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430205)

作品数:42 被引量:504H指数:16
相关作者:王靖庞艳梅冯利平陈超潘学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7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5篇玉米
  • 13篇气候
  • 12篇干旱
  • 10篇气候变化
  • 7篇水分
  • 5篇生育
  • 5篇生育期
  • 5篇气象
  • 5篇胁迫
  • 5篇涝渍
  • 5篇涝渍胁迫
  • 5篇甘蔗
  • 4篇四川盆地
  • 4篇盆地
  • 4篇气候资源
  • 4篇夏玉米
  • 4篇季稻
  • 3篇冬小麦
  • 3篇水分盈亏
  • 3篇气象因子

机构

  • 23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中国气象局成...
  • 5篇中国气象局
  • 4篇西南大学
  • 4篇广西气象减灾...
  • 4篇四川省气候中...
  • 3篇安徽省气象局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国家卫星气象...
  • 2篇重庆市气候中...
  • 2篇河池市气象局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安徽省科技研...

作者

  • 10篇王靖
  • 8篇庞艳梅
  • 7篇陈超
  • 7篇冯利平
  • 6篇潘学标
  • 5篇余卫东
  • 4篇刘宗元
  • 4篇匡昭敏
  • 4篇赫迪
  • 3篇李莉
  • 3篇盛绍学
  • 3篇罗红霞
  • 3篇王娜
  • 3篇戴彤
  • 2篇陈燕丽
  • 2篇李永华
  • 2篇张天宇
  • 2篇黄肖寒
  • 2篇胡程达
  • 2篇唐红玉

