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702)

作品数:11 被引量:98H指数:7
相关作者:吴立军朱烨俞伟杨何登伟徐华梓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对外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腰椎
  • 5篇内固定
  • 5篇后凸
  • 4篇椎体
  • 4篇后凸成形
  • 4篇骨折
  • 4篇成形术
  • 3篇胸腰椎
  • 3篇胸椎
  • 3篇有限元
  • 3篇有限元分析
  • 3篇椎间盘
  • 3篇后凸成形术
  • 3篇COFLEX
  • 2篇生物力学
  • 2篇退变
  • 2篇盘移位
  • 2篇椎间盘移位
  • 2篇椎体后凸
  • 2篇椎体后凸成形

机构

  • 5篇温州医学院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丽水市中心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0篇吴立军
  • 4篇何登伟
  • 4篇俞伟杨
  • 4篇徐华梓
  • 4篇朱烨
  • 3篇池永龙
  • 3篇朱科军
  • 3篇刘飞俊
  • 3篇盛孝永
  • 2篇周洋
  • 2篇黄文君
  • 1篇余斌峰
  • 1篇任少君
  • 1篇钟世镇
  • 1篇陈红卫
  • 1篇毛方敏
  • 1篇吴凡
  • 1篇李正维
  • 1篇张先予
  • 1篇徐晖

传媒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医用生物力学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的临床应用及中长期疗效评价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研究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的疗效、手术适应证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因退行性腰椎疾病接受Coflex内固定手术108例患者资料,男性68例,女性40例;年龄37~75岁,平均53.5岁。患者中行单纯髓核摘除后单节段Coflex内固定59例(髓核摘除Coflex同定组),椎管狭窄开窗减压后单节段Coflex内固定41例(椎管开窗Coflex固定组),减压后Coflex结合相邻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减压后双节段Coflex固定2例。以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以腹侧椎间隙高度(HV)、背侧椎间隙高度(HD)、椎间孔高度(HIF)及腰椎活动度(ROM)评估影像学变化。采用单向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3~49个月,平均28.8个月。各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明显改善维持至末次随访(F=6.16~25.92,P=0.00)。统计分析显示髓核摘除Coflex固定组、椎管开窗Coflex固定组术后3dHD、HIF均显著增加(F=7.37—11.68,P〈0.05),髓核摘除Coflex固定组术后1年HD、HIF下降但较术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6.31和7.05,P=0.00)。髓核摘除Coflex固定组、椎管开窗Coflex固定组术前ROM分别为6.3°±1.8°、6.2°±1.7°,末次随访为3.1°±0.6°、3.0°±0.8°。发生器械相关并发症3例(2.8%),包括假体固定翼折断、假体松动及棘突骨折各1例,而非器械相关并发症5例(4.6%),其中术中硬膜撕裂1例,创口浅表感染1例,再手术3例,以上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恢复良好。结论Coflex辅助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疗效显著,在维持节段稳定性同时,能保留一定的运动度,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防止并发症。
倪文飞徐华梓周洋池永龙黄其杉王向阳林焱毛方敏吴立军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椎管狭窄内固定器假体和植入物
退变性椎间盘应力分布变化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间盘在不同生理载荷下应力分布的变化情况。方法:建立正常人体L3~S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L4/5椎间盘退变模型,导入Ansys软件进行分析,在L3椎体上表面施加500N压力模拟轴向压缩,施加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测量不同载荷下正常与退变椎间盘不同部位的应力,分析退变椎间盘应力分布变化的情况。结果:正常椎间盘垂直载荷时椎间盘应力集中于椎弓根附近,应力最大的分区中压力为29.649N;各种屈曲位时,屈曲侧应力较高,分区中压力最高为59.514N,向对侧逐渐减少,拉力最高为32.686N。相同载荷下,退变椎间盘应力分布发生了变化,髓核压力由45.170~55.308N降至5.471~8.046N;纤维环压力增加,内层纤维环由80.379~95.923N增加至98.898~120.557N,中层纤维环由107.160~140.983N增加至118.549~156.827N,外层纤维环由160.872~204.867N增加至169.302N^216.298N。结论:椎间盘退变后其髓核和纤维环的应力分布会发生变化,在总应力变化不大的前提下,髓核所受应力明显减小,而纤维环所受应力则相应增加,尤以内层和中层纤维环为主。这可能是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原因之一。
张先予李正维吴立军吴凡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棘突间H型植骨联合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 评价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行棘突间H型植骨联合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严重损伤和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迟发性后凸畸形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择合并椎间盘严重损伤和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3~ 59岁(平均43.8岁).均采取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11例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中C形臂X线机提示骨折复位.为了预防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取髂骨行棘突间H型植骨并联合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采用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腰背和髂骨区疼痛,观察后凸Cobb角的变化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24 ~ 6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除2例Frankel分级为A级的患者未恢复,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1~2级的恢复,Cobb角为(2.0±3.7)°(-4.9 ~8.1°),未发生明显的Cobb角丢失或后凸畸形,腰背部疼痛VAS评分为(1.1±1.2)分(0~4分),所有患者经薄层CT扫描提示棘突间及双侧关节突植骨全部融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对合并严重椎间盘损伤和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棘突间H型植骨联合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是一种预防迟发性后凸畸形的良好选择.
