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2003DIA6N005)

作品数:7 被引量:282H指数:5
相关作者:徐锡伟朱艾斓甘卫军周永胜陈桂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上海市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地震
  • 3篇地震定位
  • 3篇双差地震定位...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化学
  • 2篇首都圈
  • 2篇首都圈地区
  • 2篇金沙江缝合带
  • 2篇缝合带
  • 1篇地壳
  • 1篇地壳浅部
  • 1篇地震成核
  • 1篇地震破裂
  • 1篇断层
  • 1篇断错地貌
  • 1篇形变
  • 1篇岩石学
  • 1篇隐伏
  • 1篇隐伏断层
  • 1篇震级

机构

  • 7篇中国地震局
  • 3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7篇徐锡伟
  • 3篇陈桂华
  • 3篇周永胜
  • 3篇甘卫军
  • 3篇朱艾斓
  • 2篇胡平
  • 2篇林传勇
  • 2篇史兰斌
  • 1篇尹京苑
  • 1篇梁芳
  • 1篇孙建宝
  • 1篇闻学泽
  • 1篇郑荣章
  • 1篇于贵华
  • 1篇宫鹏
  • 1篇林元武
  • 1篇王非

传媒

  • 2篇地震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遥感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在地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2
2005年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或密集成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顺义与延怀盆地一带揭示出几条高角度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长度在10~2 0 km间。小震活动显示的构造信息表明,北西向构造是重要的发震构造,在现今构造变形和地震孕育、发生中,与北东向构造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定位震源深度分布在东西方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性,推测是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强弱在横向变化的一种反映。
朱艾斓徐锡伟胡平周永胜林元武陈桂华甘卫军
关键词:双差地震定位法圈地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被引量:173
2005年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川西地区1992~2 0 0 2年的1336 7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性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构造信息.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沿活动断裂成线(带)状分布现象非常突出,呈现出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结构简单的单一走滑断层具有上宽下陡的花状结构特征,拉分盆地与逆断裂具有线性而发散的分布式结构特征,逆断裂之下还存在缺震层.此外,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还具有空间分段性,揭示出局部地段存在着隐伏活动断裂和可圈定为地震危险区的地震空区.震源深度分布显示,川西高原在15~2 0km的深度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度约5km的缺震层,以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为基础,通过计算川西地区地壳强度表明,大约14~19km的深度范围花岗岩处于塑性流变状态,说明缺震层的出现具有地壳物质塑性变形基础.
朱艾斓徐锡伟周永胜尹京苑甘卫军陈桂华
关键词:双差地震定位法
川西理塘断裂带平均滑动速率、地震破裂分段与复发特征被引量:45
2005年
理塘断裂带是川西北次级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裂带.野外调查获得其晚第四纪断错、近代地震破裂、破裂分段的新证据,估算出断裂的滑动速率、特征地震震级与复发间隔.结果表明,理塘断裂带由毛垭坝盆地北缘、理塘和康嘎-德巫等三条次级断裂组成,以左旋走滑为主,不同部位伴有不等的逆倾滑分量.由7个地点的断错地貌及相关沉积物年龄估算断裂带距今约14ka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4.0±1.0mm/a,垂直(逆)滑动速率0.1-1.8mm/a;三条次级断裂均为独立的地震破裂段,相应特征地震最大矩震级估值为7.0-7.3,平均复发问隔为500-1000年,北西段最晚地震破裂发生在距今119±2a之前,中段发生在公元1890年前后,南东段则发生在公元1948年,显示出与段落之间应力触发作用有关的地震破裂事件沿断裂带单向迁移的特点.
徐锡伟闻学泽于贵华郑荣章罗海原郑斌
关键词:地震破裂左旋走滑断错地貌特征地震触发作用矩震级
首都圈地区b值随震源深度的变化:对地震成核的意义被引量:15
2005年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1980~2000年发生的2098个地震作重新定位, 获取了其中1825个地震精确的震源位置.基于地震精确定位结果, 系统地计算了不同深度段的b值, 发现研究区b值随震源深度的增加具有系统减小的趋势, 且在地壳8 km上下的减小趋势最为突出, 表明在地壳浅部 (0~8 km)以小震为主, 大地震较少, 故b值高; 而在深处(8~25 km), 大地震相对较多, b值减小.这一现象的背后物理机制可以从地壳介质复杂程度与应力状态的变化得以解释, 破裂易于在地壳介质相对均匀、岩石静压力较高的地壳深处成核形成大地震.推测首都圈地区未来强震多发生在8 km以下的地壳深部.
朱艾斓徐锡伟胡平周永胜陈桂华甘卫军
关键词:首都圈地区震源深度地震成核双差地震定位法B值地壳浅部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一些岩石的初步研究(Ⅰ):花岗岩被引量:1
2004年
对采自西藏金沙江缝合带的花岗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年龄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花岗岩样品属于前人所划分的念青唐古拉岩带中的安多和班戈岩体 ,为花岗二长岩 ,属于钙系 -钙碱性系列。其中属于安多岩体的样品与前人在该地区所描述的稍有不同 ,主要表现在更为酸性和富钠 ;其稀土配分的右倾斜率较小 ,所测得的K -Ar年龄 (15 7Ma)也较前人的结果年轻。属于班戈岩体的其他样品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所获K -Ar年龄数据(12 1Ma)也在前人测定的结果范围内。此外 ,对其中 1件样品的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 0 Ar/ 39Ar分段加热测定 ,获得了 (12 9± 1 9)Ma和 (131± 1 9)Ma的坪年龄 ,并揭示出岩体冷却速度较快。
林传勇徐锡伟史兰斌王非
关键词:花岗岩岩石学岩石化学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一些岩石的初步研究(Ⅱ):基性、超基性岩被引量:1
2004年
对采自藏北无人区西藏金沙江缝合带的基性、超基性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同位素等分析测试 ,以及主要矿物成分的电子探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样品为辉长岩和辉石岩 ,属于钙碱性至碱性系列 ,其矿物组成没有斜方辉石 ,未见变形显微构造特征。其化学成分以高Al2 O3,FeO ,Na2 O +K2 O和低SiO2 ,MgO含量为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以斜率较大的微弱负铕异常的右倾曲线为特征 ,LREE富集。它们具有较高的Sr丰度和87Sr/ 86 Sr比值 (>0 70 6 9)以及高的2 0 7Pb/ 2 0 4 Pb ,2 0 8Pb/ 2 0 4 Pb和2 0 6 Pb/ 2 0 4 Pb比值。上述特征有别于藏北蛇绿岩的基性、超基性岩 ,表明它们不是蛇绿岩套组合 。
林传勇徐锡伟史兰斌
关键词: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基性岩超基性岩
升降轨道ASAR雷达干涉揭示的巴姆地震(Mw6.5)3D同震形变场被引量:31
2006年
通过对覆盖同一地区的升降轨道ASAR雷达数据进行两路差分干涉(D-INSAR)处理,得到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Bam)地震(Mw6.5)在两种成像几何状态下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利用Okada弹性形变模型对形变场进行正演计算,得到地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及形变的南北向分量。对得到的干涉条纹图进行相位解绕处理,综合分析两种不同的雷达成像几何关系,并利用模型估计得到的南北向分量,计算了该地震造成的3D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了典型的单断层右旋走滑活动特征。研究表明,合并升降轨道雷达数据,能够为形变模型提供有效约束,用一条简化的断层模型就可以解释升降两条轨能的干涉形变场,更为复杂的双断层模型是不必要的。
孙建宝梁芳徐锡伟宫鹏
关键词:雷达干涉同震形变隐伏断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