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7KJB320074)

作品数:30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陆化李建勇陈丽娟张建富费小明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细胞
  • 18篇骨髓
  • 17篇骨髓瘤
  • 16篇多发
  • 16篇多发性
  • 16篇多发性骨髓瘤
  • 7篇原位
  • 7篇原位杂交
  • 6篇荧光
  • 6篇干细胞
  • 5篇遗传学
  • 5篇荧光原位杂交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遗传学异常
  • 4篇原位杂交技术
  • 4篇杂交技术
  • 4篇细胞遗传
  • 4篇细胞遗传学

机构

  • 25篇江苏省人民医...
  • 7篇江苏大学附属...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老年医...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陆化
  • 21篇李建勇
  • 12篇陈丽娟
  • 10篇费小明
  • 10篇张建富
  • 7篇许家仁
  • 7篇刘澎
  • 7篇王丽霞
  • 7篇徐卫
  • 6篇陆世丰
  • 6篇沈文怡
  • 6篇王晓炜
  • 5篇钱思轩
  • 5篇洪鸣
  • 5篇乔纯
  • 5篇吴雨洁
  • 4篇仇海荣
  • 3篇胡慧瑾
  • 3篇王永韧
  • 3篇朱彦

传媒

  • 10篇中国实验血液...
  • 6篇中国误诊学杂...
  • 4篇中华医学遗传...
  • 3篇国际输血及血...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4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11篇2008
  • 2篇2007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研究中的应用
2009年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细胞遗传学异常表现为独特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在研究中,由于MM细胞增殖率低等原因导致研究进展相对缓慢。但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进步,其在推动MM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晓炜陈丽娟李建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
CAG预激方案与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联合治疗低增生复发难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输注体外扩增的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低增生性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①53岁女性患者1例,2002-01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0型,予HA、EA等诱导方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在随后的4年中给予包括MA、中剂量Ara-C、DA、TA在内的多次巩固治疗以维持完全缓解。2006-01中性粒细胞缺乏,白血病复发。同年3月再次给予TAE方案诱导治疗未缓解,骨髓持续低增生,并持续粒细胞缺乏达半年。②患者有一位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姐姐,为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于2006-07再次入院,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于2006-08-23予CAG方案化疗,即阿柔比星10mg/d,×8d;阿糖胞苷15mg/次,2次/d,×14d;2006-08-23-2006-09-25给予洁欣300μg/d。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霉菌性败血症等重症感染。抗感染治疗的同时,于CAG化疗结束后第2天输注经体外扩增的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数为1.4×10^6/kg受者体质量,以促进骨髓造血恢复支持治疗。结果: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后第15天,中性粒细胞数达到半年多来第1次大于0.5×10^9L^-1。输注1个月后,外周血白细胞数5.5×10^9L^-1,中性粒细胞数4.64×10^9L^-1,血红蛋白量94g/L,血小板数25×10^9L^-1,外周血象渐恢复正常水平。复查骨髓涂片显示骨髓三系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0.4%,骨髓流式细胞仪检查MRD阴性,骨髓达完全缓解,感染症状逐渐控制。随访半年,患者持续完全缓解,未有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出现。结论:CAG方案联合输注体外扩增的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助于衰竭骨髓的造血重建,对长期反复化疗后出现低增生性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新的有前途的方法,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需要通过�
陆世丰陆化刘澎沈文怡洪鸣张建富杨慧李建勇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
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靶向干预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分析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对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凋亡及其对IL-6、IL-1β、SCF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含10%FBS的1640培养液培养得到MSCs,流式细胞术(FCM)鉴定所培养细胞的表型,以终浓度分别为0 nmol/L、50 nmol/L、100 nmol/L、150 nmol/L、200 nmol/L的PS-341作用MSCs 4 h,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荧光显微镜下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观察细胞凋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6、IL-1β、SCF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PS-341可诱导MSCs凋亡,与其浓度成正比;与对照组(0 nmol/L PS-341)比较,浓度分别为50 nmol/L、100 nmol/L、150 nmol/L、200 nmol/L的PS-341作用MSCs 4 h后明显抑制IL-6、IL-1β、SCF的表达(P<0.05);PS-341对IL-6和SCF的抑制与PS-341浓度成正相关(P<0.05),在初发/难治复发和完全缓解(CR)两组患者间均无显著差异;对IL-1β的抑制在CR组较初发/难治复发组更明显(P<0.05);PS-341作用后IL-1β表达的强弱对IL-6及SCF的表达无影响。结论:PS-341诱导MM患者MSCs凋亡和抑制其IL-6、IL-1β、SCF的表达,是PS-341有效治疗MM的靶点之一。
陆化林如峰沈文怡葛峥刘澎张建富吴雨洁费小明李建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本研究比较K562细胞与相同数量以及不同数量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黏附培养前后K56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以探讨MSC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通过建立正常人骨髓MSC的体外培养体系及其与K562细胞共培养的体系测定K562细胞的生长曲线;将不同数量的MSC与K562细胞共培养测定K562细胞的增殖率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独K562细胞培养相比,K562细胞与相同数量MSC共培养后,生长受抑;K562细胞与不同数量MSC共培养后,MSC对K56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周期分析发现,K562细胞与MSC共培养后,G0/G1期以及G2/M期的细胞增加,S期的细胞减少。共培养24、48、72小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K562细胞的凋亡率下降。结论:正常人骨髓MSC能使导致K562细胞生长抑制,阻止K562细胞周期的运行,凋亡率下降,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MSC数量的增加,对K56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增强。
