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375)

作品数:9 被引量:182H指数:8
相关作者:杨荣苏永中刘文杰范桂萍吕晓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土壤
  • 6篇绿洲
  • 5篇农田
  • 4篇黑河中游
  • 3篇地统计
  • 3篇地统计学
  • 3篇沙地
  • 2篇地下水
  • 2篇玉米
  • 2篇沙地农田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土壤有机
  • 2篇硝态氮
  • 2篇绿洲农田
  • 1篇氮肥
  • 1篇氮肥用量
  • 1篇氮积累
  • 1篇氮平衡
  • 1篇氮污染
  • 1篇氮用量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作者

  • 8篇苏永中
  • 8篇杨荣
  • 4篇刘文杰
  • 3篇范桂萍
  • 1篇张智慧
  • 1篇吕晓东
  • 1篇杨秋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10年
2008年,对黑河中游临泽县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详细取样记录的287个样点进行了取样,测定了耕层土壤(0-20cm)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析20多年来土壤速效养分的时空变化。比较2个时期土壤养分含量,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5.5、22.4和42.0mg·kg-1;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2008年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比1982年有显著提高,尤其是速效磷增加了225.6%,土壤缺磷已不再是临泽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子。两个时期速效养分的Kriging插值图叠加结果表明,3种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异质性显著增加,变程分别从1982年的21.96km和80.34km减小到2008年的2.46km和2.13km。人为活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不断提高,使得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增加。研究结果可为临泽县以及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质量的综合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刘文杰苏永中杨荣范桂萍
关键词:土壤速效养分地统计学绿洲农田
黑河中游临泽绿洲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3
2010年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持续稳定的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维持生产能力的基础。土壤有机质的动态演变可以表征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地统计方法研究了黑河中游的临泽县绿洲农田20多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2年0~20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2.78±4.38g/kg,2008年平均为13.76±4.02g/kg;从1982—2008年,有机质含量总体有所上升。(2)两个时期的土壤有机质的实验变异函数值与理论变异函数拟合均较好;克立格插值和不同时期的有机质空间分布图叠加运算表明,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结构性空间变化程度有所减弱。(3)临泽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变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南部的山前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呈现上升趋势;中部地势低下的区域土壤有机质相对较高,由于农田面积扩大,有机肥供应不足而下降显著;北部绿洲与戈壁交错带土壤有机质偏低。总体来看,临泽县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上升,但局部地区的有机质发生了下降。为了防止局部区域土壤有机质下降引起土壤退化,应该采取加大有机肥投入和实施秸秆还田等措施。
刘文杰苏永中杨荣范桂萍杨秋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地统计学绿洲农田
黑河中游绿洲农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调查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通过区域采样的方法,对黑河中游绿洲农田灌区71眼水井硝态氮(NO3--N)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井的NO3--N平均含量为(10.66±0.19)mg.L-1,其中32.4%的水井NO3--N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NO3--N含量>10 mg.L-1),16.9%的水井NO3--N含量严重超标(NO3--N含量>20 mg.L-1).被调查的手压水井NO3--N平均含量为17.41 mg.L-1,比饮用水机井((5.75±0.20)mg.L-1)、灌溉水机井((11.44±1.70)mg.L-1)分别高67.0%和34.3%,超标和严重超标机井所占比例分别为52.4%和28.6%;地下水观测井NO3--N含量的平均值为(11.53±0.92)mg.L-1,超标和严重超标机井所占比例分别为50.0%和25.0%.该区域浅层地下水受到的污染较为严重,区域内深层水井也受到污染威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NO3--N含量顺序为:蔬菜大棚>制种玉米>菜田>带田>水稻>小城镇.蔬菜大棚、菜田和制种玉米种植区域内的地下水污染情况严重.沙质土壤地区地下水NO3--N含量平均值为(27.20±1.96)mg.L-1,比壤土地区的(9.93±0.87)mg.L-1高2.74倍,地下水NO3--N含量的最大和最小值均高于壤土地区,超标率高28.3%,严重超标高52.5%,表明地下水NO3--N污染受土壤质地影响,沙质土壤区域内的地下水更易受到污染.
