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028006)

作品数:18 被引量:248H指数:10
相关作者:李家彪丁巍伟张洁吴振利吴自银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台湾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海底
  • 5篇地震仪
  • 5篇海底地震
  • 5篇海底地震仪
  • 4篇南海西南次海...
  • 4篇海底扩张
  • 3篇地壳
  • 3篇地貌
  • 3篇地球物理
  • 3篇地震
  • 3篇洋中脊
  • 3篇SOUTH_...
  • 2篇地壳结构
  • 2篇地壳速度
  • 2篇多波束
  • 2篇新生代
  • 2篇岩浆
  • 2篇火山
  • 2篇构造地貌
  • 2篇构造演化模式

机构

  • 17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浙江大学
  • 2篇台湾海洋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5篇李家彪
  • 7篇丁巍伟
  • 6篇张洁
  • 5篇吴振利
  • 3篇牛雄伟
  • 2篇丘学林
  • 2篇潘少军
  • 2篇刘宏扬
  • 2篇方银霞
  • 2篇吴自银
  • 2篇李昭兴
  • 1篇李细兵
  • 1篇李守军
  • 1篇赵中贤
  • 1篇边叶萍
  • 1篇倪建宇
  • 1篇初凤友
  • 1篇程子华
  • 1篇翁成郁
  • 1篇高金耀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Scienc...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Acta G...
  • 1篇Scienc...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0篇2012
  • 6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he propagation of seafloor spreading in the southwestern subbasin,South China Sea被引量:30
2012年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pagation, the dynamic model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Subbasin (SWSB), South China Sea (SCS), has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high resolution multi-beam swatch bathymetry and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combined with magnetic anomaly analysis. Spreading propagates from NE to SW and shows a transition from steady seafloor spreading, to initial seafloor spreading, and to continental rifting in the southwest end. The spreading in SWSB (SCS) is tectonic dominated, with a series of phenomena of inhomogeneous tectonics and sedimentation.
LI JiaBiaoDING WeiWeiWU ZiYinZHANG JieDONG ChongZhi
关键词:海底扩张地震剖面
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构造演化模式:来自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新认识被引量:59
2011年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近E-W向或NEE向磁条带的老洋壳,是近NNW-SSE向扩张的产物;晚期扩张从25 Ma开始至16.5 Ma结束,在东部海盆中央区和西南海盆形成了具有NE向磁条带的新洋壳,是NW-SE向扩张的产物.南海海盆分区特点明显,南北分区,东西分段.从南到北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区,南、北亚区由早期扩张产生,而晚期扩张的中央亚区从东到西又可进一步分为6个洋段,中间均由NNW或NW向断裂分割,是扩张中脊分段性的表现.南海晚期扩张具有渐进式扩张的特点,虽然它们均于磁条带异常C5c停止扩张,但开始扩张的时间从东部的C6c(23.5 Ma),到中部的C6b(22.8 Ma),一直变新到西部的C5e(18.5 Ma).东部海盆与西南海盆之间的NNW向断裂是分割两海盆的边界断裂,不仅切割了磁条带异常,控制了两海盆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还使扩张中脊左行平移约95km,造成扩张中心和磁条带不连续.南海海盆扩张期间,其东部没有菲律宾群岛封闭,当时是一个面向大洋的港湾,与亚丁湾洋盆可以对比,是洋中脊向大陆边缘入侵的产物.
李家彪丁巍伟高金耀吴自银张洁
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地震仪天然地震观测及ScS波分裂被引量:5
2012年
简要介绍了南海西南次海盆OBS3D地震探测台阵,整理并详细分析了宽频带OBS的天然地震记录,结果表明共记录了Ms6.0~6.9地震93个,Ms7.0以上地震10个,数据质量较好,特别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以东海域发生的Ms9.0大地震.对4次Ms7.0以上地震的ScS波进行了各向异性反演,结果表明西南次海盆的快S波偏振方向N58°E平行于已停止活动的扩张脊(慢波方向S35°E垂直于扩张轴),说明西南次海盆的扩张脊现今处于挤压应力状态,反映了南海南部边缘的碰撞格局和洋脊停止扩张的动力学原因.
阮爱国李家彪李昭兴丘学林潘少军
关键词:天然地震各向异性
海底地震仪实测信号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置于海底数百米至数千米的海底地震仪(OBS)的实测信号相比陆地地震仪具有不同的特性;由于水的作用或记录信号源频率的不同,短周期OBS和宽频带OBS记录的信号又有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地震探测期间记录的人工气枪震源和天然地震实测信号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如下。1)气枪作业后在海底激发两种噪声:一是水的波动不断叠加形成的长波,周期50s左右,以水平分量为主;二是高频噪声,主要是OBS底座细微晃动引起的。2)宽频OBS对于水下移动目标激发海底波动具有很好的探测能力,特别是水平分量可以获得大振幅且周期特征清晰的记录,并能够指示方向。3)宽频OBS能记录到清晰的天然地震信号,为研究调查区岩石圈结构增添了更多的信息,短周期OBS对远震直达P波有很好的记录。国产宽频I-4C型OBS碰巧记录了日本M9.0级大震。
刘宏扬牛雄伟阮爱国吴振利李家彪潘少军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短周期宽频带
