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计划项目(2011-BH14003)

作品数:12 被引量:78H指数:5
相关作者:苑宏英牛四芳祁丽宋建阳吴丽杰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污泥
  • 4篇剩余污泥
  • 3篇有机质
  • 2篇溶出
  • 2篇酸碱
  • 2篇脱水性
  • 2篇脱水性能
  • 2篇磷释放
  • 2篇磷酸盐
  • 2篇混合污泥
  • 2篇氨氮
  • 2篇
  • 1篇氮磷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电渗析
  • 1篇多效蒸发
  • 1篇压裂
  • 1篇压裂液
  • 1篇厌氧

机构

  • 8篇天津城建大学
  • 4篇天津城市建设...
  • 4篇天津市水质科...
  • 1篇天津大学

作者

  • 10篇苑宏英
  • 5篇宋建阳
  • 5篇祁丽
  • 5篇牛四芳
  • 4篇吴丽杰
  • 3篇费学宁
  • 3篇员建
  • 3篇汤韬
  • 2篇王亭
  • 2篇姜远光
  • 2篇池勇志
  • 2篇苏润西
  • 1篇王愉晨
  • 1篇王小佩
  • 1篇孙力平
  • 1篇赵晓芸
  • 1篇蔡月圆

传媒

  • 3篇天津城建大学...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净水技术
  • 1篇化工进展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酸碱联合调节剩余污泥对有机质的释放和脱水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研究酸碱联合调节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溶解性蛋白质(SPN)和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PS)的释放规律以及对脱水性能的影响,采用3个反应器,其中,1#为先酸(pH 3.0)后碱(pH 10.0)、3#为先碱(pH 10.0)后酸(pH 3.0)的两段控制方式(每段8 d),同时以2#pH不调作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3个反应器中SPN和SPS的释放情况是调节为碱性>酸性>空白,在相同的控制阶段,SPN的释放量明显高于SPS的释放量;SPN和SPS的最大释放量出现在1#的碱性阶段(后8 d),SPN在碱性阶段的第2天达到最大释放量(883.618 mg/L),SPS在碱性阶段的第8天达到最大释放量(165.922 mg/L)。1#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比阻值较低,说明先酸后碱调节方式更利于污泥脱水;在调节为碱性第4天时污泥比阻(SRF)达到最小值(0.342×1013m/kg),处于中难度脱水范围内。与2#相比,3#中的SRF虽稍有改善,但始终处于难脱水范围内。
苑宏英牛四芳宋建阳祁丽汤韬
关键词:剩余污泥有机质
酸碱联合调节剩余污泥过程中氮、磷和有机质的释放被引量:10
2012年
实现城市污泥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是污水厂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过采用(1)先酸性(pH=3)后碱性(pH=10)、(2)先碱性(pH=10)后酸性(pH=3)的两段控制方式(每段反应8 d),同时做pH不调的对比实验,研究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氨氮、磷酸盐和溶解性COD(SCOD)、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等有机质组分的释放。结果表明,酸碱联合调节有利于各组分的释放;氮和磷在酸性条件下的释放量大于碱性,有机质在碱性条件下的释放量大于酸性;采用(2)方式,调为酸性后反应1 d,氨氮的释放量即达到最大(17.28 mg/g TS);采用(1)的调节方式反应7 d,磷酸盐能达到最佳释放量(14.16 mg/g TS);总VFAs的产生受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大,其余有机质组分在(2)的调节方式下,6 d左右即可达到较大释放量。
苑宏英吴丽杰员建牛四芳孙力平
关键词:剩余污泥酸碱氨氮磷酸盐SCOD
酸碱调节对混合污泥中有机质溶出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以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组成的混合污泥为研究对象,将pH值分别控制在酸性(pH值=3.0)和碱性(pH值=10.0),研究了混合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有机质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与酸性条件相比,碱性条件更有利于混合污泥中各有机质组分的释放,且碱性调节还能缩短反应时间。VFAs的变化规律与其他有机质不一致,酸性条件下几乎不产生VFAs,而在碱性条件下VFAs的释放量较大且几乎呈线性增长,反应至16 d时VFAs的释放量达到最大,为224.15 mg/gVS,此时VFAs在SCOD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8.94%。
苑宏英宋建阳吴丽杰牛四芳
关键词:混合污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挥发性脂肪酸
酸碱调节过程中剩余污泥的特性变化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5个反应器(1#,2#,3#,4#和5#),其中1#为单独酸(p H3.0)调节,2#为单独碱(p H10.0)调节,3#,4#为酸碱联合调节,3#为先酸(p H3.0)后碱(p H10.0)调节,4#为先碱(p H10.0)后酸(p H3.0)调节,5#为p H不调的对比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的酸碱调节过程中剩余污泥比阻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污泥经先酸后碱调节(3#反应器)后比阻值比其他调节方式的更小,说明这种调节方式更利于污泥脱水;同时研究了先酸后碱调节(3#反应器)过程中,污泥上清液的浊度、Zeta电位和平均粒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浊度、Zeta电位、平均粒径分别在3.18~149,NTU、-13.4^-0.899,m V、6.11~9.18,μm之间变动,且由酸调节为碱时,浊度明显减小,Zeta电位明显增高.