杨荣苏永中
关键词:地下水硝酸盐土地利用类型
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被引量:15
2009年
研究了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和冬灌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土壤硝态氮(NO3-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0~300cm土层NO3-N含量平均值介于1.27~83.60mg·kg-1;受土壤结构、施肥及灌溉的影响,NO3-N含量在0~40cm和135~300cm土层含量较高,40~135cm土层含量较低;不同农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NO3-N含量差异极为明显,大棚蔬菜地各土层NO3-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农田利用类型,土壤NO3-N累积量表现为大棚蔬菜地>番茄地>棉花地>制种玉米连作田>小麦-玉米轮作田>小麦/玉米间作田>苜蓿地>枣树园;大棚蔬菜地0~300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高达2171.45kg·hm-2,对地下水污染的威胁较为严重,番茄地和棉花地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次之,粮田、苜蓿地和枣树园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较小,但其污染潜力仍不容忽视.冬灌前后NO3-N含量随土壤层次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0~80cm土层冬灌后NO3-N含量低于冬灌前,并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80~300cm土层基本表现为冬灌后NO3-N含量高于冬灌前,且随灌溉量的增加NO3-N含量呈增加趋势;冬灌前后0~80cm土层土壤剖面NO3-N的损失量基本为正值,80~300cm土层基本为负值,并且随灌水量的增加表层土壤NO3-N损失量增大,表明冬灌是造成土壤累积的NO3-N向深层淋溶的主要原因.从减少淋溶和地下水污染的角度考虑,需要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适当减少高NO3-N积累作物的种植,并确定合理的冬灌方式和灌水量.
杨荣苏永中
水氮配合对绿洲沙地农田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和氮平衡的影响被引量:45
2009年
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研究了不同的水氮配合对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在剖面中的累积和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处理产量增加48.22%~108.6%,施氮量超过225kghm-2,玉米产量不再显著增加。受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硝态氮在土壤中呈"W"型分布,即土壤硝态氮含量在0~20cm、140~160cm和260~300cm土层均出现峰值,并随施氮量增加,峰值增高。在常规高灌溉量处理硝态氮含量峰值最高值出现在260~300cm土层,节水25%灌溉处理硝态氮含量峰值最高值出现在土壤表层0~20cm土层。在常规高灌溉量处理0~300cm土层中200~300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比例最高,介于27.56%~51.86%之间;节水25%灌溉处理在0~300cm土层中100~200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比例最高,介于32.94%~38.07%之间;表明低灌溉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在土壤浅层累积较多,而高灌溉处理使更多的硝态氮淋溶至土壤深层。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不施氮处理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均明显减少;而施氮处理变化很小,在低灌溉处理甚至表现出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增加,表明施氮是土壤硝态氮累积的主要来源,而灌溉则使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平均介于27.66~116.68kghm-2、氮素表观损失量平均介于77.35~260.96kghm-2,和施氮量均呈线性相关,即随施氮量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均增加,相关系数R2介于0.79~0.99之间,相关均显著。随施氮量增加,玉米总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增加,氮的农学利用率降低,而灌溉的影响较小。施氮量超过225kghm-2时,地上部植株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开始有降低趋势。所以,在沙地农田,节水10%~25%的灌溉水平和225kghm-2的施氮水平可以在避免水肥过量投入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有机氮淋溶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威胁。
杨荣苏永中
关键词:玉米氮肥用量氮平衡
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玉米水氮用量配合试验被引量:18
2007年
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不同灌溉水平(常规灌溉,12000m^3hm^-2;节水10%,10800m^3hm^-2;节水20%,9600m^3hm^-2)和施氮水平(0、150、225、300和375kgNhm^-2)下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常规高量灌溉(12000m^3hm^-2)和节水10%和20%处理的玉米产量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在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的基础上,施氮量150~375kgNhm^-2较不施氮处理增产74.8%~108.6%,施氮量超过225kgNhm^-2时,产量不再显著增加;平均氮肥利用率(NUE)为50.6%~83.7%,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超过225kgNhm^-2时显著降低。在施用氮肥时,玉米灌溉水生产力(WP)为0.97~1.35kgm^-3,随灌溉量的增加而下降,施氮量超过225kgNhm^-2时,灌溉水生产力不再显著增加。水肥配合有显著的交互效应,高量的水氮配合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水肥利用效率显著下降。对每次灌溉前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3个灌溉水平下0~1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常规高量灌溉并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水分供作物吸收利用;高量灌溉下,0~200cm土壤剖面中NO3^-;-N的积累量低于节水灌溉处理,表明高量灌溉使更多的NO3^--N淋溶至更深的土层,对地下水污染风险加大。从水肥高效利用、降低氮污染风险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综合考虑,进行合理的水肥调控、适度降低灌溉量和氮肥投入是沙地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的合理选择。通过合理的水肥调控,沙地农田仍有很大的节水潜力。
苏永中张智慧杨荣
关键词:玉米水肥利用效率沙地农田
