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12jjB80010)

作品数:15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朱利泉高启国张贺翠施松梅廉小平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甘蓝
  • 6篇自交不亲和
  • 3篇蛋白
  • 3篇位点
  • 3篇酵母
  • 3篇结球
  • 3篇结球甘蓝
  • 3篇SRK
  • 2篇信号
  • 2篇受体激酶
  • 2篇相互作用
  • 2篇酵母双杂交
  • 2篇克隆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克隆
  • 2篇S位点
  • 1篇蛋白家族
  • 1篇蛋白相互作用
  • 1篇信号传导
  • 1篇信号蛋白

机构

  • 13篇西南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南充市农业科...

作者

  • 13篇朱利泉
  • 8篇高启国
  • 6篇施松梅
  • 5篇张贺翠
  • 4篇蒲全明
  • 4篇廉小平
  • 4篇毕云龙
  • 3篇王小佳
  • 3篇杨昆
  • 3篇柳菁
  • 3篇张莹
  • 3篇刘晓欢
  • 3篇张林成
  • 2篇任雪松
  • 2篇曾静
  • 2篇薛丽琰
  • 2篇常登龙
  • 2篇杨永军
  • 2篇周燕
  • 2篇杨丹

传媒

  • 3篇作物学报
  • 3篇园艺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蔬菜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蓝SCR识别与结合SRK胞外域核心编码区DNA序列的酵母双杂交检测
2012年
SCR是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雄性决定因子。为研究SCR与SRK之间相互作用的核心区段,通过构建结球甘蓝的包含系列不同长度的SCR的cDNA序列的pGBKT7融合载体,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检测SCR与SRK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构建的载体均未出现自激活现象,所获得SCR全长与其相对应SRK胞外域具有相互作用,且相互作用核心编码区位于SCR编码基因的第97~186bp处。实验结果还显示,此单倍型的SCR信号肽剪切位点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残基对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有干扰作用。以上结论为包括甘蓝在内的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薛丽琰罗兵朱利泉杨永军张贺翠常登龙陈松彭一波杨红曾静杨昆高启国李成琼任雪松王小佳
关键词:甘蓝自交不亲和
结球甘蓝叶片卷曲过程中6个生长素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生长素在结球甘蓝球叶向上、向内自然卷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挖掘重要的影响结球甘蓝叶片卷曲的生长素相关基因,通过对结球甘蓝莲座期叶片与结球期叶片的转录组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6个显著差异表达的生长素相关基因,分别为调控生长素动态平衡的Bo ILL6、Bo ASA1基因,控制极性运输的Bo SF21、Bo PIN4基因,参与信号转导的Bo ARF8、Bo GH3.5基因。对上述6个基因进行同源克隆,分别获得全长c DNA序列,序列分析发现6个基因均含有生长素相关的结构域。分子进化树分析发现各基因与芜菁的对应基因遗传关系最近,拟南芥次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Bo ILL6、Bo ASA1与Bo SF21的表达量变化最为显著,结球期叶片相对莲座期叶片的表达量差异均高达12倍以上,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这3个基因可能与结球甘蓝叶片的卷曲发育密切相关。
蒲全明高启国张林成施松梅刘晓欢张莹毕云龙任雪松刘豫东朱利泉
关键词:结球甘蓝基因克隆
结球甘蓝SRK-ARC1-Exo70A1互作域的确定及作用强度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深入研究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关键元件S-位点受体激酶SRK与臂重复蛋白ARC1及ARC1与Exo70A1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理,鉴定SRK-ARC1及ARC1-Exo70A1之间的互作区段,并分析其作用强度,明确蛋白间互作功能域。【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蛋白功能域,根据分析结果以典型的自交不亲和结球甘蓝E1为材料分别扩增SRK、ARC1和Exo70A1含不同功能域的截短体片段,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SRK激酶域(SRKj)及其截短体SRKjΔ1—SRKjΔ4,Exo70A1全长及其截短体Exo70A1Δ1—Exo70A1Δ3的编码序列分别亚克隆至p GADT7(AD)质粒,将ARC1及其截短体ARC1Δ1—ARC1Δ8的编码序列分别亚克隆至载体p GBKT7(BD)质粒。用PEG/Li Ac法将获得的AD和BD重组质粒两两组合分别共转化到酵母AH109感受态中,观察融合菌株在SD/-Leu-Trp-His-Ade/X-α-gal/25 m M 3-AT平板上的菌落生长情况和颜色变化情况,进一步测定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最后通过原核表达体外孵育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对SRK-ARC1及ARC1-Exo70A1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DNA测序和内切酶分析显示成功构建18个酵母双杂交表达载体,且无自激活能力。