,每针刺治疗5d,休息2d。各组均干预28d。③手术后7,14,21,28d,取兔左侧脑干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内氏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形态的改变。按SP试剂盒操作说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神经元进行染色,每张片显微镜下计数5个固定点高倍(10×40)视野下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阳性细胞数。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耳白兔1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核中内氏体: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多,其中电针刺�
姜国华张黎明
关键词:针刺穴位
面神经损伤的针刺效应对兔面神经核中CHAT、BDNF-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DNF-mRNA)表达的影响,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机理。方法:日本大耳白兔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模型组(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西药组(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塞米松)、传统针刺组(针刺翳风、颧、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穴)、电针刺激组(电针针刺翳风、颧、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穴),每组分为术后7dl、4d、21d、28d 4个时间组,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兔面神经核中神经元的变化。采用伊红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细胞形态的改变,用原位杂交方法对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并用表达阳性细胞数定量分析。结果:穴位电刺激后伊红染色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现象比其它4组明显改善,且兔面神经核中BDNF-mRNA的表达,电针刺激组表达明显多于其他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电刺激对损伤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姜国华卫彦寇吉友孙忠人
关键词:面神经核
面神经损伤的针刺效应与面神经核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关系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机制。方法:大耳白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每组又分为术后4个时间点,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家兔面神经核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变化。结果:术后细胞核核仁偏位,术后2、3、4周时模型组胞体肿胀,截面积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尼氏体明显减少,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尼氏体增多,其中电针刺激组增多较明显。电针刺激组ChAT于各时间点均明显好于其他对照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随治疗时间延长ChAT表达增多的趋势,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针刺可提高家兔面神经核中ChAT的表达,并对损伤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姜国华张玉瑶王吉锡孙忠人
关键词:面神经损伤穴位针刺胆碱乙酰转移酶面神经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