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美国内政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老虎与犀牛保护基金

作品数:7 被引量:129H指数:6
相关作者:张明海张常智李言阔刘群秀蒋志刚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资助项目World Wildlife Fund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种群
  • 3篇马鹿
  • 2篇东北虎
  • 2篇种群数量
  • 2篇猎物
  • 1篇调查法
  • 1篇东部林区
  • 1篇野生东北虎
  • 1篇野生马鹿
  • 1篇生境
  • 1篇生境利用
  • 1篇生境选择
  • 1篇偷猎
  • 1篇种群密度
  • 1篇种群现状
  • 1篇狍子
  • 1篇网络法
  • 1篇林区
  • 1篇可获得性
  • 1篇和食

机构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济南动物园

作者

  • 4篇张明海
  • 2篇张常智
  • 1篇蒋志刚
  • 1篇姜广顺
  • 1篇李言阔
  • 1篇谢绪昌
  • 1篇刘群秀
  • 1篇马建章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1篇野生动物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黑龙江完达山东部林区偷猎对野生马鹿种群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2004年和2005年冬季,在黑龙江省完达山林区,通过实地调查、发放调查表和走访当地居民等方法,初步确定了该林区偷猎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野生马鹿种群繁殖率和存活率的影响,并根据实际调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造成马鹿死亡的因素主要包括枪打、下套和下药,此外也存在狗咬、自然灾害和疫病等。在研究地区各林场的偷猎频率和强度各不尽相同,但高频率和高强度偷猎活动是引起马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刘群秀马建章谢绪昌张明海
关键词:马鹿种群数量偷猎
基于生境可获得性的完达山地区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冬季生境选择被引量:19
2008年
于2004~2005年冬季研究了完达山地区马鹿的生境利用和选择。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获取了研究地区马鹿种群水平上的生境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从区域尺度上测度了各类生境因子的可获得性。通过比较被利用生境与可获得生境,测度了马鹿冬季对各类生境或生态因子的选择。结果表明,马鹿对植被类型、海拔、坡向、NDVI等级、到公路距离表现出非比例利用,对坡度的利用与其可获得性则没有显著性差异。马鹿选择采伐迹地,低郁闭度生境(第2、3NDVI等级),200~300m海拔区间,南坡,距离公路600~700m的区间。马鹿采食生境和卧息生境对各类因子具有不同的选择性,表现出不同功能生境分离的特征。对于采食生境,马鹿选择采伐迹地、阔叶疏林,低郁闭度(第2、3NDVI等级),南坡;对于卧息生境,马鹿仅选择采伐迹地,低郁闭度(第2、3、4NDVI等级)。根据马鹿活动样点的出现与否,建立了马鹿冬季生境选择的逻辑斯谛回归模型。模型回判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马鹿活动样方与对照样方的总体正确预测率为74.4%,对马鹿活动样方的正确预测率为84.2%,对对照样方的正确预测率为62.4%,能够较好的预测生境利用概率。
李言阔张明海蒋志刚
关键词:马鹿生境利用可获得性生境选择
中国野生东北虎数量监测方法有效性评估被引量:18
2012年
虎数量监测是虎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野生虎现存数量少、领域宽广,加之习性机警,很难对其数量和种群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评估。合适的虎数量监测方法随着监测目标、监测尺度、虎密度、猎物密度、气候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同。2002—2011年,用东北虎信息收集网络法,样线调查法,猎物生物量和捕食者关系法,对东北虎数量进行监测。(1)用老虎信息收集网络法研究2006年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的种群现状,结果显示东完达山地区2006年东北虎数量为6—9只,由1只成年雄虎,2—3只成年雌虎,2—4只亚成体虎和1只小于1岁的幼体虎组成;(2)用猎物生物量和捕食者关系法得到东完达山地区2002年东北虎的密度为0.356只/100 km2,能容纳22—27只东北虎;(3)用样线法在黑龙江的老爷岭南部和吉林省大龙岭北部面积1735.99 km2的区域内设置样线64条,总长609 km,没有发现东北虎足迹链。样线调查的结果表明,在2011年2—3月该调查区域东北虎的数量为0只。监测结果表明,用猎物生物量和捕食者关系得到东北虎数量远远超过现实数量,人们对有蹄类的盗猎和猎套对老虎的伤害可能是其主要原因;样线法调查得出的结果低于现实种群,主要原因是老虎数量极低和调查者对野生虎行为学了解甚少,较难在野外有效的发现虎信息;且样线法监测仅应用于当东北虎以一定的密度(即有定居虎)存在的情况下(多数监测样线能发现虎信息)。虽然和样线法一样存在着诸如专家估计密度和真实密度之间的关系,老虎足迹数量和老虎真实密度间关系不确定,保守估计等内在缺点,在目前中国东北地区野生东北虎种群密度极低,且多是穿越于中俄边境地区的游荡个体的现状下,信息收集网络法是一种高效,可行东北虎监测方法。因此,建议建立更广泛的监测信息收集网络,培训监测人员,严格执行信息收集程
张常智张明海姜广顺
关键词:种群数量
黑龙江省东完达山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现状及动态趋势被引量:20
2011年
猎物种群丰度是限制虎分布和数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猎物种群密度监测和估算是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采用大样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黑龙江东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马鹿、狍子和野猪)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马鹿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2010±0.0270)只/km2、狍子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4980±0.0436)只/km2、野猪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3423±0.0275)只/k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相同生境下,3种有蹄类密度在在阔叶混交林中和杂木林中差异极为显著;不同的生境,3种猎物的猎物的密度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马鹿密度和野猪密度程正相关,而马鹿密度和狍子密度、狍子密度和野猪密度则不相关。同1989年该地区东北虎猎物种群相比:1989—2002年的13 a时间内马鹿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3.48%、狍子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2.69%、野猪的年平均递减率为1.89%。
张常智张明海
关键词:东北虎马鹿狍子种群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