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00286)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曾建成裴福兴李涛刘浩龚全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骨肿瘤
  • 3篇脊柱
  • 3篇靶向
  • 2篇预后
  • 2篇转移瘤
  • 2篇脊柱转移
  • 2篇脊柱转移瘤
  • 2篇靶向治疗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肿瘤
  • 1篇血管
  • 1篇腰椎
  • 1篇腰椎肿瘤
  • 1篇药物
  • 1篇原位
  • 1篇增殖
  • 1篇肉瘤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障碍

机构

  • 8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南充市中心医...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曾建成
  • 6篇裴福兴
  • 3篇胡云洲
  • 3篇刘立岷
  • 3篇宋跃明
  • 3篇龚全
  • 3篇刘浩
  • 3篇李伟
  • 3篇李涛
  • 2篇屠重棋
  • 2篇饶书城
  • 2篇李伟
  • 1篇赵晶
  • 1篇杨静
  • 1篇杨效宁
  • 1篇张晖
  • 1篇黄强
  • 1篇罗祥东
  • 1篇宋炎成
  • 1篇沈彬

传媒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Tokuhashi修正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预测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评价Tokuhashi修正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有随访资料的脊柱转移瘤患者447例,采用Tokuhashi修正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分,根据不同分值分成3组,0~8分为A组,9~11分者为B组,12~15分为C组。对3组及不同原发肿瘤部位和恶性程度患者的生存时间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对Tokuhashi修正评分与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Tokuhashi修正评分平均为8.23分,平均生存时间10.2月,中位生存时间7.9月,1年生存率为38%。肿瘤原发于肺、肝、胃肠道、食道、膀胱和胰腺者155例,中位生存时间4.7月(平均5.8月);原发于甲状腺、乳腺、前列腺者146例,中位生存时间12月(平均13.3月);原发于肾脏、淋巴、卵巢和子宫,以及原发灶不明者146例,中位生存时间7.1月(平均9.4月)。A组211例,中位生存时间4月(平均5月);B组147例,中位生存时间10月(平均12月);C组89例,中位生存时间29月(平均29月)。不同原发肿瘤部位及恶性程度患者和不同Tokuhashi修正评分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01)。Tokuhashi修正评分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r=0.833,P<0.001)。结论Tokuhashi修正评分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可作为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单发的、原发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脊柱转移瘤,Tokuhashi修正评分12~15分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
曾建成宋跃明刘浩龚全李涛刘立岷胡云洲裴福兴饶书城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预后
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中的意义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评价Tomita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中的意义。方法:1981年7月 ̄2004年12月我院收治脊柱转移瘤患者447例,男291例,女156例,年龄25 ̄75岁,平均56.1岁。原发灶明确者340例,原发灶不明者107例。同时合并肺、肝、脑等重要脏器转移者215例。手术治疗183例,保守治疗264例。采用Tomita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分,根据不同分值分为4组,2 ̄3分者为A组,4 ̄5分者为B组,6 ̄7分者为C组,8 ̄10分者为D组,对4组及不同原发肿瘤患者的数据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随访3 ̄92个月,平均23.5个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0.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9个月,1年生存率为38%。肿瘤原发于肺、肝、胃肠道者145例,中位生存时间4.4个月;原发于甲状腺、乳腺、前列腺者146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原发于肾脏者27例,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原发于其他部位者22例,中位生存时间5.1个月;原发灶不明者107例,中位生存时间6.8个月。A组65例,中位生存时间34个月;B组49例,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C组128例,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D组205例,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4组间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Tomita评分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单发的、原发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脊柱转移瘤,Tomita评分2 ̄3分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
曾建成宋跃明刘浩龚全李涛刘立岷屠重棋胡云洲裴福兴饶书城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预后
靶向抗骨肿瘤偶联物甲氨蝶呤-偕二磷酸对体外培养的人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应用无桥直接偶联模式合成靶向抗骨肿瘤偶联物甲氨蝶呤-偕二磷酸,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了解其体外骨靶向性及对人成骨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催化氢化法、碳二亚胺法、活化酯化法合成甲氨蝶呤-偕二磷酸的偶联物,用1H-NMR对其结构进行鉴定;通过羟基磷灰石吸附实验验证其体外骨靶向性;通过台盼蓝排斥、平板克隆形成及MTT比色实验检测偶联物对成骨细胞的毒性。结果:新合成的偶联物结构稳定,保持了原药的活性结构部分。体外羟基磷灰石吸附实验中,偶联物的吸附百分率为62.19%。成骨细胞毒性实验中,2000、200、20、2μg/mL浓度的偶联物对成骨细胞的贴壁率、体外克隆形成无明显影响;MTT实验显示各浓度组的成骨细胞OD值逐日增高,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无桥直接偶联模式制备的偶联物甲氨蝶呤-偕二磷酸方法可行,体外具备良好的骨靶向性;偶联物对人成骨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可作为靶向抗骨肿瘤药物进行深入的研究。