何登伟朱烨俞伟杨刘飞俊黄文君盛孝永吴立军
关键词:植骨
骨移植与骨水泥增强对治疗骨质疏松椎体的生物力学相容性的有限元评估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松质骨粒移植增强和骨水泥增强对椎体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的生物力学相容性影响,探讨椎体重建前后的荷载传导机制。方法选取正常男性青壮年脊柱L1~L2节段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构建正常的和骨折复位后疏松的功能脊柱单元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L2椎体中心注入骨水泥,模拟经皮骨移植(Optimesh)在L2椎体中心置入松质骨粒,按照脊柱三柱理论施加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荷载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与骨质疏松模型相比,松质骨粒移植增强或骨水泥增强后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应变的变化甚微;治疗节段增强区域的应力应变明显改变。另外,骨质疏松、松质骨粒移植增强、骨水泥增强对脊柱三柱轴向压缩位移和椎间盘平均内压没有影响。结论松质骨粒移植增强和骨水泥增强均能恢复骨折椎体的总体刚度和强度,有利于椎体功能重建;但从椎体与增强材料间的力学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观点看,松质骨粒移植增强优于骨水泥增强。
吴立军杨国敬张力成余斌峰
关键词:骨质疏松后凸成形术生物相容性
微创内固定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 评估微创内固定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老年胸腰推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65 ~78岁,平均70.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7±1.1)d(3~7 d).损伤节段:T112例,T12 6例,L18例,L2 5例.均行PKP治疗.术后评价后凸Cobb角、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以及后凸角矫正丢失度数,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结果 所有患者获26 ~56个月随访,平均34.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98.7 min(80~ 1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2.8 ml(30~85 ml),术后开始下地时间平均18.2 h(8~19 h),术后1周VAS评分为(0.9±0.6)分,术后X线片示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10.4°,随访24个月以上Cobb角平均丢失1.8°,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片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或邻椎骨折. 结论 采用微创内固定结合PKP能快速消除疼痛和恢复功能,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较好选择.
