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04B07)

作品数:18 被引量:105H指数:7
相关作者:陈安民李锋郭风劲方忠熊伟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8篇腰椎
  • 6篇椎间盘
  • 5篇手术
  • 5篇椎间盘突出
  • 4篇腰椎间盘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突出症
  • 4篇椎间盘突出症
  • 4篇脊髓
  • 3篇手术治疗
  • 3篇疗效
  • 3篇颈椎
  • 3篇脊髓损伤
  • 2篇腰痛
  • 2篇腰椎滑脱
  • 2篇术后
  • 2篇退变
  • 2篇切除
  • 2篇肿瘤

机构

  • 1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成都...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李锋
  • 12篇陈安民
  • 8篇郭风劲
  • 7篇方忠
  • 5篇熊伟
  • 4篇李光辉
  • 3篇方煌
  • 3篇黄晖
  • 3篇肖骏
  • 2篇胡伟华
  • 2篇刘金洋
  • 2篇陈文坚
  • 2篇吴建煌
  • 2篇张宏其
  • 2篇尹德龙
  • 1篇姚广清
  • 1篇廖晖
  • 1篇程鹏
  • 1篇霍喜卫
  • 1篇吴巍

传媒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骨科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9篇2010
  • 3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被引量:9
2010年
背景: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采取一期前后路的手术方式治疗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2~74岁,平均51.5岁;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术前X射线,CT或MRI检查提示颈椎被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术后定期复查X射线观察融合率和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情况,全体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5个月。JOA术后6个月评分为(12.88±2.47)分,较术前(6.41±1.28)分明显提高(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优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1%。全体病例植骨在三四个月后均获得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等并发症。提示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早期彻底地减压并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周方宇李锋方忠郭风劲吴华陈安民
关键词: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症前后路
早期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多中心大样本量随访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相关资料分析探讨腰椎问盘突出症的早期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愈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同济医院骨科及周边兄弟医院骨科收治的2007年6月~2010年10月术前确诊为腰椎问盘突出症的60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随访,2006年6月~2009年10月已诊断并行相应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710例患者病例进行分析并随访,按照RDQ功能障碍评分(Roland—morris指数)、腰痛JO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手术治疗占67%,保守治疗占33%,随访8—24个月(平均14.6个月)并按RDQ功能障碍评分、腰痛JO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标准进行近期效果评估。前瞻性研究的病例,RDQ评分患者由治疗前的(18.3±1.4)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8.1±1.5)分;腰痛JOA评分由治疗前的(8.5±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4.5±1.6)分。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两个评分均有大幅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VAS疼痛主观评分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也有明显改善。回顾性研究的病例表明RDQ评分患者由治疗前的(16.3±1.5)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8±1.4)分;腰痛JOA评分由治疗前的(9.3±1.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0.2±1.4)分。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两个评分均有改善,VAS疼痛主观评分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也有明显改善。但早期干预患者(前瞻性研究)与未干预患者(回顾性研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恢复方面有差异。[结论]早期干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比未干预患者功能改善率高,治疗后功能恢复更好。
尹德龙程鹏范震波胡汉生黄晖郭风劲陈安民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干预治疗
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2月共行颈椎前路手术1821例,10例术后出现了颈椎硬膜外血肿,并通过再次行血肿清除减压术得到证实。回顾分析该10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统计分析确诊时段、清除血肿的时段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10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分别是:凝血功能障碍5例,伤口引流障碍2例,血管瘤1例,不明原因2例。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确诊时ASIA等级与确诊时段呈负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8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手术时段呈负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0.93)。结论:术前凝血功能障碍及伤口引流障碍是颈椎前路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并尽快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张宏其陈凌强刘少华赵迪王永福刘金洋吴建煌郭超峰
关键词:颈椎硬膜外血肿脊髓压迫
藻酸钠微球培养对兔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藻酸钠微球培养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NPCs)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4月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6只,取髓核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后分为实验组(藻酸钠微球培养)和对照组(平面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对髓核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MTT法测定两组髓核细胞增殖情况,运用RT-PCR技术检测两组髓核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结果经过2周的培养,两组髓核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差异;藻酸钠微球培养组在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上均高于平面培养组(P<0.01或P<0.05)。结论藻酸钠微球培养法能促进髓核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在维持其表型稳定方面优于平面培养法。
陈文坚李锋陈安民
关键词:髓核细胞表型
