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Z121107001012085)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黄晓军赵晓甦王昱许兰平张晓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造血
  • 4篇造血干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急性
  • 4篇干细胞
  • 3篇移植后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淋巴细胞白血...
  • 3篇基因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异基因
  • 2篇异基因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移...
  • 2篇相合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5篇黄晓军
  • 4篇赵晓甦
  • 4篇王昱
  • 3篇赵翔宇
  • 3篇刘开彦
  • 3篇张晓辉
  • 3篇陈欢
  • 3篇许兰平
  • 2篇韩伟
  • 2篇王景枝
  • 2篇闫晨华
  • 2篇刘代红
  • 2篇秦亚溱
  • 2篇张博
  • 2篇韩婷婷
  • 2篇常英军
  • 1篇赵婷
  • 1篇吕萌
  • 1篇王洪涛
  • 1篇王峰蓉

传媒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辅助细胞亚群重建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CD4+T细胞及CD8+T细胞中CD25+Foxp3+(CD4+Treg细胞或CD8+Treg细胞)、IL一17a(Thl7细胞或Tcl7细胞)及IFN.7(Thl细胞或Tcl细胞)表达以及CD4+CD25。CDl27+效应性T细胞(Tcon细胞)重建,比较HLA相合与不合allo—HSCT后T细胞亚群重建的异同。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进行allo—HSCT后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成年血液病患者20例,其中HLA相合10例、HLA不合10例,并留取10份健康供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采用8色流式细胞学检测技术检测CD4+T细胞及CD8+T细胞上CD25+Foxp3+、CD127、IL-17a及IFN-γ表达。结果@HLA全合组与不合组患者移植后2个月内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重建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HLA相合组CD4+Treg细胞[+30d,8.46(0.36~27.41)细胞数/μl对1.10(0.04~8.03)细胞数/μl,P〈0.05;+60d,8.50(1.16-36.20)细胞数/μl对2.73(0.34~6.84)细胞数/μl,P〈0.05]、CD4+CD25-CD127+效应性T细胞[+30d,72.69(3.85~211.73)细胞数μl对13.41(0.48~96.17)细胞数/μl,P〈0.05;+60d,100.85(16.28~267.20)细胞数μl对47.75(6.34~143.04)细胞数/gl,P〈0.05]、Thl7细胞[+30d,2.34(0.02~6.87)细胞数/μl对0.20(0.02~1.34)细胞数/μl,P〈0.05;+60d,1.90(0.36~7.82)细胞数/μl对0.46(0.03~1.39)细胞数似l,P〈0.05]、Tcl7细胞数量(+30d,1.08(0.07~15.03)细胞数/μl对0.25(0.01~0.81)细胞数/pl,P〈0.05;+60d,1.85(0.63~26.57)细胞数仙l对0.46(0.01~3.66)细胞数仙l,P〈0.05]在+30d及+60d均明显高于HLA不合组,Thl细胞及Tcl细胞数量重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Thl与Thl7细胞比值及T
赵翔宇赵晓甦王亚哲常英军吕萌王洪涛韩婷婷黄晓军
关键词:TH1细胞调节性TH17细胞TH1细胞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建的淋巴细胞数量对受者预后的预测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接受非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的单倍体相合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BMT)后30d重建的淋巴细胞绝对数量(ALC-30)对移植预后的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因ALL接受HBMT的62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的ALC-30水平,将受者分为ALC-30≥300/μl组(高ALC-30组)和ALC-30〈300/μl组(低ALC-30组)。观察两组受者移植后ALL复发、移植相关死亡、总体存活率(OS)和无复发存活率(LFS)。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与低ALC-30组相比,高ALC-30组受者具有较低的移植相关死亡率[(10.5±5.7)%和(30.8±8.1)%,(P=0.046)]和ALL复发率[(14.7±6.8)%和(59.1±10.3)%,(P=0.002)]及较高的OS[(79.3±7.5)%和(45.1±8.7)%,(P=0.006)]和LFS[(79.3±7.5)%和(28.4±8.0)%,(P〈0.001)]。结论ALL患者接受HBMT后30d淋巴细胞快速重建可以预测良好的移植预后。
赵翔宇常英军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王昱张晓辉韩伟陈欢黄晓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人人类白细胞抗原全相合与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 比较成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与HLA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 1年12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进行亲缘allo-HSCT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不同类型移植后aGVHD的发病类型与特点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544例患者中,HLA不相合移植后的aGVHD发生率为50.2%,明显高于HLA全相合移植(20.4%,P<0.001),且发生得更早,但Ⅲ°~Ⅳ°aGVHD的累积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4.5%比6.8%,P=0.066);全相合移植中肠道aGVHD发生率较高(31.1%),而在不相合移植中以皮肤aGVHD为主(66.5%),肠道和肝脏aGVHD发生率均较全相合移植低;全相合移植发生aGVHD时发热患者比例较不相合移植低(28.9%比47.6%,P=0.028);全相合移植与不相合移植相比,aGVHD总体治愈率低,特别是Ⅲ°~Ⅳ°aGVHD最终疗效差,二线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低于不相合移植(88.9%比98.8%,P=0.006),aGVHD相关病死率高于不相合移植(11.1%比2.4%,P=0.024).结论 HLA不相合移植后a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全相合患者,但重度aGVHD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一线治疗缓解率相近,但HLA不相合移植患者二线治疗后aGVHD总体缓解率更高.
赵晓甦许兰平刘代红韩婷婷王昱张晓辉闫晨华陈欢韩伟王景枝赵婷李燕张博赵翔宇刘开彦黄晓军
关键词:HLA抗原移植物抗宿主病成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监测E2A—PBX1融合基因的意义初探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伴有E2A—PBX1融合基因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监测E2A.PBX1融合基因水平,分析其水平变化与疾病复发和治疗的相关性。结果10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其中4例为移植前阳性),移植后6例E2A—PBX1基因转阳,中位转阳时问90(75~180)d,第1次转阳基因中位水平为25.200%(0.022%~353.600%),从E2A—PBX1基因转阳至血液学复发间隔中位时间30(0~74)d,4例最终血液学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64(75-240)d。6例E2A—PBX1融合基因转阳患者4例死亡,3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弥漫性肺泡大出血。结论伴有E2A—PBX1融合基因ALL患者移植后一旦E2A—PBX1基因转阳,其水平迅速上升,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
赵晓甦秦亚溱张艳玲徐永艳王昱陈欢王峰蓉王景枝黄晓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T1基因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监测WT1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单位行allo-HSCT,且移植后连续监测WT1基因表达水平的68例T-ALL患者。留取初治,移植前,+30、+60、+90、+180、+270、+360d骨髓标本,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监测WT1基因表达水平,同时经流式细胞术(FCM)监测微小残留病(MRD)。结果①移植后WT1基因低水平表达与较低复发风险相关;②+60、+90d WT1基因升高与较高累计复发率相关(P〈0.001、P=0.003),与较低的无病生存率(P=0.004、P=0.006)和总生存率相关(P=0.004、P=0.007);③移植后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是T-ALL移植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④联合WT1基因和FCM可用于移植后复发的监测。结论+60、+90d WT1基因升高与T-ALL预后显著相关,应尽早予以干预,减少复发甚至死亡风险。T-ALL移植后WT1基因表达低于0.6%,复发风险较低;WT1基因表达超过0.6%需密切随访,并结合FCM监测,达到MRD阳性标准需临床干预,降低复发率。
张博赵晓甦秦亚溱王昱闫晨华许兰平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
关键词:WT1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