朱科军何登伟盛孝永朱烨俞伟杨刘飞俊吴立军
关键词:脊柱骨折胸椎腰椎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联合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A3型骨折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比较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A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43例年龄大于65岁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A3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及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椎节段和骨密度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进行疗效评价,摄x线片评估Cobb后凸角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4-59个月,平均34.1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2.9±0.8)、(1.4±1.2)分,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0.9±0.6)、(0.4±0.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29.2%±8.1%、14.6%±8.4%,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17.9%±4.7%、8.1%±5.0%;Cobb角: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7.7°±4.5°、10.4°±4.7°,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组分别为3.0°±5.8°、4.7°±6.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1例发生邻椎骨折,2例发生伤椎再骨折。结论对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A3型骨折,经皮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相对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更加有效地矫正畸形、缓解疼痛症状、维持伤椎高度及恢复脊柱稳定。
何登伟盛孝永朱烨俞伟杨刘飞俊黄文君朱科军吴立军
关键词:胸椎腰椎骨折骨折固定术
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并发症分析及相关对策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分析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行Coflex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访,男20例,女17例;年龄33~70岁,平均52岁;病史6~50个月,平均16.5个月。通过JOA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年,平均20个月。腰椎JOA评分从术前(9.09±1.10)分增加到了(25.40±1.20)分(末次随访)。ODI从术前(24.70±4.80)分降至(4.80±1.00)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从术前(7.86±0.80)分减少到(3.20±0.50)分(末次随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出现并发症4例,其中腰痛1例,对侧下肢痛1例,Coflex松动1例,Coflex断裂1例。结论: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但也有其特殊的近期并发症。故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并严格手术操作规范。
徐丁徐华梓吴立军季烈峰池永龙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并发症
伴前、中柱压缩的隐匿性胸腰椎屈曲牵张型骨折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分析伴前、中柱压缩的胸腰椎屈曲牵张型骨折表现隐匿的原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影像学诊断及手术复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9例,其中伴前、中柱压缩的患者17例,评价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和MRI)的诊断价值,所有患者均给予后路手术,术中利用先单纯撑开复位前、中柱再行后方轴向加压复位后柱两步骤复位法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评价该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伴前、中柱压缩的患者占全部屈曲牵张骨折患者的43.6%,17例术前有6例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各种影像学检查不同程度发现后柱骨性和(或)韧带复合体损伤的阳性结果:X线片8例,CT平扫7例,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11例,MRI17例.17例单纯后路撑开后有8例出现后柱过撑现象,给予后方再加压进行复位后效果较好.结论 伴前、中柱压缩的屈曲牵张型骨折的后柱损伤表现常较隐匿,有一定临床发生率,但容易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CT MPR和MRI对诊断有较大帮助.采用先撑开再加压的两步骤复位法效果满意,且比较安全.
何登伟朱烨俞伟杨朱科军任少君吴立军
关键词:胸椎腰椎内固定器
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在腰椎CT像上测量100例(男女各50例)骶骨发育正常成人S1棘突的解剖参数和Coflex假体的大小,并进行比较。然后于2007年11月~2010年2月对4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椎管减压后棘突间置入Coflex动态稳定装置,按置入节段不同,分为L4/5组和L5/S1组。L4/5组患者25例,年龄33~73岁,平均50.6岁,随访17~39个月,平均25个月;L5/S1组21例,年龄34~65岁,平均48.8岁,随访16~38个月,平均24个月。观察术前和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手术节段椎体间背侧高度、腹侧高度和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和上相邻节段活动度(ROM)及上相邻节段椎间盘MRI信号Pfirmann分级。结果:男性S1棘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0.48±5.82mm、14.94±3.56mm、18.78±5.08mm,女性分别为18.81±3.45mm、11.58±2.95mm、17.39±3.72mm;与Coflex假体比较,70例S1棘突能支撑假体,30例S1棘突过短但通过将Coflex假体倒置置入可得到解决。两组患者均成功置入Coflex假体,L5/S1组12例因S1棘突过短而将Coflex假体倒置置入。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ODI及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体间腹侧高度、背侧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手术节段ROM均较术前减少(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以上各指标末次随访时的变化程度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4/5组5例、L5/S1组1例上相邻节段椎间盘MRI信号分级加重1级。结论:在椎管减压后置入Coflex动态稳定装置治疗L5/S1退变性疾病可行且有效。
周洋徐华梓池永龙吴立军杨建生陈一衡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L5/S1
后凸成形术中骨水泥量对相邻椎体终板影响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通过分析后凸成形术中不同容积的骨水泥填充量对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影响,探讨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胸腰段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对椎体进行部分复位(80%),分别在骨折椎体内植入两种剂量(4.0ml填充15%椎体容积,8.0ml填充30%椎体容积)骨水泥进行填充,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三种情况下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比较PKP术中两种填充剂量下相邻椎体终板在各种情况下的应力差别,发现T11椎体下位终板与L1椎体上位终板总体应力均较术前增加,并与骨水泥充填量呈正相关,且应力主要集中在终板前部和中部。结论PKP术后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增加与骨水泥充填量呈正相关,且以终板前中部为应力集中部位。随着骨水泥填充量的增加,PK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概率呈增高趋势。
徐晖赵敬凯陈鸥徐华梓
关键词:脊柱后凸关节成形术有限元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