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61160498)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张杰贾国东陈蔚芳雷菲李志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珠江口
  • 1篇单体化合物
  • 1篇有机碳
  • 1篇正构烷烃
  • 1篇通量
  • 1篇珠江流域
  • 1篇西部海域
  • 1篇流域
  • 1篇化合物
  • 1篇环境变化
  • 1篇海域
  • 1篇沉积通量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央研究院

作者

  • 2篇贾国东
  • 2篇张杰
  • 1篇李志阳
  • 1篇雷菲
  • 1篇陈蔚芳

传媒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百余年来珠江口及邻近西部海域有机碳来源及其埋藏记录被引量:2
2012年
对珠江口外和粤西沿海的两个具百余年沉积历史的柱状样进行了基于支链与类戊二烯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GDGT)化合物比值的BIT(branched and isoprenoid tetraether)指标分析,该指标指示的是沉积有机质中陆源土壤来源有机质的相对输入贡献。结果发现,BIT值在两个柱状样中都小于0.26,显示水生有机质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BIT时间序列在两个柱状样中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大约在1940年代以前,BIT保持在相对稳定的高值,此后表现出逐渐下降趋势,1990年以来下降趋势显著。这一下降趋势表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沉积有机质中陆源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是持续减少的,或者水生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是持续增加的。在分析了陆源和水生有机碳沉积通量变化序列的基础上,认为水生生产力对沉积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持续增大是BIT指数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水生有机碳输出通量半个多世纪来的上升趋势及其与广东省GDP变化趋势的相似性表明,陆地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导致了沿海水域营养化水平的不断升高。
雷菲李志阳张杰陈蔚芳贾国东
关键词:有机碳沉积通量
珠江流域20世纪环境变化的叶蜡正构烷烃δ^(13)C沉积记录
2016年
分析了珠江口外两个短沉积柱状样的叶蜡正构烷烃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讨论了它在揭示年代际尺度上流域环境变化的能力.长链正构烷烃主峰为C_(29)或C_(31),且表现出明显的奇数碳优势,说明这些烷烃主要来自维管束植物的叶蜡.所有的沉积样品中,C_(29)和C_(31)正构烷烃的δ^(13)C值在-28.8‰-31.2‰变化,这与珠江流域以C_3植物为主的陆地生态系统相吻合.两个沉积柱的δ^(13)C时间变化序列是相似的.从20世纪初期到70年代末这段时间都呈现出一个持续减小的趋势.但在随后的大约15年时间里,δ^(13)C值趋势反转,开始不断增大.在校正了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δ^(13)Catm下降所带来的影响后,δ^(13)C_(29)记录基本上仍保留了上述变化规律,但在80年代δ^(13)C值的上升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通过与实测资料比较,我们认为,1980年之前δ^(13)C校正值的轻微减小趋势应该和珠江流域降水量的增加有关,之后的δ^(13)C值上升则很可能是受干旱气候条件以及人为森林砍伐的影响.因此,我们的结果表明,埋藏于珠江口外沉积物中的叶蜡正构烷烃可以很好地反映该流域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情况.
许慎栋张杰王先绪贾国东
关键词:环境变化珠江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