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0132110017)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1
相关作者:孙即霖孙雅文时晓曚高山红周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92886部队解放军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夏季
  • 1篇冬季气候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重力波
  • 1篇上空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气温
  • 1篇气温差
  • 1篇前期信号
  • 1篇潜热
  • 1篇潜热通量
  • 1篇强对流
  • 1篇秋季
  • 1篇热带
  • 1篇热带大西洋
  • 1篇热带海洋
  • 1篇热带西太平洋
  • 1篇热通量
  • 1篇重力波
  • 1篇飑线

机构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太原卫星发射...

作者

  • 6篇孙即霖
  • 2篇高山红
  • 2篇时晓曚
  • 2篇孙雅文
  • 1篇傅刚
  • 1篇衣立
  • 1篇徐佳佳
  • 1篇于斌
  • 1篇公言华
  • 1篇于海利
  • 1篇周旋
  • 1篇张笑
  • 1篇刘洋
  • 1篇郭鲁

传媒

  • 2篇山东气象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北大西洋秋季“三极子”海温结构对冬季大气环流场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等,从北大西洋秋季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入手,对其影响后期冬季大气环流场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北大西洋SST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2)秋季北大西洋SSTA具有较好的持续性,"正负正"海温异常空间分布导致12月巴伦支海上空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偏高;(3)异常环流形势对应的海表面风异常场(SSWA)通过阶段性风-蒸发-SST异常反馈机制(WES机制)利于海温异常分布的持续及对上空异常大气环流的反馈;(4)三极子海温结构中负异常海温自10月份开始有自西向东的移动,风作用下蒸发加大,伴随上升运动自欧洲西部爱尔兰群岛出现自西向东移动的降水正异常区,潜热释放有利于冬季巴伦支海上空的异常高压脊发展。研究表明,北大西洋秋季SSTA通过阶段性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影响海洋温度分布和大气环流异常,对后期冬季中国东北部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时晓曚孙即霖孙雅文毕玮周旋衣立
关键词:秋季SSTA冬季气候
2013年夏季长江中游持续高温与南海对流异常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中气温、位势高度、OLR、风场等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长江中游地区持续高温天气发生的原因。研究发现:造成2013年长江中游地区持续高温天气的原因与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相同。相关分析和大气环流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南海上空异常对流的增强与长江中游持续性高温天气的发生具有更密切的关系。南海上空异常对流加热激发遥相关波列使长江中游地区大气中出现异常反气旋环流,导致下沉运动增强,而长江下游的高温天气主要与菲律宾海附近上空的异常对流活动相联系。南海对流活动的异常加强与南半球通过热带东印度洋向北跨赤道的气流异常增强存在密切的联系。
孙雅文傅刚孙即霖时晓曚
关键词:长江中游
热带海洋潜热长期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1948—2010年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暖池区上空月平均潜热场、10m海表面风速及海气温差场,研究了西太平洋和大西洋暖池区上空潜热的多年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潜热异常与海表面10m风速及海气温差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潜热的长期变化趋势为:年平均潜热在吕宋岛附近海区上空随时间持续增加,而在菲律宾海以东、关岛以南海区则持续减少;热带大西洋暖池区上空潜热的长期变化趋势为:年平均潜热释放在加勒比海区随时间持续增加,而在加勒比海以东及以南的热带大西洋中部地区则持续减少。对比分析表明,潜热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强台风(飓风)的长期趋势比较一致,潜热变化受强台风和飓风的影响明显。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6~9月的潜热长期变化与全年变化有较大差别;热带大西洋暖池区在11月到次年3月的潜热长期变化与全年变化有很大差别。潜热长期变化趋势随季节的变化在两大洋都存在冬季增加的特征。除暖流海区外,两大洋海区潜热变化主要受海表面风速的影响。
公言华孙即霖时晓曚徐佳佳于斌于海利
关键词:潜热通量海气温差热带大西洋
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2014年
利用常规资料、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3年8月10日凌晨发生在青岛近海上空一次飑线大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与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抽吸以及850 h Pa切变线的触发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分析飑线的垂直结构,发现高空存在强烈辐散,低空存在强烈辐合,对流层中高层较干的下沉气流,是导致海面强阵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假相当位温、k指数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出现海难事故海区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结不稳定。利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飑线过程,表明可利用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分析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结构和时空变化特征。
邢如峰孙即霖高山红
关键词:数值模拟飑线过程
山东夏季雷暴天气发生前期信号的分析
2013年
用NCEP1°×1°再分析数据、地面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对2005年—2009年山东省夏季6—9月份的强对流雷暴天气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山东地区雷暴天气现象发生之前有较明显的下沉运动,下沉运动发生的时间在雷暴发生时刻前12—36小时左右,下沉运动发生的位置多在中高空700-500h Pa。在上升运动中,当300h Pa位势高度层上的垂直上升运动ω小于-0.76 Pa·s-1时,一般会有雷暴天气发生。雷暴发生的区域并不一定在不稳定能量为最大值的区域,当不稳定能量积累后,在适当触发条件下就会发生雷暴,而且周围聚集的能量也会辐合汇集到首先爆发的雷暴地区,维持雷暴的发生。
郭鲁孙即霖
关键词:雷暴触发机制
西风急流南侧中尺度重力波对降水落区影响的个例分析
2013年
利用WRF模式对2011年7月2—3日山东地区发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影响这次降水的环流形势不同于典型的华北降水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控制着整个中国东南部区域,高压中心位于台湾海峡区域,脊线位于25°N附近。研究发现,在这次降水过程中由于在山东附近区域上空有很强的非地转风,地转适应的过程会激发中尺度重力波。重力波沿着高空急流南侧自西向东传播,波长在150km^200km之间。由于低层满足位势不稳定条件,200hPa上的波动对降水有激发作用,200hPa辐散中心是造成深厚对流的主要原因,是造成降水在时间和东西向分布不连续的原因之一。
刘洋孙即霖高山红张笑
关键词:强对流高空急流中尺度重力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