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2002)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 相关作者:曾桂娥江春媛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当代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研究述评被引量:7
- 2012年
-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因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被"重新发现",然后进入经典作家之列。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非常集中,对吉尔曼其他作品的关注逐渐升温,但缺乏对其作品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全面学术考察。本文从国内外吉尔曼研究的起步谈起,考察吉尔曼研究的特征和嬗变过程,并在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吉尔曼研究的新趋向。
- 曾桂娥
-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
- 理想与现实的对话——论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范式被引量:6
- 2012年
- 乌托邦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强烈的政治色彩使得两者珠联璧合,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成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天然阵地。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以"希望原则"为指导,在文学建构中折射不同时期女性的困境与诉求,并在理想与现实的对话基础上激进地预见女性主义运动的未来,充分展示了乌托邦的女性想象。
- 曾桂娥
- 关键词:乌托邦范式
- 论《皇帝的孩子》中的青年身份建构被引量:7
- 2013年
- 美国作家克莱尔·梅苏德的小说《皇帝的孩子》摆脱"9·11小说"创伤叙事的窠臼,描写纽约知识界文化精英的生活万象,探讨当代美国都市的人文景观和青年人的身份建构,揭示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困境。本文从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视角审视年轻人的顺从与反抗,管窥都市社会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关系,并借助身份认同理论讨论后9·11时代美国青年在消费文化中身份建构的路径,认为该小说在重构人文价值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 曾桂娥江春媛
- 关键词:布迪厄青年身份认同
- 从创意写作项目看美国战后文学——评《系统时代:美国战后小说及创意写作的兴起》
- 2011年
- 从1936年爱荷华大学成立的第一个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Workshop)发展至今,美国的创意写作项目势头日盛,从1965年的十三个激增到如今的八百五十四个,其中有一百五十三个授予艺术硕士学位,三十七个颁发博士学位。但是,有关创意写作项目的争议一直未了,甚至有人戏称之为“僵尸制造业”。
- 曾桂娥
- 关键词:战后文学写作创意硕士学位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