河西走廊中段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的固碳效应被引量:22
2009年
土地利用变化和耕作管理是人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一个重要方面。对河西走廊中段张掖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5a后土壤性状的分析表明,49个退耕苜蓿地土壤与相邻未退耕农田土壤配对样本的比较,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土壤粒级组成和容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pH平均提高了0.11个单位,电导率降低34.8%,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全N)含量较对照农田土壤平均提高18.5%和9.3%,活性有机碳(labileC)增加53.3%。SOC含量受海拔高度和土壤粒粉粒含量的影响,退耕后SOC和全N的增加幅度沙壤土高于粉壤土,而labileC的增加幅度沙壤土低于粉壤土。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SOC和全N储量较农田土壤分别增加2.84Mghm-2和0.21Mghm-2,土壤C、N的固存率平均为0.57Mghm-2a-1和0.04Mghm-2a-1,表明退化土地由1年生作物向多年生牧草的转变有显著的固碳效应和潜力。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较总有机碳的变化更为显著,表明活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苏永中刘文杰杨荣范桂萍
关键词:退耕还草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
民勤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矿化度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1
2009年
为了遏制民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2001年和2006年分别开始实施了关井压田节水措施和石羊河下游放水工程.以此为背景,于2008年采集65个民勤地下水水样,对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进行测试分析,利用传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民勤地下水中SO42-、Cl-、HCO3-、CO32-、Na+、Mg2+、Ca2+和K+浓度分别为(921±1 042)(、241±211)(、282±123)、(4.7±11.7)(、468±599)、(156±166)(、142±89)和(17.6±34.5)mg/L,沿地下水水流方向,它们的浓度均呈现增加的趋势.2008年民勤地下水矿化度为(2.2±1.9)g/L;地下水的类型主要属于SO42--Cl--Na+-Mg2+型水.地下水中NO3-的平均浓度为(8.1±9.9)mg/L,有1.54%的水样中硝态氮含量超过了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结合2002年和2005年同期的矿化度资料,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民勤2002年以来矿化度的时空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矿化度的Kringing插值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矿化度呈从南到北逐渐升高的格局;在时间变化上,对南部区域,2005年矿化度较2002年有所上升,2008年较2005年有所下降;北部区域变化情况则相反.单一的节水措施对地下水没有明显改善作用,石羊河放水加大了红崖山水库的储水量,对民勤地下水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刘文杰苏永中杨荣吕晓东
关键词:地下水水文化学矿化度地统计学
Effects of Wetland Utilization Change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Nematodes in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2016年
The first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wetland reclamation on soil nematode assemblages were provided, three sites in Heihe River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 that is grass wetland(GW), Tamarix chinensis wetland(TW) and crop wetland(CW) treatm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soil nematodes were presented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s in CW treatments, followed by in the 20–40 cm and 40–60 cm layers in GW treatments. Plant-feeding nametode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trophic groups in each treatment, where GW(91.0%) > TW(88.1%) > CW(53.5%). Generic richness(GR) was lower in the TW(16) than that in GW(23) and CW(25). The combination of enrichment index(EI) and structure index(SI) showed that the soil food web in GW was more structured, and those in TW was stressed, while the enrichment soil food web was presented in the CW treatment. Several ecological indices which reflected soil community structure, diversity, Shannon-Weaver diversity(H′), Evenness(J′), Richness(GR) and modified maturity index(MMI)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for assessing the response of soil namatode communities to soil of saline wetland reclamation. Furthermore, saline wetland reclamation also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p H, Electric conductivity(EC),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Total nitrogen(Total-N) and Nitrate Nitrogen(N-NO3–)).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wetland reclamation had significantly effects on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oil properties in this study.
ZHU HongqiangMAO ZhixiaLONG ZhangweiWANG YanSU YongzhongWANG Xuefeng
关键词:土壤线虫湿地利用黑河流域线虫群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