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208085QH154) 作品数:10 被引量:76 H指数:4 相关作者: 葛健 夏瑞祥 曾庆曙 刘亚蒙 王丽红 更多>> 相关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 青岛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细胞间隧道纳米管介导的线粒体转运诱导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抵抗凋亡的研究 2019年 目的观察人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细胞系THP-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之间隧道纳米管(TNTs)结构的形成;探讨TNTs中线粒体转运对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线粒体在TNTs中转运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特异性荧光染料分别对线粒体、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和细胞核进行荧光标记,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MSCs与THP-1细胞间TNTs的形成及TNTs中线粒体的传递。BM-MSCs与THP-1细胞共培养5 d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细胞凋亡;共培养体系分为4组:直接共培养(SC组)、Transwell透膜共培养(TC组)、直接共培养体系中加入细胞松弛素(TNTs抑制剂)Latrunculin B(LC组)、无BM-MSCs而仅有培养液(MC组);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器转运相关马达蛋白(KIF5B)表达水平。结果 BM-MSCs与THP-1细胞间可观察到TNTs形成,BM-MSCs中线粒体通过TNTs单向传递到THP-1细胞,并未观察到线粒体逆向传递。Annexin V-FITC/PI检测THP-1细胞凋亡结果显示,SC组跟LC组凋亡率较MC组明显减低( P <0.01),LC组高于SC组( P <0.01),TC组较SC组和LC组明显升高( P <0.01),TC组与MC组凋亡率无明显差异( P >0.05)。BM-MSCs中 KIF5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HP-1细胞( P <0.001),Rotenone处理BM-MSCs后显著抑制KIF5B的表达( P <0.01)。结论 BM-MSCs线粒体通过TNTs向THP-1细胞单向传递,THP-1细胞摄取BM-MSCs线粒体后可能诱导凋亡抵抗;细胞间线粒体转运可能与马达蛋白KIF5B相关。 徐前飞 刘亚蒙 周震 田志祥 王丽红 胡艳 李静 刘晓颖 葛健关键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THP-1细胞 凋亡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8 2016年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及不同时期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AL初诊患者(9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者(9例)及正常健康对照者(30例)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和CD4+CD25+CD127lowTreg进行检测。结果初诊AL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和NK细胞低于正常对照者(P<0.05),Treg细胞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AL患者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及Treg细胞可逐渐恢复,但NK细胞恢复缓慢,Treg细胞在缓解早期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lo-HSCT患者CD4+T细胞水平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P<0.05),CD8+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结论A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动态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Treg对了解A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节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张司琪 葛健 夏瑞祥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调节性T细胞 项目教学法在医学本科血液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项目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阶段血液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其与传统方法的教学效果的差异。方法将72名学生分为6人每组的实习小组,其中6小组为实验组采用项目教学法指导,余6组为对照组,仍采用教师床边讲授学生观摩的传统方法学习。结果实验组在书面测试和临床操作技能两项测试中成绩更优,整体表现较好。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满意度高。口头测试则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本科生在独立分析临床问题时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结论项目教学法能够适应血液病学教学的特点,能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学习质量和效果。 葛健 夏瑞祥 李庆生 桂钰 金广霞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本科教育 内科学 血液病学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MP治疗个体化的意义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检测使用6-巯基嘌呤(6-MP)维持治疗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型和酶活性,并应用至临床以指导6-MP维持治疗。方法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以PCR结合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等技术检测TPMT基因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TPMT酶活性,对使用6-MP和甲氨蝶呤(MTX)维持化疗的69例成人ALL患者,监测化疗药物的临床和血液学毒性。结果 69例成人ALL患者中有4例酶活性较低的TPMT*1/*3C杂合子,未发现TPMT*2、TPMT*3A、TPMT*3B。成人ALL患者使用6-MP治疗后,TPMT酶活性较治疗前上升。TPMT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观察到的临床药物毒性反应相近,但前者维持治疗期间6-MP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后者[42.17 mg/(m2·d)和69.36 mg/(m2·d),P<0.01]。结论 TPMT基因多态性对6-MP治疗的药物毒性有实质性影响。成人ALL患者使用6-MP治疗前监测TPMT基因型和活性,有助于减少6-MP药物不良反应,实现临床治疗个体化。 葛健 夏瑞祥 杨明珍 夏海龙 王永庆 曾庆曙关键词:巯嘌呤甲基转移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基因多态性 AML对柔红霉素的耐药性与TET2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白血病相关基因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AML初诊患者,对所有患者的54个白血病相关基因采用二代测序仪进行测序,选取突变率最高的基因为研究指标,对比体外药敏试验中对于常见化疗药物耐药性的差异,同时将体外耐药率与实际耐药率进行对比。结果 74例AML初诊患者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为TET2基因,其中11例检测到TET2基因突变,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对于柔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其中9例(81.82%)对其耐药,在63例TET2突变阴性的患者中,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仅4例(6.35%)对柔红霉素产生耐药;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的柔红霉素的耐药率与患者实际发生耐药的比例无明显差异。