在SRK-ARC1的10个试验组合中,只有ARC1Δ4、ARC1Δ8、ARC1与SRKj组合的融合菌株在SD/-Leu-Trp-His-Ade/X-α-gal/25 m M 3-AT培养基上长出蓝色菌落,激活报告基因HIS3、ADE2和MEL1。随着SRKj或ARC1截短体片段的延长,二者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逐渐增加,其中,ARC1Δ4与SRKj组合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最高(酶活为15.98)。在ARC1-Exo70A1 16个试验组合中,Exo70A1Δ3与ARC1Δ1Δ3都相互作用,其融合菌株在SD/-Leu-Trp-His-Ade/X-α-gal/25 m M 3-AT培养基上长出蓝色菌落,激活报告基因HIS3、ADE2和MEL1。随着ARC1或Exo70A1截短体片段的延长,二者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ARC1Δ2与Exo70A1Δ3组合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最大(酶活性为25.07)。说明ARC1的N端和Exo70
施松梅高启国廉小平毕云龙刘晓欢蒲全明刘贵喜柳菁任雪松杨晓红朱利泉王小佳
关键词:OLERACEA自交不亲和SRK
喀斯特地形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建立喀斯特地形区的水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根据其制定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并对其效用性进行验证,以期根据喀斯特地形区土壤的矿质养分含量进行合理配肥,达到合理施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收增效的目的。【方法】利用丰缺指标法,对广西喀斯特地形区44个水稻"3414"试验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统计分析,最后以相对产量65%、71%、77%、83%和90%,将本地区土壤中的全氮、速效钾划分为6个等级,有效磷划分为5个等级,并利用三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线性加平台数学模型对每个试验点进行最佳施肥量的模拟,利用对数模型在44个试验点的土壤全氮、速效钾、有效磷和与其相对应的水稻最佳氮肥、钾肥、磷肥施用量之间建立土壤矿质元素与水稻最佳施肥量之间的回归方程。然后基于此方程对10个水稻田间验证试验区以最佳施肥量进行施肥,对试验中水稻苗期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CAT酶活性、SOD酶活性、POD酶活性进行测量,最后对水稻的株高、公顷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水稻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考种,以验证测土配方施肥量的效用性。【结果】根据试验点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以及每个试验点的最佳施肥量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其中六个等级的土壤全氮含量为1.21-1.28、1.28-1.75、1.75-2.21、2.21-2.67,2.67-3.22、〉3.22 g/kg,对应的施肥量分别为234-241、202-234、178-202、158-178、139-158、0-139 kg/hm^2;5个等级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为3.5-5.50、5.50-11.7、11.7-17.85、17.85-25.00、〉25.00 mg/kg,对应的磷肥施用量分别为95-110、70-95、55-70、44-55、0-44 kg/hm^2;6个等级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6.99-19.50、19.50-37.10、37.10-54.60、54.60-72.10、72.10-92.50、〉92.50 mg/kg,对应的钾肥施用量为146-191、117-146、101-117、89-101、78-89、0-78 kg/hm^2。验证试验中测土�
赵亮张贺翠廉小平陆广涛朱利泉
关键词: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肥
甘蓝BoSU03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与SRK相互作用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扩增了从甘蓝柱头蛋白质谱鉴定中获得的泛素蛋白BoSU03基因的编码序列。序列分析表明BoSU03与甘蓝泛素蛋白Bo1003815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8%,含有臂重复结构域,属于植物泛素蛋白家族。为探究BoSU03是否为自交不亲和S位点受体激酶(SRK)下游的互作蛋白,以SRK与ARC1相互作用为对照,利用GAL酵母双杂交系统对SRK与BoSU03进行了相互作用验证,结果表明,BoSRK/BoSU03的转化酵母在四缺平板SD/-Ade/-His/-Leu/-Trp/x-α-gal/25 mmol 3-AT上长势较好,显色较深,进一步检测发现BoSRK/BoSU03转化酵母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值大于BoSRK/BoARCl转化酵母的活性值,这为进一步分析鉴定BoSU03是否参与SRK下游信号传导过程提供了依据。
毕云龙高启国施松梅刘晓欢蒲全明张莹张林成廉小平柳菁朱利泉
关键词:甘蓝酵母双杂交系统