医源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研究医源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因素及社会支持情况。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法 ,运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别对19例医源性脊髓损伤患者(研究组)和30例非医源性脊髓损伤患者(对照组)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各项指标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源性脊髓损伤组的患者具有较多的社会心理因素障碍,其中心理状况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4个因子评定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个性特征中的精神质与神经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事件中的紧张总值、负性事件紧张总值、生活事件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源性脊髓损伤患者病后存在较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和社会支持力低下,对患者在给予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应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与社会支持干预。
方忠李锋熊伟李光辉肖骏陈奇杜杏莉陈安民
Wallis腰椎弹性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共使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患者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19~75岁,平均48.0岁。手术开窗摘除突出的间盘,置入Wallis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进行VAS及ODI评分。术后随访(12.1~25.4)月,平均(17.9±4.0)个月。结果 1例术后半年出现腰痛复发,保守治疗缓解。VAS及ODI术前评分(7.8±1.0)分,(77.9±4.8)%;术后1月评分(1.6±1.0)分,(24.2±4.6)%;术后1年评分(0.8±0.7)分,(13.0±3.8)%。运用SPSS13.0分析,P<0.01,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Wallis系统作为一种弹性固定系统,能够保留固定节段一定的活动度,维持腰椎稳定,预防临近节段退变,是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的有效手段。
解杰郭风劲王建超李锋方煌陈安民
关键词:腰椎腰痛椎间盘
颈髓损伤早期急诊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早期急诊减压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7年6月我科治疗的颈髓损伤患者68例,按是否进行急诊手术分为急诊手术组22例和非急诊手术组46例。所有患者均采集一般资料、神经功能状况(入院时和最后一次随访时)、术后并发症、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受伤节段、手术方式、随访时间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状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最后一次随访时2组相比神经功能无显著性差异,但急诊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非急诊手术组。结论:颈髓损伤后早期急诊手术可行、安全,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帮助。
霍喜卫李锋熊伟姚广清吴巍张勇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急诊手术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及成脂潜能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为便于进一步追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需对其进行标记。目的:采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标记后其诱导成骨及成脂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12/2008-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进行。材料:4月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6只,购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兔双侧股骨,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用脂质体介导法将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转入,经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细胞,分别进行成骨、成脂诱导。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表面标志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情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潜能。结果:经原代及传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呈纺锤形或梭形,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经G418筛选后,镜下可见大量发出绿色荧光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21d后有较多的钙盐沉积,茜素红染色呈红色;成脂诱导3d后,细胞内有小脂滴出现,2周后油红O染色示有大量脂质沉积。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陈文坚李锋周松陈安民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成骨成脂
颈、胸椎手术中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颈、胸椎手术中可能导致医源性脊髓损伤(iatrogenic spinal cord injury,ISCI)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手术中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02年1月-2009年1月行颈、胸椎(C1~T12)手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损伤组(34例)和对照组(86例),对两组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手术和病理因素及可能的保护因素等共30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单因素比较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美国脊髓协会(ASIA)损伤分级、椎管狭窄率、脊髓/有效椎管面积比值、脊髓MRI T2W1高信号、术中出血量、椎管内突出物与硬膜粘连及术中使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等9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ASIA损伤分级、脊髓/有效椎管面积比值、脊髓MRI T2W1高信号、术中出血量与ISCI呈正相关,术中使用MP与ISCI呈负相关。结论合并糖尿病、ASIA损伤分级、脊髓MRI T2W1高信号、脊髓/有效椎管面积比值、术中出血量为ISCI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MP对ISCI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张宏其盛斌黄术邓盎王昱翔吴建煌刘金洋葛磊陈静王锡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外科手术
经骶骨钛网原位融合与经椎间孔融合治疗成人Ⅱ度腰椎滑脱疗效对比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针对13例椎间隙塌陷合并骨质疏松的L5Ⅱ度滑脱患者采取后路减压经骶骨钛网原位融合固定治疗,并与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经椎间孔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21例患者在临床和影像学预后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共34例患者,其中13例接受后路减压经骶骨钛网原位融合术(A组),另外21例接受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TLIF术式(B组)。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和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来评价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参数包括滑移率,全腰椎前凸角和腰骶角。同时记录了术中相关资料,融合率及围术期并发症。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显著低于B组,所有患者术后背部和腿部疼痛均显着减轻,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骶角、腰椎前凸角、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椎体融合率分别为92.3%和95.2%,A组中2例硬膜撕裂,2例一过性的S1感觉异常,踇长伸肌肌力下降1例;B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固定部位疼痛,1例表浅感染,1例螺钉松动。结论对于存在椎间隙塌陷和/或骨质疏松患者,经骶骨钛网原位融合固定术式可成为TLIF术式外的另一选择。经骶骨钛网原位融合固定与TLIF手术相比较,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但在短期临床预后和影像学结果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王哲吴清涛龚凯胡慧敏罗卓荆
关键词:腰椎脊椎滑脱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