传媒

  • 7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资源科学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象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南方农业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10篇2014
  • 3篇201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1-2010年四川盆地玉米有效降水和需水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9
2015年
作物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与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基于1961-2010年四川盆地104个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1981-2010年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降水量的比率法计算了研究区域内玉米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采用参考作物蒸散量法结合单作物系数法计算了相应时段的需水量,并探讨了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水分盈亏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来,除乳熟到成熟期外,玉米全生育期及播种到乳熟期的有效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均呈减少趋势;除播种到拔节期外,全生育期和拔节到成熟期的缺水量以下降趋势为主。比较各区域典型地区玉米水分盈亏状况,盆地北部玉米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而盆地西部最轻;比较玉米各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满足情况,播种到拔节阶段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研究可为四川盆地玉米种植区的农业用水以及合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庞艳梅陈超潘学标
关键词:降水量四川盆地玉米需水量水分盈亏
黄淮地区涝渍胁迫影响夏玉米生长及产量被引量:39
2014年
在黄淮平原,夏玉米常因降水过多遭受涝渍害而减产,确定其能忍受的涝渍胁迫天数,可为该区减轻涝渍引起的夏玉米产量损失和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管理提供依据。该研究在田间条件下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试验材料,分别于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设置持续淹水(3和5 d)和渍水(5、7和10 d)处理,旨在研究黄淮地区夏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持续涝渍胁迫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拔节期连续淹水3 d或拔节期、抽雄期连续渍水5 d夏玉米产量开始降低,产量损失率随涝渍时间延长而增加:拔节期淹水3 d、抽雄期淹水5 d,其产量损失率分别为28.4%和42.8%;拔节期或抽雄期渍水5 d的产量损失分别为13.8%和5.5%(2011年)和3.0%和3.4%(2012年);拔节期淹水5 d产量损失是淹水3 d的3.1倍;拔节期或抽雄期渍水10 d产量损失分别为渍水5 d的1.3和3.0倍(2011年)、2.4和3.2倍(2012年)。淹水天数相同时,拔节期淹水产量损失率大于抽雄期淹水。所有淹水处理都会降低每平方米有效株数,而抽雄期淹水5 d还影响秃尖比,拔节期淹水5 d影响所有测定指标如收获指数、果穗性状等。不同于淹水处理,所有渍水处理都不影响每平方米有效株数,但影响果穗长和秃尖比、收获指数(抽雄期渍水5 d除外)。涝渍胁迫的后续影响与胁迫生育期、及涝渍天数有关,如抽雄期淹水3-5 d和抽雄期渍水5 d只影响乳熟期地上部分干质量累积,而抽雄期渍水7 d会影响所有生育期干质量累积。拔节期淹水5 d和渍水10 d使玉米后期(吐丝后25-35 d)灌浆速度降低59.6%和28.9%。因此在玉米实际生产中出现连续强降水天气时,建议尽快采取排涝降渍措施减少以避免玉米拔节期连续淹水3 d或抽雄期连续渍水5 d,从而降低涝渍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余卫东冯利平盛绍学石磊
关键词:水分涝渍胁迫夏玉米黄淮地区
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单季稻水分盈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4
2014年
研究利用四川稻区10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和16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0年的单季稻生育期资料,计算了研究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并探讨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内的缺水量和缺水率。结果表明,1961—2010年四川水稻年均缺水率在孕穗到开花期最高,移栽到孕穗期次之,开花到成熟期最低。近50 a来,水稻全生育期年有效降水量、需水量和缺水量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而缺水率在稻区中、西部总体呈升高趋势;有效降水量在移栽到孕穗期和开花到成熟期以减小为主,而在孕穗到开花期总体呈升高趋势;需水量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内总体均表现为减小趋势;缺水量和缺水率在孕穗到成熟期以减小为主,而在移栽到孕穗期稻区中、西部地区呈升高趋势。研究可为四川稻区的农业用水及合理灌溉提供依据。
陈超庞艳梅潘学标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分盈亏统计分析
基于WOFOST作物模型的玉米区域干旱影响评估技术被引量:10
2017年
为探讨作物区域干旱影响评估技术,拓展农业气象灾害区域影响评估方法,基于WOFOST作物模型,以西南玉米干旱为研究对象,对发育期、光合生产等模块进行了改进与提高,利用西南地区8个代表性站点的玉米田间观测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适宜性检验,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南地区历年典型干旱年份,模拟分析了玉米的产量变化趋势,并与实际减产率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玉米生育期模拟值与实测值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由原来的3.25%~6.95%降低到1.48%~3.07%,R^2由原来的0.57~0.79提高到0.63~0.99,平均模拟精度由原来的74.12%提高到78.9%。玉米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NRMSE范围由原来的7.88%~11.99%降低到3.07%~6.79%,R2由原来的0.52~0.93提高到0.77~0.98,平均模拟精度由原来的75.7%提高到80.95%。对1987年、1992年及2006年西南地区关键生育期典型干旱年份产量模拟平均精度分别是69.8%、78.1%与75.9%。结合上述分析可得出模型对发育期与产量的模拟精度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模型对西南玉米主产区干旱影响评估有很好的反应,对干旱分布范围与分布规律的模拟值与实际情况基本接近,表明该方法可为区域干旱影响评估提供一种更为科学的评估技术。
张建平王靖何永坤陈艳英
关键词:作物模型玉米干旱生育期
特早种茶叶开采期预报模型的建立与误差分析
2022年
以特早种茶叶品种“巴渝特早”为研究对象,应用阶段积温预报法、逐步回归预报法、集成预报法分别建立开采期气象预报模型,比较不同预报方法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阶段积温预报法对于“巴渝特早”开采期的预测偏差较大,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剩余均方差为5.225,拟合优度为0.539;逐步回归预报法相较于阶段积温预报法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明显提升,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剩余均方差为2.826,拟合优度为0.749;集成预报模型综合考虑了积温条件以及影响春茶开采的关键时段的关键气象因子,优化单一预报方法的不稳定性,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剩余均方差为2.729,拟合优度0.765,可以应用于特早种茶叶开采期气象预报服务.
武强王旭方丽江姣孙恩虹韩旭陈思英