高亲和性铁离子渗透酶Ftr1和Ftr2调控白念珠菌生长和形态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FTR1、FTR2基因缺失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菌丝生长能力,明确高亲和性铁离子渗透酶在白念珠菌生长和形态发生中的功能。【方法】将不同基因型的菌株分别置于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温度下进行培养,对其生长速度以及菌丝的生长状态进行观察,获取相应的实验结果。【结果】FTR1或FTR2单基因缺失对于白念珠菌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FTR1、FTR2双基因缺失使白念珠菌在Spider培养基中不能生长,铁离子的增加能够恢复该双基因缺失株的生长能力。FTR1、FTR2双基因缺失株在营养贫瘠的合成培养基上生长速度也较慢。此外,ftr1/frt1菌株的菌丝生长能力增强,而ftr2/ftr2菌株的菌丝生长能力减弱。双突变株ftr1/ftr1 ftr2/ftr2的菌丝生长能力能够恢复到野生对照株的水平。【结论】Ftr1与Ftr2对白念珠菌在微量铁元素环境中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参与了白念珠菌对碳源N-乙酰葡萄糖胺、乙醇和甘油等的利用。此外,Ftr1对白念珠菌菌丝生长起负调控作用,Ftr2对菌丝生长起正调控作用。因此,ftr1/ftr1 ftr2/ftr2双基因突变株的菌丝生长能力能够恢复到野生对照株的水平。
杜浛朱利泉
关键词:白念珠菌菌丝生长
甘蓝自交不亲和性信号传导元件与传导过程被引量:9
2015年
甘蓝自交不亲和性是由多态性的S位点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实现的。该信号传导途径由8个蛋白质元件(SLG、SCR、SRK、MLPK、THL、ARC1、Exo70A1和MOD/MIP-MOD)组成,本文详细综述了这些元件的编码基因、蛋白质元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元件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信号传导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进展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包括甘蓝在内的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内容。
朱利泉周燕
关键词:甘蓝SIS位点信号传导
同种接合型酵母菌株Y2HGold的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为避开有性融合的局限性,挖掘同种接合型酵母菌株无性融合的潜在应用价值,利用质粒构建了酵母双杂交工程菌株Y2HGold的亮氨酸缺陷型和色氨酸缺陷型菌株;接着采用酶解法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获得原生质体制备方案:酶解温度30℃、处理时间80min、预处理剂含0.1%(w/v)巯基乙醇和0.1%(w/v)EDTA-2Na,酶解液为1.5%(w/v)蜗牛酶和1.5%(w/v)纤维素酶混合,使得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率分别达82%和37%;最后采用PEG诱导融合的方法,经过同样正交实验得到Y2HGold无性融合条件为:PEG浓度35%、温度25℃、时间40min、pH5.8。筛选得到的无性融合子在遗传上稳定。
常登龙洪玉杨永军张贺翠薛丽琰杨昆朱利泉王小佳
关键词:酵母原生质体
甘蓝MLPK的原核表达及其互作蛋白分离体系的建立被引量:1
2015年
M–位点受体激酶(MLPK)是甘蓝自交不亲和反应的正向调控关键元件,其参与自交不亲和反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了分离与MLPK相互作用的蛋白,在分析了MLPK功能域的基础上采用PCR技术扩增了MLPK激酶结构域编码序列(记为MLPKK),通过体外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了两种MLPK失活突变体(记为mlpk1和mlpk2),然后以p ET43.1a为载体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 ET43.1a-MLPKK、p ET43.1a-mlpk1和p ET43.1a-mlpk2,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纯化。纯化的融合蛋白p ET43.1a-MLPKK、p ET43.1a-mlpk1和p ET43.1a-mlpk2分别与高度自交不亲和甘蓝‘A4’柱头总蛋白提取液进行孵育,孵育后利用融合蛋白序列中的6×His标签与Ni+结合的特性,钓取MLPK的互作蛋白,建立了分离MLPK互作蛋白的新方法。孵育产物经SDS-PAGE电泳显示,与两个突变体蛋白泳道对比,在p ET43.1a-MLPKK与柱头总蛋白提取液孵育产物的泳道中成功获得了候选的与MLPK互作的蛋白条带,这为后续互作蛋白质谱鉴定以及功能解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刘晓欢高启国施松梅蒲全明毕云龙张莹朱利泉王小佳
关键词:甘蓝自交不亲和
结球甘蓝ARC1与Exo70A1编码区cDNA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2016年
在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过程中,ARC1与Exo70A1的相互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了研究10种自交不亲和结球甘蓝材料ARC1和Exo70A1的进化关系,对其编码区c DNA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10种材料和前人已发表的83条ARC1和73条Exo70A1的相关序列的ARC1-Exo70A1的互作区和非互作区编码序列进行了变异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1)所选育的10种结球甘蓝材料的ARC1与Exo70A1的编码区核酸序列存在平行进化关系,且均聚类于芸薹属分支下;(2)ARC1比Exo70A1编码区序列进化速率快;(3)ARC1和Exo70A1互作编码区核酸序列存在明显的协同进化,而ARC1和Exo70A1非互作编码区核酸序列则在进化上呈现明显分异;(4)ARC1和Exo70A1互作编码区c DNA的进化均快于非互作编码区。
杨丹廉小平周燕张贺翠杜丹高启国任雪松朱利泉
关键词:自交不亲和进化关系协同进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