结论 TET2基因突变增加了AML对于柔红霉素耐药的发生,其可能成为判断DA方案疗效的重要指标。 杨柳 葛健 夏瑞祥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柔红霉素 耐药 抗坏血酸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抗坏血酸(ASC)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8例初治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诱导化疗中是否使用ASC将患者分为应用组(53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的疗效、OS、DFS、化疗前、后肌酐及血钾水平。结果经一个疗程的诱导化疗后,应用组的CR率高于对照组,早期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应用组的中位OS、中位DFS长于对照组;应用组的1年OS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前、后,两组的肌酐及血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C联合化疗治疗老年AML患者能改善预后,同时对肾功能及血钾水平无明显影响。 刘亚蒙 田志祥 夏瑞祥 曾庆曙 周俊杰 徐前飞 葛健关键词:老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 抗坏血酸 生存率 HMGB1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17年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种广泛表达在真核细胞内的非组蛋白核蛋白。正常情况下,HMGB1主要位于细胞核,可与DNA结合,参与DNA复制、重组、转录和修复。此外,细胞受刺激、损伤或死亡后可释放HMGB1到细胞外与多种细胞表面抗体结合,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作者就HMGB1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静 胡艳 王丽红 徐前飞 刘亚蒙 葛健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 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敏性紫癜 类风湿性关节炎 Treg和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研究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和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初治组和完全缓解(CR)组外周血Treg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初治组和CR组AML患者外周血中Tre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高于CR组(P<0.05)。初治组和CR组AML患者外周血的NK(CD3-CD16+CD56+)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低于CR组(P<0.05)。初治组CD3+T细胞、CD4+T细胞含量和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初治组CD8+T细胞含量却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R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接近正常对照组,与初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患者外周血中Treg及CD8+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NK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含量和CD4+/CD8+比值降低,表明AML患者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Treg控制CD8+T细胞免疫应答,同时抑制NK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在CD4+T细胞与CD8+T细胞平衡的失调中起主要作用,与AML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下调Treg的数量或去除其抑制功能,优化AML患者的免疫治疗。 孔令君 葛健 夏瑞祥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TREG 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肿瘤免疫 CXCR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的表达及分布 2014年 目的探讨CXCR4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中的分布、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提取初次诊断的AML患者化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BM-MSCs体外分离与培养;用免疫荧光共聚焦的方法观察各组P2代细胞中CXCR4的亚细胞器定位以及在细胞膜上的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CXCR4的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初治组AML患者BM-MSCs内,CXCR4较缓解组及对照组分布异常,未在高尔基体内蓄积,多分布在细胞膜上,并且CXCR4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初治AML患者BM-MSCs内CXCR4分布和含量改变可能与骨髓造血微环境改变有关,并且对白血病细胞的髓外浸润有协同作用。 桂钰 葛健 夏瑞祥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高尔基体 CXCR4 185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特异性自身抗体种类及类型与地塞米松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探讨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种类(GPⅡb/Ⅲa、GPⅠbα)及类型(IgG、IgM)对地塞米松疗效的影响.方法 185例ITP患者纳入研究,男61例,女124例,中位年龄42(18~83)岁.其中新诊断ITP 117例,持续性ITP 35例,慢性ITP 33例.入组患者接受地塞米松(40 mg/d×4 d)治疗,稳定后逐渐减量至5~10 mg/d维持3~4周.采用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患者特异性自身抗体种类及类型,分析抗体种类及类型与地塞米松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①按抗体类型分组:IgG组:单一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单一抗GP Ⅰ bα抗体阳性、双抗体阳性、双抗体阴性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50.0%、68.0%、72.3%,四组间抗体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89,P=0.009).IgM组:单一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单一抗GPIbα抗体阳性、双抗体阳性、双抗体阴性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2.1%、71.4%、61.9%、68.9%,四组间抗体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19,P=0.437).②按抗体种类分组:抗GP Ⅰ bα组:单一IgG抗体阳性、单一IgM抗体阳性、IgG+IgM双抗体阳性、IgG+IgM双抗体阴性患者有效率分别为52.4%、59.1%、76.5%、77.9%,抗体类型在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11,P=0.013).抗GPⅡb/Ⅲa组:单一IgG抗体阳性、单一IgM抗体阳性、IgG+IgM双抗体阳性、IgG+IgM双抗体阴性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3.3%、71.0%、61.9%、68.9%,四组间抗体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4,P=0.719).结论 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为GP Ⅰ bα-IgG型的成人ITP患者对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的治疗反应较差. 陈洋 葛健 阮敏 朱凌燕 谢研研 夏瑞祥 倪合宇 曾庆曙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自身抗体 地塞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