南海礼乐滩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及其新生代构造响应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探索碳酸盐台地在海盆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对南海南部礼乐滩区域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及其与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对多道地震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研究区广泛发育包括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在内的碳酸盐沉积,其发育时间主要集中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在中中新世后开始退积和淹没.通过对穿越礼乐滩区的两条NW-SE向测线NH973-2和DPS93-2的构造沉降反演,进行沉降量、沉降速率计算和构造分析.结果表明:沉降速率及沉降量随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而发生变化,可分为缓慢沉降期(古新世-早渐新世,张裂阶段)、隆升剥蚀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漂移阶段)、加速沉降期(早中新世末期,后漂移阶段1)、强烈沉降期(中新世,后漂移阶段2)和稳定沉降期(晚中新世至今,后漂移阶段3)5个发育期.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期和南海海盆的漂移阶段相对应,构造沉降的分析表明该期间具有构造抬升作用,其与相对上升的海平面结合有利于碳酸盐沉积的发育.在南海扩张期间主地幔对流的控制下,南部陆缘区礼乐地块和礼乐滩盆地之间较大的地壳厚度差异会导致侧向上地温梯度的差异,从而形成礼乐滩盆地之下的次生对流.该次生对流控制了研究区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的隆升剥蚀作用.
方鹏高丁巍伟方银霞赵中贤
关键词:碳酸盐台地
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地震仪(OBS)的三维探测
<正>依托'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台湾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地球科学研究所合作,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成功实施了海底地震仪3D探测。科学...
刘宏扬阮爱国李家彪吴振利牛雄伟
关键词: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地震仪层析成像
文献传递
南海西南海盆的渐进式扩张被引量:37
2012年
在总结渐进式扩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海西南海盆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构造地貌分析及其与多道地震剖面的综合对比研究,结合磁条带异常的识别,建立了西南海盆渐进式扩张的构造演化动力模式.这种渐进式扩张从北东向西南逐步推进,在构造机制上表现为从稳态的海底扩张,到非稳态的初始海底扩张,再向陆缘张裂的逐步转化.西南海盆的扩张属构造主导型的海底扩张,存在一系列非均匀的构造、沉积作用现象.
李家彪丁巍伟吴自银张洁董崇志
大洋核杂岩与拆离断层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是洋中脊中发育的重要构造,被广泛关注.拆离断层一般为长期活动的,低角度的,大断距的正断层,绝大多数形成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内侧角上,其将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物质拆离到海底面形成大洋核杂岩.大洋核杂岩因其表面发育了窗棱构造,在多波束图像上更容易识别.大洋核杂岩所处的地壳年龄较年轻,为0~10 Ma.洋中脊半扩张速率约为10 mm/a,具有不对称扩张的特点,有拆离断层的一侧扩张速率更快.在大洋核杂岩取得的岩芯中代表性岩石为辉长岩,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大洋核杂岩下具有一个大的辉长岩侵入体.发育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区域有升高的布格重力异常,高的P波速度和抬升的莫霍面.拆离断层起源于岩浆供给不足的区域,大多在大洋中脊洋脊段(segment)的末端,其演化会受到上地幔辉长岩体侵入的影响,通过旋转铰链的模式进行.总结了全球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分布情况,讨论了其岩石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和演化模式,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于志腾李家彪丁巍伟张洁梁裕扬朱磊
关键词:拆离断层辉长岩P波速度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科学实验与研究进展被引量:74
2011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7CB411700)首次在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及西南次海盆开展长排列大震源多道地震、海底地震仪(OBS)折射/反射地震等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合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动力模拟等的综合研究,形成如下重要认识:南海海盆新生代发生了早、晚两期海底扩张.早期扩张发生于33.5~25 Ma,经过1.5 Ma的调整,晚期扩张发生于23.5~15.5 Ma.早晚两期扩张均为由东向西传播的渐进式扩张,构造上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特点.南海新生代南、北陆缘沉积盆地从断陷到坳陷的构造转型时间存在差异,并分别与海盆晚期扩张和早期扩张的结束时间相对应.南海新生代陆缘张裂变形具有随深度变化的特点,海盆的洋壳深部和上地幔顶部存在磁化现象,地幔没有明显的速度异常.南北大陆边缘均属非火山型大陆边缘,虽然北部陆缘东段存在下地壳高速层,但没有发现向海反射层,而共轭对比应沿NW-SE向进行.南海新生代南北陆缘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存在系统差异,总体上"外油内气"呈环带分布,南部陆缘盆地具有更优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南海中生代南北陆缘均为华南块体的一个部分,受到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联合控制.
李家彪
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进展:从陆缘裂解到海底扩张被引量:3
2013年
南海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中心,地理位置独特,地质作用复杂,是研究大陆裂解—海底扩张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动力学的天然地质实验室。通过总结近年来对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①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其东段虽有岩浆底侵活动,但其为海底扩张结束后的产物,南部陆缘未发现下地壳高速层,也为非火山型陆缘;②南海陆缘上下地壳的拉张因子存在差异,表明陆缘的张裂变形在纵向上并非是均一的,而具有随深度变化的特点;③南海海盆是通过2期扩张形成的,具有由NE向SW渐进式扩张的特点,其东侧表现为成熟的洋盆,而西侧保留了更多陆缘裂谷的特征;④南海海盆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存在碰撞挤出模型和古南海拖曳模型2种争论,2种模型各有优缺点,需要今后进一步综合研究。
程子华丁巍伟方银霞唐勇
关键词:海底扩张构造演化模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