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232)

作品数:21 被引量:171H指数:7
相关作者:尹光福郑昌琼李伯刚殷杰蒋书文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2篇血液相
  • 12篇血液相容性
  • 12篇相容性
  • 9篇金刚石薄膜
  • 9篇类金刚石
  • 8篇类金刚石薄膜
  • 6篇DLC
  • 5篇蛋白吸附
  • 4篇血小板
  • 3篇乙烯
  • 3篇梯度材料
  • 3篇人工关节
  • 3篇聚乙烯
  • 3篇灰色关联
  • 3篇灰色关联分析
  • 3篇关节
  • 3篇分子量
  • 3篇高分子
  • 3篇高分子量
  • 3篇高分子量聚乙...

机构

  • 21篇四川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20篇尹光福
  • 18篇郑昌琼
  • 11篇李伯刚
  • 6篇殷杰
  • 5篇那娟娟
  • 5篇蒋书文
  • 3篇康云清
  • 3篇张利
  • 2篇易树
  • 2篇周大利
  • 2篇孟永刚
  • 1篇何欣亭
  • 1篇薛明
  • 1篇秦天莺
  • 1篇郝葆青
  • 1篇罗教明
  • 1篇王燕
  • 1篇杨文言
  • 1篇康安福
  • 1篇李燕