杨效宁裴福兴曾建成张晖宋炎成吴勇
关键词:偶联物甲氨蝶呤人成骨细胞
Bmi-1在正常胃组织和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检测Bmi-1在正常胃粘膜、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分析探讨Bmi—1与核增殖抗原ki-67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之间的关系,以及Bmi-1^+细胞与Bcl-2^+/ki-67^-细胞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62例胃癌及配对正常胃粘膜中Bmi-1和ki-67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法观察Bcl-2^+/ki-67^-细胞的分布。结果:胃癌组织中Bmi-1表达(52.5%)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21.6%),P〈0.05;胃癌中Bmi-1表达与Lauren分型、Borrmann分型和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胃癌中ki-67表达与Borrmann分型有关(P〈0.05)。Bcl-2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有关(P〈0.05)。在胃癌组织和肠化生粘膜中,Bmi-1与Bcl-2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Bmi-1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凋亡和癌变有关。在胃癌和肠化生粘膜中Bmi-1和Bcl-2表达的相关性以及Bmi-1^+细胞和Bcl-2^+/ki-67^-细胞分布之间的关系提示Bmi-1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赵晶罗祥东达春丽辛彦
关键词:胃癌癌前病变细胞增殖
MG-63骨肉瘤原位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建立裸鼠股骨骨肉瘤原位模型。方法体内连续传代筛选MG-63细胞系获得高成瘤率的细胞,MG-63细胞悬液或MG-63细胞皮下成瘤瘤组织块接种于裸鼠股骨下端。观察MG-63细胞在股骨骨肉瘤原位模型的成瘤特性,并比较两种成瘤方法的成瘤率,常规影像学检查以及肿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两周内可见局部肿瘤形成。术后4周X线片可见股骨下段溶骨及成骨改变、肿瘤样骨形成。光镜下可见典型的骨肉瘤病理特征,成骨作用明显。细胞悬液法成瘤率70%,组织块法成瘤率100%,两种方法成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裸鼠股骨下段原位肿瘤移植模型,为骨肉瘤的研究提供了更接近人体内环境的研究基础。
李伟曾建成裴福兴黄强
关键词:骨肉瘤裸鼠
靶向抗肿瘤耦联物苯丙氨酸氮芥-己二酸桥-偕二膦酸的骨靶向性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合成一种双膦酸盐和亲骨核素为导向、化疗药物和β射线协同发挥作用的骨肿瘤靶向治疗系统,并验证其靶向性。方法将苯丙氨酸氮芥与偕二膦酸盐耦联,再与153Sm鳌合,合成新的耦联物,并通过羟基磷灰石晶体吸附实验和荷瘤鼠体内分布显像实验,了解耦联物体内外的亲骨性能。结果对合成的耦联物结构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得出的光谱数据符合药物合成的要求;耦联物在体外对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小鼠体内放射性计数分布显示骨组织中的强度远远高于其它脏器,在3h左右药物在骨组织中的浓度达到峰值。荷瘤裸鼠各个脏器中放射性计数在肿瘤组织中最高,其次为骨组织,再次为性腺、脾、肺等脏器。结论新合成的耦联物苯丙氨酸氮芥-己二酸桥-偕二膦酸符合原药的功能结构特征;核素153Sm标记的耦联物具有骨靶向性,并且对骨肿瘤区域有较好的亲和性。
李伟李伟曾建成杨静沈彬
关键词:靶向药物骨肿瘤
瘤椎全切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瘤椎全切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6~62岁,平均31.5岁。原发肿瘤10例,其中骨巨细胞瘤4例,软骨肉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复发2例,骨肉瘤1例;转移瘤6例。肿瘤侵犯T53例,T6、T6、7、T9、T11、L2、L4及L5各1例,T8、L1及L3各2例。Tomita外科分型:4型9例,5型6例,6型1例。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7例,D级4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行瘤椎彻底切除,椎管减压,植骨重建。术后根据肿瘤病理类型行相应的辅助治疗。结果术后16例获随访10~63个月,平均27.5个月。患者疼痛均完全缓解,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至D级5例(其中1例术前为A级),E级11例。10例原发肿瘤中,1例骨肉瘤术后18个月双肺转移死亡,余9例均无瘤生存。6例转移瘤中,2例全身转移死亡,1例术后10个月肺部带瘤无症状生存,3例均无瘤生存。16例随访期内手术部位均无肿瘤复发。结论瘤椎全切与重建是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手术适用于胸腰椎原发恶性肿瘤,有复发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及Tomita外科分型为3~5型的胸腰椎单发转移瘤。
曾建成刘浩宋跃明龚全李涛刘立岷屠重棋胡云洲裴福兴
关键词:脊柱肿瘤
骨肿瘤靶向治疗系统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8年
李伟曾建成
关键词:骨肿瘤靶向治疗靶向给药
骨肿瘤血管的靶向治疗系统被引量:4
2008年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肿瘤区血管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因子参与的多步骤过程,从理论上阻止肿瘤血管生成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阻止肿瘤组织的血管形成,而阻断新生血管形成,是抗癌抗转移的关键环节。血管生长抑制剂、血管抑制基因治疗、血管抑制单克隆抗体等针对骨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并不十分成熟。只有与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的其他手段结合,才能正确认识血管靶向治疗的作用。
李伟曾建成
关键词:骨肿瘤血管靶向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