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7JZD0026)
- 作品数:16 被引量:167H指数:8
- 相关作者:陈潭魏姝宋宝安李艳艳汪建昌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生成与政府决策被引量:28
- 2009年
- 网络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梳理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生成过程:公共话题聚合→舆论场出现→意见领袖出现→网络与传统媒体间互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过程进行分析,结合危机设计、理性设计、渐进设计和社会设计等四种公共行政领域行动的模式,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设计出不同的处理方案,从而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决策机制。
- 汪建昌
-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生成政府决策
- 社区公共生活质量——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目标的理论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目标大致可以整合为三种不同的观点,即社区建设、社区自治和社区治理结构。与上述三种目标模式相比,"社区公共生活质量"从"社区"概念的本义出发,从社区内部共同生活发育和发展的视角来定义社区发展目标,以期改变"社区建设"模式中的"国家中心"痕迹和"社区自治"模式中对"免于他者控制"的过分强调,同时由于它把重点放在"生活"上,因此能够避免"治理结构"模式中由于过分关注结构和制度创新而使发展陷入"内卷化"的可能性,也更具赢得社区居民认同、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的可能性。
- 魏姝
- 关键词:公共生活
- “不差钱”“不高兴”“不折腾”——“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及其省思
- 2011年
- 中国"不差钱"的GDP快速增长描绘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迸发出的巨大财富能量。然而,"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向型模式,其在发展和前进中因经济和社会结构发展的片面性,出现了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地区差距、生态危机、腐败现象、群体性事件等系列"不高兴"的负面后果。"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在于基本摆脱了过去"大跃进"和"文革"等国家运动式治理的经验教训,采取了走向"不折腾"的制度化治理方式,这成为维持和推动"中国模式"不断趋于完善的必然之路。
- 陈潭
- 关键词:中国模式
- 社区管理满意度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市区为例被引量:5
- 2010年
- 本研究以社区办事机构及设施为对象,主要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检验了南京市区江南八区居民对社区管理的满意程度,及其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可能联系。社区办事机构及设施整体上起到了一定正面作用,但还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满意度与信息、行为、收入、学历和职业显著相关,其中居民对社区办事机构职能和服务项目的了解越完善、接触居委会更多,满意度越高。所以社区管理应该加大宣传,充分吸引居民参与社区生活,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低收入、相对低学历和相对高学历、本地无业人员和外来求职人员等的满意度都明显偏低,所以社区管理的改善工作可以重点针对他们。
- 陈志广
- 关键词:社区管理满意度
- 后福利国家:走向积极多元的福利再生产被引量:6
- 2009年
- 自福利国家遭遇危机以后,西方各国纷纷采取大规模的社会福利改革。尽管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各国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基本模式有所不同,但由于面临共同的改革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仍然逐渐形成比较一致的政策特征和取向。从整体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后福利国家时代的政策特点具有两个重要的面向,积极和多元的福利再生产。这对于我国的社会政策实践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 王家峰
- 关键词:积极福利
-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类型化研究被引量:34
- 2008年
- 近20年来,城市社区正逐渐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领域,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描述也被引入社区研究。实现社区治理结构的类型化是运用这一概念展开解释性研究的第一步。运用概念性构型方法,从"治理网络扩展的方向和范围"、"协作的形式"两个维度可以构型出社区治理结构比较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使用社区研究领域已经存在的实证资料以及在有关城市的调查对这一比较框架进行检验和修正,可以建构出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传统型社区、协作型社区和行政化社区。
- 魏姝
- 论实现社会从稳定到有序的战略抉择被引量:7
- 2009年
- 新世纪伊始,我国已进入了社会矛盾的高发期。而当前深不见底的国际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也必将使我国出现比较严重的失业、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在当前的形势下,从战略上解决社会稳定问题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社会保障的有效程度、社会团结程度、民主成熟度、劳动就业水平、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容忍程度、社会结构状况、政府公信力、反腐败斗争的成效等,已经成为影响和决定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基本要素。从构建有序社会的全局需要出发,研究社会稳定发展战略问题,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和疏导政策,是积极应对社会风险的冲击,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
- 宋宝安
- 关键词:社会矛盾社会结构
- 稳定有序视域下的公共产品分配问题--源于制度层面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公共产品均等化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目标,从制度层面考察公共产品的分配,对于构建稳定有序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产品分配领域一直体现着较强的制度安排,与社会理念和价值诉求密切相关。在构建稳定有序社会的过程中,公共产品分配的制度安排与社会理念互相形塑、互相影响。从制度环境、制度主体、制度客体角度完善公共产品的分配,必将成为构建稳定有序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 李艳艳
- 地方官员竞争的政治锦标赛模型及其优化被引量:12
- 2011年
- 经济学家将中国特色的地方官员强激励模式命名为"政治锦标赛",强调各地基于发展速度的相对绩效排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政官员的晋升。但经验研究表明,单一的竞速晋升模型在学理层面解释力不足,在实践层面弊端明显。"双轨制"的技巧类竞赛模型可能更加适合中国当前的制度环境。只要对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适度调整,就可以将竞速类锦标赛变为竞技类锦标赛,从而推动政府治理从"为GDP而竞争"向"为和谐而竞争"转型。
- 李永刚管玥
- 关键词:地方官员政治锦标赛
- 社会治理的多中心场域构建——基于共和主义的一项理论解释被引量:11
- 2009年
- 在自反性现代性理论观照下,不难发现受制于"核心-边缘"结构约束的治理场域在规范性和功能性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公共性再生产的困惑,需要通过社会治理革命构建多中心的治理场域。社会治理场域多中心的转向,不仅是对政治上极权主义的消解,也是作为公共行政重构的自我理解和认同的途径。但对多中心治理场域正当性的解释,由于自由主义的国家构建理论存在着阐释的局限,因而需要在共和主义理论资源中重新讨论,多中心治理场域的结构转换和角色认同的公共哲学基础在于共和主义多元共治的精神,而传统共和主义当代复兴的空间在于社会治理的良善而不是民族国家框架中的统治政体构造。
- 孔繁斌
- 关键词:多中心场域共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