传媒

  • 1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摩擦学学报(...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功能材料
  • 1篇航天医学与医...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口腔种植...
  • 1篇山东生物医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LC表面特异性吸附血浆蛋白的机理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为探讨类金刚石薄膜(DLC)与金刚石薄膜(DF)、石墨具有不同血浆蛋白吸附特性的内在原因,进行了人血白蛋白(HSA)和纤维蛋白原(HFG)在3种碳素材料表面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通过-NH基,在DLC与HAS之间及DF、石墨与HFG之间有氢键形成。有力支持并合理解释了DLC具有较高的HSA吸附活性、DF和石墨则优先吸附HFG的前期研究结论。
李伯刚殷杰那娟娟尹光福
关键词:类金刚石薄膜血液相容性蛋白吸附氢键
钛合金表面类金刚石碳梯度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被引量:32
2001年
与 Ti6 Al4V合金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副对比 ,考察了 Ti6 Al4V合金表面类金刚石碳梯度薄膜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副在干摩擦以及 Hank's溶液和生理盐水润滑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磨损表面形貌 ,并进而分析磨损机理 .结果表明 ,类金刚石碳梯度薄膜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 ,其体积磨损率约为相同条件下Ti6 Al4V合金体积磨损率的 5 0 % ,相应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偶件的磨损率亦较低 .类金刚石碳梯度薄膜的磨损呈现轻微磨粒磨损特征 。
蒋书文尹光福郑昌琼张利孟永刚杨文言
关键词:钛合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磨损性能人工关节
钛合金基类金刚石梯度薄膜的生物摩擦学性能评价被引量:9
2003年
 通过与钛合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副的对比,研究了DLC/UHMWPE摩擦副分别在干摩擦、生理盐水和Hank′s溶液润滑下的摩擦磨损特性。用二次离子质谱和声波反射划痕仪分别测定了DLC梯度薄膜的组分分布和附着强度,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表面形貌,探讨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用PSII IBED法制备的DLC薄膜的组分由内向外呈梯度变化,膜的附着强度较高。DLC梯度薄膜是一种减摩耐磨材料,其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大而减小。
张利尹光福郑昌琼蒋书文
关键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磨损特性二次离子质谱人工关节材料
类金刚石薄膜血液相容性与蛋白吸附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02年
以金刚石薄膜 ( DF)和石墨为参比材料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 1 2 5I标记技术 ,研究了人血白蛋白 ( HSA)、纤维蛋白原 ( HFG)和免疫球蛋白 ( Ig G)在类金刚石薄膜 ( DL C)表面单一蛋白的等温吸附和二元蛋白体系的竞争吸附。结果显示 :( 1)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 ,三种蛋白在三种材料表面的吸附量增加 ,并趋于吸附平衡 ;( 2 )石墨对三种蛋白的吸附量远高于 DL C和 DF;( 3 ) DL C对 HSA的吸附活性高于 DF,而 DF、石墨对 HFG、Ig G的吸附活性则明显高于 DL C;( 4) DL C对三种蛋白的吸附能力相差不大 ,而 DF和石墨对 HFG、Ig G的吸附量则显著高于 HSA;( 5 )三种蛋白在 DF和石墨表面的相对竞争吸附能力为 HFG>Ig G>HSA,而对于 DL C,这一顺序则为 HFG≈ HSA>Ig G,HFG对 HS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吸附优势。这些结果表明 :DL C对三种血浆蛋白的吸附是非特异性的 ,而DF和石墨则不同程度地优先吸附 HFG和 Ig G,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阐释了 DL C血液相容性好于
李伯刚尹光福康云清郑昌琼何欣亭
关键词:类金刚石薄膜金刚石薄膜蛋白吸附血液相容性碳素材料人工心瓣等温吸附
碳素材料表面吸附蛋白的红外光谱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为探讨类金刚石薄膜(DLC)、金刚石薄膜(DF)和石墨不同血浆蛋白吸附特性的内在原因,对人血白蛋白(HSA)和纤维蛋白原(HFG)在三种碳素材料表面吸附前后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氨基,在HSA与DLC、HFG与DF、HFG与石墨之间形成了氢键,从而有力地支持并合理地解释了DLC具有较高的HSA吸附活性、DF和石墨则优先吸附HFG的前期研究结论。
李伯刚那娟娟殷杰尹光福
关键词:蛋白吸附
图像分析方法研究DLC膜/Ti6Al4V梯度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稳定性被引量:1
2002年
对 DL C膜 / Ti6Al4V梯度材料和 Ti6Al4V钛合金进行了血液相容性稳定性研究。用数字图像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材料生物摩擦磨损实验前后的血小板消耗率。研究表明 ,在 Hank' s溶液润滑条件下 ,经过 2 0 0 0 m摩擦磨损实验后 ,Ti6Al4V钛合金血小板消耗率显著增加约 5 0 % ,而 DL C膜 / Ti6Al4V梯度材料血小板消耗率没有明显增加。说明 DL C膜 /
蒋书文尹光福郑昌琼
DLC血小板黏附特性与其表面能量的灰色关联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以不同工艺条件制备的 DL C材料为样本 ,进行了血小板黏附实验 ,测定了乙醇、水和不同组分比乙醇 /水溶液在各样本表面的平衡接触角 ,由此计算出表面张力、临界表面张力、界面张力、粘黏功 4个表面能量参数及表面张力的色散和极性分量 ,通过 T型关联度计算 ,分析了各参数对血小板黏附量和形态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 :(1) 4个表面能量参数均与血小板的黏附量呈正相关 ,而形态指数则与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和黏附功呈负相关 ;(2 )血小板的黏附量和形态指数与表面张力色散、极性分量的关联度异号 ,极性分量对血小板的黏附有利 ,而色散分量则于血小板的变形多功 ;(3)临界表面张力与血小板的黏附量和形态指数均有较大的正关联度 ;(4)表面张力极性分量对血小板黏附量和形态指数的影响与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和黏附功步调一致。由此得出 2个重要结论 :(1)血小板在 DL C表面的黏附特性与其表面界面性能密切相关 ,DL C的血液相容性取决于其亲水性和有限润湿的平衡 ,存在一个以临界表面张力为指标的血液相容性区域 ;(2 )血小板在 DL C表面的黏附和变形具有不同的能量机制 :亲水性的表面有利于血小板黏附 ,而黏附血小板的变形则要借助于表面的疏水作用。
李伯刚殷杰那娟娟尹光福郑昌琼
关键词:血小板灰色关联类金刚石薄膜抗凝血性能
生物碳素材料表面血小板黏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为了解生物碳素材料的凝血机制 ,将新鲜抗凝人血离心分离为富血小板血浆 ,在 37℃恒温条件下 ,对类金刚石薄膜 (DL C)、金刚石薄膜和石墨三种碳素材料进行了血小板黏附实验 ,通过扫描电镜对黏附于材料表面的血小板进行形态观察和计数分析 ,用形态指数描述血小板的变形程度。结果显示 ,DL C表面无血小板黏附 ,而金刚石薄膜和石墨表面均黏附有为数不少、呈 ~ 型重度变形的血小板。血小板的黏附量石墨最多 ,而形态指数则金刚石薄膜更大。经与前期研究和文献报道的对比分析 ,得出三个主要结论 :(1)蛋白吸附介导的血小板黏附、变形和聚集是生物碳素材料的主要凝血机制 ;(2 )评价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血小板变形度比血小板消耗率更有价值 ;(3) DL C的纯度越高 ,血液相容性越好。
李伯刚那娟娟尹光福殷杰郑昌琼
关键词:血小板黏附金刚石薄膜石墨血液相容性
用表面界面性能评价生物碳素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以类金刚石薄膜(DLC)、含硅DLC、石墨、金刚石薄膜(DF)、低温各向同性碳(LTIC)和碳化硅为材料样本,用T型关联度法对其动态凝血时间、血小板消耗率、溶血率和表面能量参数等数据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动态凝血时间与亲水性的表面能量参数呈正相关,与临界表面张力呈负相关,其中与界面张力的关联度最大(0.63),其次为临界表面张力(-0.43);(2)与动态凝血时间的情形刚好相反,溶血率与亲水性的表面能量参数呈负相关,而与临界表面张力呈正相关,对溶血率影响较大的仍然是界面张力(-0.43)和临界表面张力(0.29);(3)与血小板消耗率关联最大的是临界表面张力(0.68),其次为表面张力(0.32);(4)动态凝血时间与血小板消耗率、溶血率之间有较大的负关联度。结果表明:动态凝血时间取决于其表面亲水性和有限润湿的平衡,血小板消耗的基础是材料表面良好的润湿与亲水性,而材料表面的疏水作用和充分的润湿则成为溶血的推动力量;动态凝血时间与溶血率和血小板消耗率之间具有“跷跷板效应”,因而可等效地用动态凝血时间评价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证实:以血浆蛋白吸附为先导的血小板黏附、变形而致血栓形成,是生物碳素材料的主要凝血机制;可以临界表面张力为指标评价其血液相容性。本研究为用表面界面性能评价生物碳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伯刚康安福尹光福郑昌琼
关键词:血液相容性凝血机制血栓形成灰色关联分析
生物材料表面界面特性与其血液相容性的关系被引量:31
2003年
不可否认生物材料表面界面特性是影响其血液相容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总结了生物材料引发血栓的各条途径以及作用机理 。
易树尹光福郑昌琼
关键词: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