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33005)

作品数:19 被引量:253H指数:8
相关作者:郑艳潘家华宋蕾谢欣露朱守先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气候
  • 6篇气候变化
  • 3篇低碳
  • 3篇适应气候变化
  • 2篇灾害
  • 2篇适应性
  • 2篇气候变化经济...
  • 2篇气候风险
  • 2篇问卷
  • 2篇经济学
  • 1篇低碳发展
  • 1篇调查问卷
  • 1篇灾害风险
  • 1篇灾害风险管理
  • 1篇政策涵义
  • 1篇政府
  • 1篇上海社会
  • 1篇社会福利
  • 1篇社会福利函数
  • 1篇社会系统

机构

  • 15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中国浦东干部...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经济体制...
  • 1篇中国土地矿产...

作者

  • 9篇郑艳
  • 4篇宋蕾
  • 4篇潘家华
  • 3篇谢欣露
  • 2篇朱守先
  • 1篇黄磊
  • 1篇张莹
  • 1篇王长科
  • 1篇傅崇辉
  • 1篇王文军
  • 1篇廖茂林
  • 1篇姚华栋
  • 1篇刘昌义
  • 1篇周亚敏
  • 1篇张斌
  • 1篇闫俊岳
  • 1篇赵黛青
  • 1篇梁帆
  • 1篇王建武
  • 1篇孙启振