丁烨陆化陆世丰卢瑞南刘澎吴雨洁李建勇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K562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多发性骨髓瘤1q染色体异常与13q缺失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13q4的缺失[del(13q14)]和1q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应用CD138单克隆抗体磁珠分选系统纯化48例初治MM患者的骨髓浆细胞,结合Spectrum Orange^TM直接标记的位于13q14和1q12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8例MM患者del(13q14)及1q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48例MM患者中,用D13S319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22例(45.8%);用CEP1探针检测,23例(47.9%)发现1q染色体异常。其中2例为1q缺失,21例为1q重复。22例伴有de1(13q14)MM患者中16例出现1q染色体异常;26例未检测到del(13q14)MM患者中仅7例发现1q染色体异常,经x^2检验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红=10.02,P〈0.01)。结论del(13q14)及1q染色体异常在MM中的发生率较高,两者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陈丽娟李建勇朱雨王晓炜仇海荣杨瑞芳徐卫许家仁陆化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荧光原位杂交13Q14缺失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K562细胞株NF-κB活性及ICAM-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为了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急性白血病K562细胞株核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体外培养K562细胞,用0、10、20、30、50、100nmol/L的硼替佐米干预K562细胞6小时后收集细胞。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各组细胞NF-κB活性,并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K562细胞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各药物处理组K562细胞NF-κB的活性和ICAM-1的表达均明显受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各组NF-κB活性与ICAM-1表达成正相关。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这为白血病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陆世丰陆化沈文怡张建富刘澎王永韧王丽霞杨慧李建勇
关键词:硼替佐米K562细胞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
用胞质轻链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建立骨髓单个核细胞涂片胞浆轻链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of the cytoplasmic light chain in situ hybridization,cIg-FISH),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te myeloma,MM)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为MM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提供新方法.方法 以骨髓单个核细胞涂片为载体,采用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M浆细胞(plasma cells,PCs)的8号染色体异常情况,并且通过联结7-氨基-4-甲基香豆素-3-乙酸(7-amino-4-methylcoumarin-3-acetic acid,AMCA)的抗人κ或λ轻链抗体标记MM标本中PCs,然后通过联结AMCA的二抗增强荧光效果.结果 单个核细胞涂片上胞浆荧光抗体筛选的PCs有明显的蓝色荧光,18例患者中7例(38.9%)有8号染色体异常,其中8号染色体单体(-8)5例(27.8%),8号染色体三体(+8)2例(11.1%).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涂片cIg-FISH具有简便、特异、准确的特点,可用于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检测.
王晓炜刘小宁陈丽娟周立涛钱思轩洪鸣乔纯张建富陆化许家仁徐卫李建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继发于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08年
目的:探讨继发于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起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对1例以重症肌无力为首发表现的ITP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患者先出现重症肌无力,随后发生ITP,本患者有球后视神经炎病史。结论:免疫系统潜在缺陷的患者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若出现血小板减少或出血症状时要警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
刘增艳陆化沈文怡王永韧张建富李建勇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提高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本例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黄疸等临床表现,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患者有AIHA的发生。结论:AIHA可被认为是AML患者贫血的一种原因,一旦明确其诊断,应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丁烨陆化沈文怡费小明刘增艳张建富李建勇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q21/CKS1B扩增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类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殖和异常积聚为特征的恶性肿瘤.MM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过程及预后差异大,呈明显的异质性.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决定MM预后异质性的重要因素,多为同时有数量和结构改变的复杂染色体异常(CCAs),所有46条染色体均可受累.
王晓炜周立涛陈丽娟刘小宁钱思轩洪鸣乔纯张建富陆化许家仁徐卫李建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细胞遗传学异常扩增预后差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