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QD201052)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于海丰张文元张耀春连尉安邹丹丹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低周
  • 2篇低周疲劳
  • 2篇滞回
  • 2篇滞回性能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值模拟
  • 1篇低周疲劳性能
  • 1篇性能模拟
  • 1篇性能试验
  • 1篇翼缘
  • 1篇翼缘宽厚比
  • 1篇设计方法
  • 1篇宽厚比
  • 1篇工字形
  • 1篇钢支撑
  • 1篇Q235
  • 1篇长细比

机构

  • 4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上海建筑设计...

作者

  • 4篇于海丰
  • 1篇邹丹丹
  • 1篇张耀春
  • 1篇连尉安
  • 1篇张文元

传媒

  • 2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ST12材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低周疲劳性能模拟及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前期的滞回性能模拟证实有限元可较精确地模拟ST12材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试件表面的应力应变分布。采用基于应力应变的3种临界面损伤模型预测了支撑的低周疲劳损伤及寿命,结果表明临界面法可较精确预测裂纹开裂位置,预测结果均低于试验结果。基于临界面法的预测结果回归了寿命估算公式,并与基于试验结果的估算公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证实了影响支撑低周疲劳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长细比和翼缘宽厚比。建议设计支撑时在满足"小震"不失稳的前提下,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采用具有较大长细比和较小翼缘宽厚比的支撑,以延长支撑的低周疲劳寿命。
于海丰邹丹丹
关键词:低周疲劳长细比翼缘宽厚比
ST12材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滞回性能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11年
为研究罕遇地震情况下钢支撑的滞回性能,在已有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详细分析了失稳发展过程及失稳形式、最大抗压承载力、屈曲后承载力、跨中最大横向变形、循环累积耗能等性能指标。总体上,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及相关规范、文献结果吻合较好,且数值模拟结果的离散性要小于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分析的可信性。基于此,可得出推论:有限元可较精确地模拟支撑试件表面的应力应变分布,为后续基于应力应变进行支撑的低周疲劳损伤分析奠定了基础。
于海丰连尉安
关键词:滞回性能数值模拟
Q235焊接工字形钢支撑的低周疲劳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12年
对19根Q235材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进行了等幅轴向循环位移作用下的低周疲劳性能试验,基于观测到的翼缘出现可见裂纹时的循环次数提出了估算支撑低周疲劳寿命的经验公式。在试验基础上,对支撑滞回性能和低周疲劳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试件在第1个弹塑性循环受压时就发生了出平面的整体失稳;从第3或第4个循环开始,支撑的抗压、抗拉承载力及单循环耗能进入到稳定退化阶段。将试验及数值模拟得到的支撑稳定承载力及跨中最大横向变形与相关规范、文献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证实了相关规范、文献的可信性。总体上,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但离散性小于试验结果。在数值分析得到的应力-应变结果基础上,利用2种临界面损伤模型预测了支撑裂纹萌生时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的裂纹萌生位置与实测位置一致,预测结果基本位于实测结果的3.5倍分散带以内,偏于安全一侧,同时发现残余应力对支撑的低周疲劳寿命基本没有影响。
于海丰张文元张耀春
关键词:低周疲劳性能滞回性能
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体系抗弯框架设计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为探讨合理的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体系中抗弯框架设计方法,以10层算例为例,分析不同抗弯框架设计方法下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多遇及罕遇地震(无支撑退出工作)下,双重体系与单体系(抗弯框架不加强)动力响应类似。一旦有支撑退出工作,结构的动力响应与输入地震动、支撑退出工作时间、抗弯框架设计方法有关。同一输入地震动、支撑同时退出工作的前提下,抗弯框架按任一层能独立承担层剪力25%设计的双重体系与单体系动力响应类似,而抗弯框架按任一层能独立承担结构基底剪力25%设计的双重体系抗震性能明显较优。在用钢量相差不多的前提下,建议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体系中的抗弯框架按任一层能独立承担结构基底剪力25%设计。
于海丰方斌
关键词:设计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