传媒

  • 4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开放导报
  • 1篇经济研究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城市问题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理论探索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鄱阳湖学刊
  • 1篇城市与环境研...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被引量:49
2010年
适应气候变化与发展议题密切相关,这也使得适应成为一个过于宽泛的命题,影响了对适应内涵的理解。首先,本文基于国内外对适应问题的探讨,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分析框架,即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需求,区分增量型适应和发展型适应,并通过工程性适应、技术性适应和制度性适应三种适应手段增强适应能力。增量型适应是指在系统现有基础上考虑新增风险所需的增量投入,这种适应所针对的是发展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仅仅需要应对新增的气候风险所需的适应活动;发展型适应是指由于发展水平滞后,使得系统应对常规风险的能力和投入不足,需要协同考虑发展需求及新增的气候风险。其次,分析了适应的四个基本步骤,即:①评估气候风险及脆弱性;②甄别各种可能的适应对策;③选择可行的适应措施;④推荐"成功"的适应行动。还介绍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分析方法,如脆弱性评估、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适应的成本效益分析等。最后,基于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需求及优先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开发农业适应技术、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健康风险监测、实施灾害保险计划等。
潘家华郑艳
上海市居民的气候风险认知及适应能力被引量:4
2014年
社区居民的风险认知程度是其参与气候适应性建设的基础,其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年龄、教育、收入水平等内生性因素,也包括所处区的受灾频率和社会脆弱性等外生性因素。研究随机抽取366份上海市社区样本,用以分析社区居民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及其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风险认知方面,虽然上海市居民对气候风险的影响有一定认识,但整体偏弱;社区居民所受的教育程度、所在社区的地理区位因素对社区居民的风险认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在适应行为方面,虽然社区居民偏好主动性适应,愿意通过增强疾病抵抗力和改善家庭生活设施来提高其适应风险的能力,但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适应性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投入。
宋蕾
关键词:气候风险
低碳规制的“效率困境”内生性因素分析——基于“认知-态度-行为”模型的调研被引量:2
2012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低碳发展取得重大成绩,但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措施遭遇了"政策供给高成本"和"生活模式高碳化"的激励效率困境,低碳规制效率呈现出"中央-地方-公众"逐层递减的现象。政府作为低碳治理的核心行动者,其低碳理念、行动偏好和行动意愿是导致低碳规制产生效率损失的内生性因素。政府低碳治理的问卷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低碳意识,但在低碳理念、治理动力和规制偏好上存在博弈性偏差。
宋蕾
都市密集区的气候风险与适应性建设——以上海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灾害正在挑战都市密集区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气候脆弱性评价和适应性建设需求是气候风险管理及政策制定的关键。研究着重探讨都市密集区的气候风险特殊性及其脆弱性影响因素。此外,研究基于参与式利益相关者分析法,以上海为例,分析了都市密集区利益相关者对气候风险的认知和适应需求差异。上海最主要的致灾因子为台风、暴雨和热浪,它们对上海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交通物流、能源供给、农业发展和城市积涝。在适应需求方面,上海居民对高温适应需求较高,气象专家更关注农业的气候适应,上海市政管理者最关注暴雨洪涝的风险管理。研究结果表明:都市密集区的气候风险主要来自于:沿海地理区位的气候高敏感性、城市人口老龄化和高密度造成的人口的脆弱性、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恢复力不断下降造成的生态脆弱性和经济结构的气候脆弱性。总体而言,都市密集区在增量型适应建设具有较大空间,而上海的适应性建设应特别注重社区适应能力和城市生态适应能力的建设。
宋蕾
关键词:气候风险
气候公平原则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被引量:25
2011年
气候公平包括结果公平和程序公平,其中结果公平包括平等主义原则、差别原则、历史责任原则、成本效率原则、尊重现状原则、无悔原则等;程序公平包括政治共识原则、主权协商原则、平等参与原则、全体参与原则等。由于国际社会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不同理解和阐释,形成了气候公平理论的两大主流论点(平等人权论和历史责任论),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各种关于国际气候制度的设计方案。当前国际气候制度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为了实现气候公平目标,须从两方面改进和完善现有国际气候制度:一是从实现结果公平、达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设计出发,国际减排机制应当优先考虑各国的减排责任、能力和成本效率三个要素,适应机制则应当基于责任、能力及需求的考量;二是从实现程序公平、促进2012年后的国际气候制度立法的目的出发,国际气候制度设计应当确保全体参与原则和平等协商原则。
郑艳梁帆
关键词:公平原则结果公平程序公平减排
破解政府治理高碳的“效率困境”——基于“认知-态度-行为”模型的调研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政府在激励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低碳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治理高碳的效率却存在着"中央-地方-公众"逐层递减现象。从"认知-态度-行为"模型来看,政府治理高碳能力受到低碳发展的价值观、治理高碳的行动意愿、政策供给的偏好影响。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低碳意识,但由于存在认知差异和获取信息、资金和技术的能力差异,导致治理高碳的政策供给和价值理念在"自上而下"的传导过程中呈现出"效率困境"。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气候风险意识,建立气候减缓与气候适应的协同机制,从单纯强调政策主导转向促进企业等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激发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治理高碳中的重要作用。
宋蕾
关键词:问卷调查
城市居民气候灾害风险及适应性认知分析——基于上海社会调查问卷被引量:8
2014年
快速城市化、人口和产业集聚加剧了城市的气候暴露度和脆弱性,导致城市气候风险增加。气候适应治理是政府和公众共同减小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进程,气候适应障碍主要来自于适应主体的认知和行为。上海是典型的三角洲型河口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其面临巨大的气候变化风险。通过对上海居民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居民对全球、上海市及自身的气候风险评价逐渐递减,这种认知倾向不利于其自身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建设以及构建社会风险共担的气候适应治理机制。居民与科学研究者、决策管理部门的气候风险认知差异较大,表明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气候风险沟通机制上存在障碍。对此,政府部门应加强科普宣传和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在参与气候风险治理中的地位;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适应能力建设;关注气候脆弱群体,促进社区和居民适应能力建设。
谢欣露郑艳
关键词:气候变化
2008年夏季风期间西沙海域海-气通量交换及热量收支被引量:1
2012年
2008年4—10月在中国南海西沙永兴岛近海进行了第4次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获得了整个夏季风期间近海面层湍流脉动量及辐射、表层水温、波浪及距水面3.5、7.0、10.5m高度温、湿、风梯度观测资料,根据涡动相关法和COARE3.0法计算结果研究了2008年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发展、中断、衰退包括暴雨、台风、冷空气影响等天气过程中海-气通量交换和热量收支变化。结果表明:(1)季风爆发前的晴天太阳总辐射强,而海洋失热量较小,热量净收支为较大正值,海面温度迅速升高。季风爆发期太阳总辐射仍然较强,大气长波辐射也有所增强,而海面长波辐射变化很小,故海面净辐射收支仍为正值;(2)季风活跃期特别是降水阶段感热通量增大,季风中断阶段变小;季风活跃期虽然潜热通量增大,由于太阳短波辐射没有减少,海洋净热量收支稍有盈余;中断阶段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减少,海洋吸热大于季风活跃期;降水阶段由于太阳短波辐射减小,感热通量增大,海洋热量收支出现较大负值,海面温度很快降低。季风衰退期风力减弱,湿度减小,潜热通量减小,海洋热量收入又出现较大正值,海面温度回升;(3)台风影响过程中潜热通量随着风速增强迅速增大;感热通量因降水情况不同而有差异,晴天时减小,大雨时剧烈增大;由于太阳短波辐射减少、潜热通量剧增,海洋热量净收支出现负值,促使海面温度迅速降低;(4)动量通量主要与海表面风速有关;动量通量τ与风速V的关系可以表示为τ=0.00171v^2-0.003809v+0.02213。
黄磊王长科闫俊岳孙启振姚华栋赵学华陈长丘
关键词:热量收支
气候容量:适应气候变化的测度指标被引量:24
2014年
本文提出将"气候容量"概念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并论述了与此相关的气候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等概念。气候容量是针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背景下提出的概念,从根本上讲,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是气候容量问题,即一个地区特定气候资源所能够承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数量、强度和规模。气候容量包括天然容量和衍生容量,天然容量包括温度、光照、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等因子,衍生容量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气候灾害风险等要素。气候容量可以借助工程、技术、制度等适应措施进行改善和转移,但是必须遵循经济理性、生态完整性、风险防护、公平分配等原则。对气候容量及其阈值的评估能够与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相结合,测算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最优人口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适应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在气候容量充裕的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是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伴生的问题;而在气候容量严重受限地区,不合理的发展可能进一步恶化气候环境。作者以气候容量充裕的长三角地区和气候容量严重短缺的西部地区为例,分析了气候容量的政策含义,并针对容量限制型的适应问题与发展驱动型的适应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气候容量不仅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概念分析工具,而且可以结合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为制定地区适应与发展规划提供研究支持。
潘家华郑艳王建武谢欣露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经济学
适应规划:概念、方法学及案例被引量:4
2013年
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近些年来积极推动基于适应性管理理念的适应规划决策及实践。针对国内日益迫切的政策需求,本文对适应规划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学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适应规划的理念是适应性管理,适应规划的内容包括规划目标、参与主体、构成要素等,研究步骤包括:①确定适应规划的目标和范围;②气候脆弱性及风险评估;③适应对策甄别及评估;④制定适应战略及规划;⑤政策实施及评估。最后,本文对于如何开展适应对策评估进行了示例分析,这有助于为国内开展适应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郑艳潘家华廖茂林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