苑宏英王亭王小佩牛四芳祁丽
关键词:剩余污泥脱水性能浊度ZETA电位
酸碱调节对混合污泥中氮、磷溶出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研究不同酸碱调节下混合污泥(初沉池污泥与剩余污泥按约4∶6的比例混合)中氮磷溶出的变化规律,考察了天津市某污水厂的混合污泥在酸性(pH=3.0),碱性(pH=10.0)以及pH值不调节的情况下,在15~20℃水解酸化过程中氨氮(NH4+-N)和磷酸盐(PO43--P)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对混合污泥进行pH调节可以提高氨氮和磷酸盐的释放量,且混合污泥中氨氮的释放量表现为碱性>对比试验>酸性;磷酸盐的释放量表现为酸性>对比试验>碱性。
汤韬员建苑宏英吴丽杰宋建阳祁丽
关键词:混合污泥氨氮磷酸盐
高浓度工业含盐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7年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高浓度工业含盐废水处理的主流技术(膜蒸馏技术、多效蒸发技术、电渗析技术)研究新进展,针对高浓度工业含盐废水种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介绍了三种耦合处理技术.最后总结在处理高浓度含盐废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技术改进建议.
徐福召员建员建池勇志费学宁张振宇
关键词:含盐废水膜蒸馏多效蒸发电渗析耦合技术
污泥产酸和氮、磷释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污水厂污泥中含有的大量氮、磷、有机酸及病原体,会引发健康和环境风险,同时也限制了污泥的土地回用价值。而氮、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机酸也可用于污水脱氮除磷工艺,即从污水厂内部解决碳源不足的问题。若能将其回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还可以通过将回收的成分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污泥的资源化,部分抵消污泥的处理费用。但要实现污泥中氮磷和有机酸的回收,就必须强化污泥中氮磷和有机酸的释放,使其具有最大释放量。
宋建阳苑宏英赵晓芸杨和义王海霞
关键词:污泥厌氧消化产酸氮磷有机酸
浓盐水零排放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3年
浓盐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等资源,对其进行零排放处理,不仅可以消除浓盐水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可实现对浓盐水中矿物质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分析了浓盐水中盐分、温度、金属污染物和化学药剂等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介绍了对浓盐水进行综合利用的技术,重点阐述了膜蒸馏、正渗透、冷冻法和喷雾脱水法等浓盐水再浓缩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工程实例。最后指出了浓盐水再浓缩处理技术和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相结合是实现浓盐水零排放的有效途径。
王愉晨池勇志苏润西孙涛杨和义苑宏英姜远光费学宁
关键词:环境影响零排放
浓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3年
海水淡化技术是解决中国水资源危机的一种具有根本性的举措之一。然而随着海水淡化产业规模的增大,其产生的浓盐水的排放成了本身面临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浓盐水的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各种危害性,并对浓盐水直接排放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主要处理浓盐水的方法 -真空膜蒸馏浓缩技术、正渗透技术、喷雾蒸发技术、冷冻法浓缩技术。对各种处理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综述,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各项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蔡月圆费学宁苑宏英姜远光苏润西
关键词:海水淡化
超高温水基压裂液增稠剂的改性及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超深井及非常规油气藏开采常常需要压裂液耐温180℃以上,笔者以羧甲基胍胶为母体,通过引入刚性基团2-吡咯烷酮,阳离子基团(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将改性羧甲基胍胶与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复配形成梯形结构,提高压裂液耐温抗剪切性能.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对其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并对其交联性能、高温剪切性能进行测试.其中2-吡咯烷酮+(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羧甲基胍胶与聚丙烯酰胺复配在200℃、170 s-1的剪切速率下剪切60 min后的表观黏度为110 m Pa·s,比未改性的羧甲基胍胶耐温抗剪切能力有明显改善.
谈笑费学宁张宝莲刘鑫
关键词:复合增稠剂改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