关键词:开采期误差分析
广西甘蔗秋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为增强对广西甘蔗秋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能力,利用气象、植被、基础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根据风险三角形理念,从广西甘蔗秋旱灾害的危险度、受灾可能性和承灾体脆弱度3个方面,选择因子构建甘蔗秋旱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以确定各指标和因子的权重,构建评估模型,并计算广西甘蔗秋旱灾害风险指数,再基于GIS绘制广西甘蔗秋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显示: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来宾和崇左等市的局部地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地区。利用灾情数据进行验证表明:广西甘蔗秋旱灾害风险分布与甘蔗灾情损失空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李莉匡昭敏莫建飞刘芳黄肖寒
关键词:甘蔗秋旱
1961—2010年南方双季稻区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中国南方双季稻播种面积占到全国水稻的85%以上,研究该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科学地规划和管理双季稻生产。以江南、华南双季稻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61—2010年南方双季稻区275个数据完整性较好的气象观测站点,对双季稻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候资源演变规律及其可能变化的分析表明:该研究区域正处于气温显著上升阶段,气候倾向率为2℃/(10 a),尤其是1997年气温突变之后升温幅度进一步增大,气候倾向率增大为5℃/(10 a),且秋冬季增温更为显著。研究区域降水年际波动较大,无明显增减趋势;从季节上看,春秋降水有减少趋势,而冬夏有增加趋势,且使降水分布更为集中。从空间演变看,双季稻区气候资源的演变趋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华南稻区呈暖湿化,对喜温好水的双季稻生产是利大于弊;而江南稻区则呈暖干化趋势,对水稻生产不利;同时秋旱风险加大,尤其是西部地区将面临水资源减少、水稻种植用水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双季稻区气候变暖,早稻适宜播种期提前、早晚稻生长季延长,热量资源增加以及薄膜育秧技术广泛应用等,都将使双季稻种植格局调整。双季稻区高温日数增多,早晚稻生长发育无效热量也随之增加,整体上江南热量资源的有效性低于华南,尤其是江西和湖南两省,热量有效性均<85%;华南大部地区热量有效性均高于95%。因而,各地可根据所处区域气候资源要素演变规律及热量有效性分布选取产量与品质更好的中晚熟品种种植,提高水稻种植积极性,促进早晚稻安全生产。
李祎君吕厚荃
关键词:气候资源双季稻区界限温度生长季
四川省单季稻高低温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开展单季稻高低温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可为四川省单季稻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基于1981年-2012年四川省26个气象台站单季稻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利用水稻高、低温灾害指标,从灾害发生频率、次数和强度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四川省单季稻生育期内高温和低温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结果表明:1981年-2012年四川省单季稻秧田期低温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发生频率较高,大部地区超过60%;秧田期低温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发生次数较多,大部地区在26~50次;秧田期低温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发生强度较高,大部地区分别为4~12天/次和6~9天/次.近30年来,四川省单季稻秧田期的低温发生次数和强度呈减少趋势;开花期高温发生次数基本不变,发生强度呈现降低趋势;灌浆结实期高温发生次数和强度呈增加趋势.四川省不同区域和不同生育阶段单季稻高温和低温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应对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单季稻的安全生产.
庞艳梅刘佳陈超
关键词:单季稻
基于APSIM模型的气候变化对西南春玉米产量影响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为研究西南地区春玉米生长季主要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本文利用农业气象试验站作物及土壤资料,评价了APSIM-Maize模型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适应性,并应用其分析该地区1961-2010年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了春玉米雨养产量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该区6个常用玉米品种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与实测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MSE)在8d以内;4个品种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低于29%,该模型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研究区域春玉米生长季总辐射在南部中区和北部降低最明显,≥8℃有效积温在西部升高显著,日均温度日较差在西部和东南部减小最显著,总降水在区域中部减少较显著。模拟的春玉米雨养产量在全区46%的研究站点中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尤其东部中区和南部最显著;减产显著的站点中,生长季辐射降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和温度日较差降低对减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2%、40%、1%和-2%。
戴彤王靖赫迪王娜
关键词:贡献率春玉米
1961—2010年气候变化对西南冬小麦潜在和雨养产量影响的模拟分析被引量:16
2016年
利用农业气象试验站作物资料及土壤资料,评价APSIM-Wheat模型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应用该模型分析该地区1961—2010年冬小麦潜在和雨养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揭示小麦生长季主要气象因子对潜在产量和雨养产量的影响及相对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该区5个常用小麦品种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与实测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MSE)在7.0 d以内,地上部分生物量和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低于25%,模型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1961—2010年研究区域36%的站点冬小麦生长季总辐射显著降低,其中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中区最显著;68%的站点生长季≥0℃有效积温显著增加,西部增温显著;30%的站点生长季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南部中区最显著;全区生长季总降水大面积减少但不显著,减少区主要位于最南端和东南部。模拟的冬小麦潜在产量在65%的站点呈显著减产趋势,南部中区和北部变化最明显;雨养产量在25%的站点显著降低,北部地区较明显,全区减产趋势较弱。减产显著的站点中,生长季辐射降低、温度升高、气温日较差减小对潜在产量降低的贡献率分别为45%、36%和2%,对雨养产量降低的贡献率分别为36%、39%和-8%,而降水减少对雨养产量降低的贡献率为7%。西南冬小麦生长季辐射降低、温度升高及降水减少共同导致了冬小麦潜在和雨养产量的显著下降,而气温日较差的降低对冬小麦潜在和雨养产量的影响分别表现为负作用和正作用,整体上辐射和温度的影响程度最大。
戴彤王靖赫迪王娜
关键词:冬小麦APSIM模型气候变化气象因子贡献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