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K19B0104)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邵志刚张浪平李志海马宏生王行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2篇反演
  • 2篇俯冲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变形
  • 1篇地震参数
  • 1篇断层
  • 1篇断层运动
  • 1篇形变
  • 1篇应力场
  • 1篇应力场反演
  • 1篇日本9.0级...
  • 1篇天然地震
  • 1篇欧亚板块
  • 1篇强震
  • 1篇强震动
  • 1篇中源地震
  • 1篇汶川MS8....
  • 1篇位错反演
  • 1篇基线

机构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作者

  • 4篇邵志刚
  • 3篇张浪平
  • 2篇马宏生
  • 2篇李志海
  • 1篇刘晓霞
  • 1篇徐晶
  • 1篇周朝晖
  • 1篇王行舟
  • 1篇孙小龙
  • 1篇张永久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汶川M_s8.0地震强震动基线改正及其在位错反演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研究近场强震动记录,发现汶川Ms8.0地震近场峰值加速度在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上盘效应和方向性效应,与汶川引起的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所有强震仪所记录的汶川Ms8.0地震同震加速度记录积分所得地壳同震速度中,有的台站数据存在典型的线性偏移,有的台站数据除线性偏移外还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偏移.采用非线性基线改正方法处理汶川Ms8.0强震同震记录,改正后所得同震位移明显要比线性基线改正更合乎实际情况.以强震动、GPS和InSAR同震位移处理结果做约束,反演了汶川Ms8.0地震同震位错分布,对于汶川Ms8.0地震主要同震破裂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强震动反演结果不仅较好地刻画了汶川Ms8.0地震同震主断裂上地表破裂空间分布详细变化特征,同时也较好地反映北端破裂衰减情况,该结果表明:强震动资料可以为强震后的救援和灾害评估等工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受数据数量的制约,用强震动改正后位移反演所得位错分布中仅汉旺断裂南段存在较为明显位错,强震仪布设时应更多地考虑是否相对均匀地分布在具有发震潜势的断裂周缘,以期更好地在震后应急救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邵志刚周朝晖徐晶张永久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强震动位错反演天然地震
基于形变观测分析2011年日本9.0级地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本文以此次地震的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为约束,依据不同时段断层运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日本海沟地区强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震间日本海沟地区,断层运动闭锁线深度约为60km,闭锁线以上从深到浅依次为断层运动强闭锁段、无震滑移段和弱闭锁段.由同震位错反演结果,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同震存在深浅两个滑移极值区,同震较浅的滑移极值区(同震位错量10~50m,深度小于30km)震间为断层弱闭锁段;同震较深的滑移极值区(同震位错量10~20m,深度在40km左右)震间为断层强闭锁段;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同震位错相对较小,震间断层运动表现为无震滑移.震后初期断层运动主要分布在在闭锁线以上的同震较深滑移极值区,而同震较浅的滑移极值区能量释放比较彻底,断层震后余滑量相对较小.依据本文同震和震间断层运动反演结果,震间强闭锁段积累10m同震位错需要100多年时间,与该区域历史上7级地震活动复发周期相当;震间弱闭锁段积累30~50m同震位错约需要300~600年时间,与相关研究给出的日本海沟9级左右地震复发周期比较一致.在实际孕震能力判定的工作中,由于不同性质的断层段在同震过程中会表现更多的组合形式,断层发震能力判定结果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利用区域形变观测等资料给出震间断层运动特征的研究工作对于断层强震发震能力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邵志刚张浪平马宏生刘晓霞孙小龙
关键词:日本9.0级地震GPS观测地壳变形反演断层运动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相互俯冲的动力作用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强烈变形区域,也是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明确该地区两大板块俯冲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动力作用对研究区域动力环境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出的Slab1.0的研究思路,利用地震参数准定量地给出两大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碰撞接触的几何形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在兴都库什地区呈现自南往北的俯冲;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呈现由北往南的俯冲;同时在兴都库什和帕米尔之间存在俯冲交汇区,在该区印度板块以北西方向、欧亚板块以南东方向相互俯冲.其次基于哈佛大学提供的震源机制解,对不同接触部位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在兴都库什俯冲区域主要表现为逆冲性质,帕米尔弧西段主要表现为走滑性质,且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在俯冲交汇区域,走滑、逆冲性质并存,表现为震源机制一致性紊乱.结合两大板块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认为印度板块在兴都库什地区主动往北俯冲,而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被动往南东—南向俯冲,形成两大板块的相互俯冲.本文从几何形态和应力场反演分析两大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碰撞的动力作用方式,可为该区域地球动力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张浪平邵志刚李志海
关键词:中源地震应力场反演
基于地震参数的缅甸弧俯冲带处板块间几何接触方式的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从全球板块系统来看,中国大陆周边板块活动是其地壳运动的主要外部力源,明确周边板块与中国大陆间较精细的三维几何接触方式对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研究区域地震活动参数,引用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出的Slab1.0模型,对其进行改造以适用于研究缅甸弧俯冲带处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接触的几何产状.其次,沿缅甸弧俯冲边界带截取了166个剖面,依次考察各剖面的震源深度分布情况,对其进行线性平面与非线性曲面拟合,定量地给出了缅甸弧俯冲带东向俯冲的三维几何产状及俯冲范围.最后,针对缅甸弧俯冲带上6个典型剖面的震源深度分布情况,并联合震源机制解和地质构造背景讨论并初步给出了该俯冲带可能的动力作用模式.本文企望为研究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几何接触方式提供一个初步方案,并为板块间的动力作用及相关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张浪平邵志刚马宏生王行舟李志海
关键词:地震参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